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研究中外关系史的过程中,向达十分重视资料的作用.他不仅搜辑、整理了流亡国外的大量史料,而且主持整理出版<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和中非交通史料,校注有<西洋番国志>、<两种海道针经>和<郑和航海图>三部著作,为我国中外关系史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一部富有时代感的学术新著赵志坚最近,当我读完朱亚非同志的新著《明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济南出版社出版)一书后,深为这部内容丰富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所感染。毫无疑问,这是近年来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一部成功之作。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丰富,论证严谨,观点新...  相似文献   

3.
2004年11月19—23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和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外关系史百年学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珠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在校研究生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中外关系史百年学术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内容涉及学术回顾与学人纪念,中外政治、经济交往以及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兹将其研究与讨论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中外关系史尤其是古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很少见到中外交往的定量描述与分析,以至于写到中国王朝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关系时,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即: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看不出多少差异与特点,当然,也就难以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关系演进的轨迹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中国王朝与他国他地区的不同联系与交往。  相似文献   

5.
"唐船风说书"是日本江户时代以中日贸易为背景形成的一种口述史料,自其被江户幕府儒官林恕、林凤冈父子汇编为《华夷变态》以来,就被日本学者应用于清初中国史、唐船贸易史及日本对清关系史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因语言和文本解读的困难,至今未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份珍贵史料."风说书"作为江户幕府海外情报搜集制度和清日贸易的产物,其史料价值是多方面的.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文献学价值之外,不独对清初中日关系史、中日贸易史、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对清初政治史以及中国沿海地域社会经济史、航海史研究,甚至日本对外关系史研究来说,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野史中有关高丽国的史料,与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史料具有互补价值。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是中朝两国历史研究,尤其是两国关系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就中国野史中的高丽史料(主要是宋人所撰的笔记小说中的有关史料)尝试着整...  相似文献   

7.
在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通知的鼓舞下,我校历史系广大教师,意气风发,决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史学研究。目前他们正在制订规划,预计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历代食货志注释》、《中国历代食货志补编注释》、《中国古代经济史料汇编》的编校任务。该系早在一九五一年就开始编校《中国历代食货志汇编》(共二册,内部发行)。  相似文献   

8.
孙祚民著《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以下简称《探究》)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喜事。但是孙祚民先生生前却没有看见自己这一著作的问世。笔者怀着沉痛的心情,捧读其书,感慨系之,有以下几句话说出,一则寄托哀思,一则也算一点体会。 孙祚民先生是中国农民战争史的专家,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也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从五十年代初始至其病故的三十多年里,他发表有关民族关系史方面的论文数十篇,涉及民族关系史问题的各个方面。《探究》一书就是其中部分论文的结集。《探  相似文献   

9.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崔明德同志《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拜读之后,受益非浅。文章对民族关系研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确乎有益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深入研究。但细读之后尚感有值得深入探讨和商榷之处,今特述一孔之见,以求斧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素有丝绸王国之称,丝绸生产及其西运在科技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中,以其显赫的地位和丰富的内涵而为中外学者所注目。但长期以来,由于史料和实物资料的缺乏等原因,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甚为薄弱。本文试图通过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和一定的史籍资料,对我国先秦丝绸的生产和西运情况作一浅析,以企能对廓清这一问题的全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东汉和帝时甘英出使大秦是中外关系史与中外交通史研究中必然涉及的课题,自清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广觅史料,在出使目的、无功而返的原因、出使路线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硕果迭出。另有若干课题研究始终停滞在表面或极少涉及,如出使时间;司马彪《续汉书》"甘英"异名"甘菟";甘英闻见录;出使路线与条支、西海地望结合考证。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日教育关系发展的历史,是迄今为止的中日关系史和中外教育关系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其薄弱表现在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尚未把两国的教育交流及其相互影响单独作一专题来研究;有关的成果也只局限于唐时期的留学生、留学僧和近代留日运动等几个问题,大量的内容则被忽视,更欠缺体系性  相似文献   

13.
自本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都是通过各种具体问题进行的。而作为历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人们对它的基本研究体系却未给予足够的注意。本文试图就古代中外关系的“中”“外”界限以及分期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看法,以抛砖求玉。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拓展──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王继平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在建国以来是受到充分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特别是关于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正因为如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较多地受到现实政策和功利目的的影响,这不仅...  相似文献   

15.
勘合贸易,是明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入研究这种贸易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明政府对外政策的得失。一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古代史研究先后经历了17年的初步发展期、“文革”十年的相对停滞期和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进入的繁荣期。1979年至1988年的10年中,平均每年发表有关的论文数千篇,出版专著百余部,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其突出表现为:1.解放思想、打破禁区,讨论日趋活跃。广大中国古代史研究者大胆探索,摆脱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痛感有重新认识国情的必要,对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重新评价,许多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拓宽领域、纵深发展,适应客观现实需要。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法制史、中外关系史、教育  相似文献   

17.
蔡鸿生先生     
《东方论坛》2005,(1):F002-F002
蔡鸿生男,1933年4月出生,广东省汕头市人。1957年8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自1991年起,兼任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指导专门史(中外关系史)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人员。主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北大学人     
王晓秋1942年出生,上海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并任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编辑《汉文古代通俗小说序跋目录汇编》的过程中,见到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较好的版本,其中海内孤本、善本不少。校阅序跋目录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可补订某些海内外影响很大的有关书目、论著,特先拈出十余例,供读者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略论唐诗作为史料的几个特征庞天佑(湛江师院历史系湛江524048)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不仅是推烂的艺术瑰宝,而且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史料①。这里.我想着重探讨唐诗作为史料的几个特征。1直接性在历史研究中,文字史料是史料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