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于廑先生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在此期间,先生的音容笑貌和大师风采,常常在我的脑际浮现,我不止一次地在梦里和先生相见,谈工作,议时事,叙家常,其情其境和先生健在时一样,真真切切。在吴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谨以此文表示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永不忘却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吴于廑先生(1913~1993)被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1944和1946年,他先后获  相似文献   

3.
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立,严格说来是在1949年以后。此前,各大学历史系的外国史课程主要是西洋史(即欧美史),包括西洋通史、西洋断代史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国别史。开设东洋史(如日本史、印度史等)课程的学校很少。似乎没有一所大学的历史系专门开设过非洲史和拉丁美洲史。总之,那时还没有世界史。中学的外国史内容主要也是讲西洋史。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旧中国的执政者和知识界上层崇拜欧美,以欧美为榜样,西洋史自然便占有中心地位了。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国世界史学大师吴于廑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由于两部《世界史》编纂工作的关系,我曾与先生相处多年。先生的大师风范,始终活在我们的心里。先生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我终生难忘与先生紧密相处的日日月月。我虽没有那么幸运,投身于先生门下,但几十年来一直视先生为自己的恩师。先生的指导和教诲,受益匪浅,惠及终生。先生之德,高山仰止;先生之教,化雨春风。  相似文献   

5.
吴于廑先生所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的兴起"。这一整体世界史观的萌生,最早见之于1964年他所著的《时代与世界历史》一文。这在时间上与西方学者提出全球史观如英国学者巴勒克劳夫撰写《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1956年),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1963年),斯塔夫里阿诺斯推出《全球通史》(1970年代初),基本上是同时的。  相似文献   

6.
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历史系主讲世界近代史。但是由于当时师资比较缺乏,所以我作为本科教学的"主力"之一,还承担了本校政法系和马列教研室干部大专班的世界近代史,外语系的世界通史和美、英、法、德、俄(苏)、日、意等大国的历史,以及国际政治学院(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前身,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团河校区)的世界现代史和世界当代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7.
吴于廑先生(1913-1993)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在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构建、世界通史编纂、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西方史学研究及史学名著编译等方面,吴先生都是奠基者和开拓者。他还曾在武汉大学长期担任校、系领导职务,与唐长孺先生一道,开创了武汉大学历史学科的鼎盛时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吴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面也深有造诣。他于194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专业,其硕士毕业论文题为《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文章认为,中国的封建时代是商周时期,推动中国封建制度瓦解的动力不是工商阶层,而是士人的崛起。吴先生的独到见解,在当时就受到万国鼎、吴景超等学术名家的激赏。他于1944年和1946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题为《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中国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阐释二者的异同。1947年吴先生回国,后一直任教于武汉大学,主要致力于世界史研究,也未再提及旧作。在他生前的讲话和论著中,偶有言及中国古代社会时,并未重申和坚持其1949年前的观点。其硕士毕业论文于"文革"中遗失,博士毕业论文也一直未译成中文。在吴先生哲嗣和其他后学的努力下,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把这两篇学位论文合为一部书出版,并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系列之一。201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吴于廑先生的封建论"为主旨,召开了一场小型学术讨论会,数十位学者纷纷称赞吴先生对"封建"问题的前瞻性思考,高度评价吴先生的真知灼见和学术贡献。2013年是吴于廑先生逝世20周年,现将此次讨论的部分论文摘要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8.
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吴于廑先生(1913~1993)被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1944和1946年,他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应武汉大学周鲠生校长的邀请,吴先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回到祖国,从此扎根珞珈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世界史教育和研究事业,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吴于廑先生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历史系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当选武汉市、湖北省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于廑先生致力于探索我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相继发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系列文章,以恢弘的气势和富有哲理的论证,系统阐述了他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开拓世界史新视野的第一创举”。以此思想为指导,吴先生和齐世荣先生一起,共同主编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世界通史教材——《世界史》(六卷本)。该教材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经过数次改版,至今仍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采用的权威教材。吴于廑先生的学术成就为世界所公认。他创立并提倡的新史观及其对世界史著作和研究体系的构想,博大恢弘,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史学界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学术论文86篇,其中探讨吴于廑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为23篇。因此,缅怀吴先生的学问人生,探讨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东北师范大学的朱寰、南开大学的王敦书、北京大学的马克矗、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家和等诸位先生均寄思于文,细数与吴先生相识、相交的记忆情景,感怀吴先生治学为人的崇高风范,深切地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怀念之情。在充分肯定吴于廑先生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学者们也指出,吴先生在具体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受时代和研究条件的局限,尚有不足;其整体世界史观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具体研究还有待拓展和深入。先生的踌躇之志表达的是一种学无止境的通观与豁达,更是对我等后进之学的殷切寄望!  相似文献   

9.
雷海宗与吴于廑是我国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在世界史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雷海宗与吴于廑年龄相差11岁,一北一南,共同的教育事业和历史研究把他们联结了起来。我有幸作为弟子和后辈与这两位史学大师有过较多的接触。现就个人所知,约略勾勒他们之间的学术渊源和成就,大概可以为我国的当代史学史研究提供一些素材和线索,对于熟悉他们的名字和关心史学发展的人也不无兴趣。  相似文献   

10.
雷海宗与吴于廑是我国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在世界史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雷海宗与吴于廑年龄相差11岁,一北一南,共同的教育事业和历史研究把他们联结了起来。我有幸作为弟子和后辈与这两位史学大师有过较多的接触。现就个人所知,约略勾勒他们之间的学术渊源和成就,大概可以为我国的当代史学史研究提供一些素材和线索,对于熟悉他们的名字和关心史学发展的人也不无兴趣。雷海宗字伯伦,1902年生于河北省永清县。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公费留美。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所著博士学位论文《杜尔阁的政治思想》深获好评,时年25岁。毕业后,他迅即回国在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授和系主任,兼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史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世界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确立,世界史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更...  相似文献   

12.
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加强对世界史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世界史编纂是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的世界史编纂的萌芽与草创时期,这一时期的世界史编纂经历了从国别史、地区史到世界通史层层深入的演进过程,世界史编纂中注重对史学理论的阐发与介绍。  相似文献   

13.
1913年西北大学学报《学丛》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反映了早期西北大学的法政学术研究,以担当国家民族大义为其学术责任,以融会中西、独立研究为学术品质,以切事中时、致用求是为其学术宗旨,折射出近代中国法政教育之一斑,对当今法学研究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借鉴性,在中国法治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利益是世界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 ,国家经济利益是国家价值判断的一个标准。通过经济利益分析 ,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向 ,较好地抓住蕴藏在历史背后的实质和动机。  相似文献   

15.
学术研究需要理论储备。理论储备是学术研究出成果、出精品的源泉。丰厚的理论储备才能洞见事物之底蕴。理论储备的途径多种多样,但要提防思维的绝对化、单一化和思维定势.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还需有探索、超越、创新的理论勇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基督教起源的文化考察,呈出了一种重写世界史的可能,提出了作为整体的地中海文化的概念。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玛雅文化完全不同的地中海文化是重新理解世界史的关键,一系列困惑历史学家的问题,都因为地中海文化概念的出现而得到豁然开朗的理解。比如,何以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很大的不同而又有一个相同的起源?因为它们同属于地中海文化。虽然同属于非西方文化,何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与地中海文化的差异。按照以前的历史理论,统一世界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又向全球扩张的结果,有了统一的地中海文化概念,就知道,全球化的冲动和向全球扩张一直是地中海文化的本质。文中提出了地中海文化内部东西方的对立、冲突、演化,并在对这种对立、冲突、演化的分析中论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并呈出一种讲叙世界史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从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的中心 ,以及学术氛围和学术影响力在高校中扮演的角色出发 ,阐述了图书馆建设在提高高校学术氛围和学术影响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 ,详细地提出了在高校学术影响力方面发挥图书馆的作用而采取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基督教起源的文化考察,呈出了一种重写世界史的可能,提出了作为整体的地中海文化的概念。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玛雅文化完全不同的地中海文化是重新理解世界史的关键,一系列困惑历史学家的问题,都因为地中海文化概念的出现而得到豁然开朗的理解。比如,何以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很大的不同而又有一个相同的起源?因为它们同属于地中海文化。虽然同属于非西方文化,何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与地中海文化的差异。按照以前的历史理论,统一世界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又向全球扩张的结果,有了统一的地中海文化概念,就知道,全球化的冲动和向全球扩张一直是地中海文化的本质。文中提出了地中海文化内部东西方的对立、冲突、演化,并在对这种对立、冲突、演化的分析中论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并呈出一种讲叙世界史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作为活生生的现实,已呈现在世人面前,反映这一现实思维的观念———全球史观也被有些学者提出。全球史观是研究历史的视角和方法,运用全球史观研究世界史应该在研究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重在“多样性”之间联系的研究,摒弃“一个中心观”,注重对“中心”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著名历史学家、我校历史系吴于廑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我国史学界的部分世界史专家于4月6日云集珞珈山,举行了“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史学科领域的辛勤劳作、开拓精神和重要贡献。研讨会结束的次日(4月9日),吴于廑教授又主持了由他和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编务会议。吴于廑教授发言时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本刊特发表我校校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在这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以及与会专家为此会提供的部分学术论文,以此缅怀吴于廑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