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化不可译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虽然语言的共性、人类思维的相似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信息转化的可能性,但语言的独特性和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也使翻译有时无法进行。所以文化不可译性长期以来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化不可译性包括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两种。其中绝对不可译性是无法消除的,但相对不可译性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语言之间的共性是可译性的基础,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则是翻译的主要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要克服的实际上就是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在此通过剖析社会文化因素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分析了汉英句法特点及长句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一步阐述要做好长句翻译必须注重汉英两种语言的跨文化对比,合理地组织语言,以达到更好的译文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化具有地域性,也具有超地域性。文化的超地域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类共享性文化的存在;一是通过翻译交流形成的文化融合。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化视野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是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归化”与“异化”是缓和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冲突的主要方法,也是处理跨文化交际的两种不同手段。译文归化能打破原文形式上的禁锢,是对原文的一种“再创造”;译文异化忠于原作,保存异域情趣,拓宽读者视野,是文化融合交流的需要。一、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影响1.翻译与跨文化翻译。讨论如何翻译之前,我们首先最好了解翻译和跨文化…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非言语符号作为非言语交流方式,在人类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积极有效地处理非言语符号英汉互译的跨文化因素以及其功能对等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将从功能对等角度全面地探讨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非言语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如何合理地处理原文中的非言语符号信息,如何在译文中用言语描述出在原文文化中非言语符号所拥有的信息功能和所负载的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跨文化语境下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文学艺术交流活动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翻译最困难的是文化的翻译,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是翻译的关键.作为中外文学艺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是审美信息的跨语言、跨文化传播,是可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各民族语言蕴涵着丰富却迥然各异的文化信息。而语言的文化信息的差异 ,则是语际翻译的困难所在。翻译的任务就是尽量完整、准确地传递原语话语的文化信息 ,尽量防止文化信息的可能失损 ,在译语中最大限度地寻求原语话语的“对应物” ,以促成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交叉的,也是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差异所带来的可译性限度是难以避免的,即翻译中不可能不存在文化障碍。通过对英汉词汇、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加以分析,指出在翻译中如何跨越文化障碍,缩短由于缺乏理解而产生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在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转换的困难给文学翻译所带来的挑战时,创造性叛逆往往成为译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选择。创造性叛逆既可能造成译本在新的接受环境中增值,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原作文化信息的失落。得失之间,恰好凸显了翻译研究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社会性;翻译,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对于跨文化的国际信息传递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文学可以被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许多文学翻译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1.
隐喻既是语言、认知现象,又是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实例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其共性与个性的归纳分析,探讨了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法律翻译,是从意义和风格上对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文本等源语进行信息对等转换的过程,其跨越语言学、法学与翻译学三大领域。与商务英语翻译、新闻英语翻译等相似,法律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法律文化差异则是影响法律翻译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法律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植于文化土壤,了解中西方不同法律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髓,才能更好地进行法律翻译,达到源语与目的语的有机统一。文章尝试归纳出法律翻译中的三大主要法律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并进而探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翻译既是跨语言的活动,也是跨文化的活动。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反映文化才有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通晓两国的语言之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能深刻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仅语言意义上等值,而且文化意义上亦等值,使翻译流畅地进行。本文从中英文化的异同入手,对翻译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旅游资料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旅游资料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跨文化旅游资料翻译方法及策略地探讨,提出翻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过程中必须合理地运用跨文化意识,从而对旅游资料进行有效翻译,更好地弥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云虹  冯丽春 《河北学刊》2008,28(3):242-244
隐喻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对隐喻的准确理解要求理解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认知能力。从隐喻意义的来源入手,能够找出隐喻与文化的三种对应关系。探究隐喻意义来源同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更好地认知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翻译必定是语言的诠释和重构,语言重构必然导致原文的信息嬗变。这种变化既由于不同语言的自身特点所致,又和译者的思维和遣词造句的风格以及文化身份紧密相联。尽管传统翻译理论忽视译者的作用,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译者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同时,译者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必然受到所属社会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他们的文化身份对于翻译作品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明确译者的文化身份可以让译作更好地传递出原文中承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刘艳芳 《学术探索》2012,(2):146-149
作为跨文化旅游中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旅游文化翻译本质上是依托语言,实现旅游文化信息的转化、阐释与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本文依据生态翻译学的奠基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探析在汉英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如何在多维动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作出"自然"优化选择,以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唐修珍 《云梦学刊》2004,25(6):118-120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因此,英语习语的翻译不应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的过程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也是文化的转换过程。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做好汉译英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对比分析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阐述由此产生的汉英误译以及如何避免误译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以往围绕翻译的可能性展开的讨论来看,持可译性论者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经验的相似性和人类文化的相通性使人类在思维认识方面产生了许多共性,这些共性决定了翻译的可能性.持不可译性论者则认为,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渊源,不同的原语材料,不同的思维方式,都各自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而不同语言在翻译时自然会存在一些不可译性.这主要源于译入语缺乏对等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项的缺省.据此,翻译的可能性就取决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是否存在对等的语言形式和对应的文化元素.然而,实践表明,翻译绝不是通过语词的一一对应就能轻易获得成功的.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对等"的真正性质不是翻译预设的,而是由翻译产生的.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语词或句段是否与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语词或句段对应,这是一个约定性的问题.如果两者之间具有事先约定,那么"对应"就是运用问题;如果没有事先约定,那么就需要建构约定性.建构两种语言之间的约定性,与运用已经建构好的约定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所有先在的约定性一定是在过去被建构的,而这种建构过程毋庸置疑地从属于翻译.由此可见,要真正回答"翻译何以可能"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就是要追问建构两种语言之间的这种约定性的基础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