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荒原>和<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荒原文学的划时代代表作.两部作品中"荒原"社会意识的展现、死亡和复活的主题、神话和典故旁征博引的表现手法、水意象的应用等都突出展现了"荒原文学"的意蕴和特色,从<我弥留之际>对<荒原>的呼应和共鸣之处体会,更能领略美国荒原文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云:"<原道>篇:‘干越生葛缔.'高注:‘干,吴也.'刘本改‘干越'为‘于越',并改高注,而不知‘于'之不可训为‘吴'也."王说似不确.此处"于"当是发语词,也写作"於",<说文·于部>:"于,於也."段玉裁注:"凡<诗>、<书>用于字,<论语>用於字."<庄子·天地>:"於于以盖众."郭庆藩集解:"於、于今同,於于,犹于于也."  相似文献   

3.
在杂语喧嚣、人人能出书的商业化时代,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唐思源先生的<野人笔记>是难得的散文精品."精"在何处,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这部集子的意蕴风格?我想从以下三个层面契入文本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地洞>创作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的影响,两个作品在形象特征、叙事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最重要的相似性存在于两个作品都形象地展现了"地下室"概念的多重象征意味.由于卡夫卡是主动接受并消化了陀氏的影响,所以<地洞>无论是在描写的侧重点,还是在艺术形象的深层意蕴上,都已经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  相似文献   

5.
两希文化众所周知是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将这两种文化并举进行分析,或许最早可以上推至托名朗吉努斯的<论崇高>.在与荷马比较举证时,作者举了<旧约>里上帝创世的例子:"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要有地,就有了地."<创世记>里上帝其实没有说过"要有地,就有了地."不过上帝的崇高,自然无人可出其右.作者称上帝为犹太人的立法者,不是常人,而是以神的心灵构思而且表达了伟大的观念,所以他是崇高的典范.以<旧约>来比较荷马的传统,可见,早在公元1世纪,就见诸希腊文化的经典著作了.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五蠹>一文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其中"麂裘"何解?查<说文>:"麂,鹿子也.""裘,皮衣也."合起来"麂裘"就是"用幼鹿皮制的皮衣服."再看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小鹿皮做的袍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麂,幼小的鹿.麂裘,以麂皮制的裘."再翻翻目前通行的各选注本,亦无一不同上说.但笔者总有疑惑.  相似文献   

7.
念风筝     
风筝的渊源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多悠久7爷爷说,小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姐妹们都放风筝.后来听我爸爸说,是宋朝,如<武林旧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  相似文献   

8.
<诗·郑风>的作者选取"狡童"来指称既爱又怨的人物,"狡"作为"犬"与"狡",植根于郑地的文化遗存,由此而形成了"狡童"兴象."狡"的个性特征奠定了"狡童"兴象意蕴,<郑风·山有扶苏>和<郑风·狡童>二诗的"狡童"兴象意蕴表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9.
"丁香"新考     
冯梦龙编<山歌>卷九<烧香娘娘>"兰花头玉簪要借一只,丁香环子借介一双"句中"丁香"一词,刘瑞明先生在<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释为:"丁香环子:叮咚响的耳环.隐实示虚趣说为‘丁香'."此说恐不确.根据文意,"丁香"在此当为一种首饰,故耳环义是.然,其与"叮咚响"如何能攀上关系?即使是趣说,也甚感牵强.查考各类词典和文献,有以下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乐论>中说:"六律俱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马克思也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具有听力,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换言之,尽管人人都有耳朵,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很好地参与音乐生活的.于是,常有人抱怨自己"五音不全"、"听不出音乐的门道"、"唱不出动听的腔调儿".  相似文献   

11.
王蒙的小说创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作品数量丰富.在他不同时段的作品中,存在一种"互文"现象,即对某种经验类型、典型场境或故事的反复重复,其中,"大义灭亲"的故事类型在他不同时期的小说中一再出现."重复"是原型的典型特征,王蒙小说中"大义灭亲"的故事,就具有了"原型"的意味和价值."大义灭亲"的故事,最初出现在<小豆儿>中,继而重现于<青春万岁>中,最后在"季节系列"中再度重复."大义灭亲"故事在重复时,某些故事因素被轻微地改写,从而引发了故事语义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扣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一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认识教育惩戒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不应该施行惩戒教育,答案是肯定的,这毋庸置疑.休谟在<人性论>中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人的不完善性,决定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离不开惩戒,教育不能没有惩戒,因为惩戒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潘金莲母题"发展及其当代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金莲的"美"与道德失范两种对立的情感因素被熔铸在"潘金莲母题"的具体意象上,象征性地显现了人的伦理意识和自然情感冲突.这种冲突人类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会遇到,都在想办法解决,又永远处在妥协的状态中,母题原型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化着.<水浒传>、<金瓶梅>、<义侠记>、<潘金莲>等作品提供了母题演化的具体文本,潘金莲、王婆、武松等人物形象承载了母题的特别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谈"刑"说"罚"     
<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所作,当矣."文中所说的皋陶(音gāyāo)是舜的臣子,掌管刑法.<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命令说:"皋陶,蛮夷猾夏(侵乱中原),寇贼奸轨(由内为奸,外起为轨),汝作士(即后世的大理卿,管司法的官),五刑有服."可见,我国有记载的"刑",在舜时已经有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刑,罚罪也.从‘刀'‘井’.  相似文献   

16.
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沈从文及其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采风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戴乃迭译文的成功表明在文学翻译中,"求大同,存小异"或求"功能对等"不失为传达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先秦至西汉时期,"说"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内涵复杂的概念,它的愉悦义与言说义两个义项影响了人们对<汉志>"小说家"的理解.<汉志>"诸子略"中的诸予十家作品,唯有小说作品多以"说"命名.<汉志>以"小说家"来概括这部分作品,采用的主要是"说"的"学说义".对书籍文体特征的认识,使<汉志>中"小说家"的"说"又成为了文体概念.小说也逐渐从诸子小说向小说文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用避讳法来否定<刘子>为刘勰所著,坚持刘昼说,反而更否定了刘昼说.认为<刘子>中有法家思想,<文心雕龙>是尊儒反法,以此作为否定<刘子>刘勰著的理由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文心雕龙>对法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刘子>的语言特色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同,以此为据肯定<刘子>作者是刘昼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著作,"即使在南朝,一般也用散文来写."从<刘子·贵农>篇反映的时代特征看,与梁代社会现实相符,也与刘勰"利民"之志相合.<刘子>讲"托附"、论"因显"、说"韬光",这不符合刘昼的学术经历、思想品行和性格特点.因而两<唐志>和郑樵<通志>对<刘子>作者的著录是不易撼动的.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弥漫着一种既暴烈又多变、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特氛围.艾米莉以诗人敏锐独特的想象,紧紧扣住大自然中的原始意象,把笔触伸入到了人物灵魂层面中的野性空间,向人们展示了那足以席卷一切的心灵风暴,与试图扼杀心灵的人为荒原之间的冲突.荒原与风暴是<呼啸山庄>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意象.  相似文献   

20.
在文本结构、形象调性、意义指涉等层面,凤歌<沧海>中"北落师门"动物形象具有多重意蕴:增强作品的一体感,凸显全书的玄幻性,生成深层的意义指涉,体现对中西文化关系、现代性、世界图景等的全球化思考,这反映了<沧海>的独特魅力、凤歌的持续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