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主体性原则的消解,不同个体在后现代社会逐步失去存在的确定性根基,价值论上的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的一个精神困境。庄子哲学对语言系统的破解极具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但是,庄子哲学在解构名和言以后,却开辟了"道通为一"的生存之境。这种境界的存在使得庄子哲学在化解当代虚无主义、重建人类生存意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法哲学可以概括为关于"自由"的法哲学。其哲学基础是被称之为"人本主义"或曰"个人主义"的事物,这正是当今西方世界观的核心与精神。在宏观的历史观看来,人本主义必然走向虚无主义。人本主义时代的结束,意味着由西方主导的近现代亦将结束,我们必须寻找新时代的原理。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困境及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哲学课遭遇冷遇和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原因、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原因,以及教材本身方面的因素等.要摆脱这种困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坚信其科学性,这是哲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加强与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的对话和交流;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关注、吸纳科学的最新成就;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要关注现时代的问题;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对雅可比首先使用的现代"虚无主义"概念来说,"物的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构成一个根本问题。现代主体性哲学必然孕育着一种虚无主义的质素与倾向。"物"的现代发生依赖于现代主体性。由主体性奠基的物世界,在现代文化中承载着为意义世界进一步奠基的职能,而这就是乌托邦的现实化背景。在被设定的一致性关系中,物世界与人的基本价值世界、崇高价值世界之间也产生了麻烦和矛盾。据此,根据被否定的是古老诺斯替主义中的物世界,还是现代思想执著于的人的基本价值世界,抑或崇高价值世界,甚至最后可能是超人一切努力作为的根本意义,可以确立虚无主义的四个层次,厘定讨论虚无主义的基本范围。  相似文献   

5.
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指价值论和存在论上的虚无主义,尼采和海德格尔都将虚无主义的根源归结为传统形而上学.尼采从价值论视角理解虚无主义,认为虚无主义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构及其坍塌带来的最高价值的自行贬斥.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批判尼采以及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对存在的遗忘是虚无主义的根源.尼采主张以权力意志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泥沼.同样从价值论理解虚无主义的列奥·施特劳斯主张回归古典政治哲学自然正当的形而上学作为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方式.现代人精神生活面临的根本困境是价值虚无主义,随之而来的价值多元和价值相对主义表征社会价值失序境况,在以权力意志、自然正当等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价值原则和自由主义价值中立原则作为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方案失败后,回归共同体、回归言说的公共生活是重建价值秩序根基、走出价值虚无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虚无的背后——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影响下,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继续蔓延,必须从意识形态、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全民历史意识的增强等多个层面入手,加强正确的历史观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杜绝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庄子对人类语言困境的思考也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思考的问题,庄子对这一困境根源的认识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认识具有同一性,而对解决这一困境,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语言哲学观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8.
真理问题是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但现代以来,随着西方传统认识论被解构,三个问题暴露出来首先,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和世界的无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知识能否切中对象成为一个引人质疑的问题;其次,既然人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把握世界整体,关于其存在根据的本体设定就更缺乏对世界实然状况的揭示能力;再次,人作为认识主体,理性灵魂长期被视为人获得真知的内在根据,但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却对这种内在根据进行了否定.这三个问题导致了西方传统知识价值体系的瓦解,使反本质、非理性、去中心成为现代哲学的走向,并使虚无代替真理成为世界最后的本相.虚无的发现是西方现代哲学出现人类学、语言学、生存论转向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哲学由于在其奠基期就对人认识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并因此产生了道家的本无论和禅宗的空观,所以在这一问题上,中西哲学不但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发明,而且中国哲学虚无论的漫长传统,可以将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创新应该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意识中获得阐释。由古希腊奠定传统的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是哲学与政治的矛盾张力;就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整体而言,"哲学的政治"是它的基本取向,其实质是通过哲学遮蔽实践的政治意义,通过神化和物化自然使政治世界神秘化和"侏儒化"。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创新实现了从"哲学的政治"向"政治的哲学"的转换,具体表现是:通过实践哲学解放了被古典政治哲学遮蔽的劳动者,使自然与人的劳动实践建立起有机联系;清除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赋予政治国家由神秘的自然而来的形而上学特性,清晰地展露出政治的历史性和历史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10.
西方政治哲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先后存在过三种思维范式,历经两次思维范式的转换。求知动物被提升到政治动物之上,蔑视行动的生活,诉诸政治一种客观主义的“法则和尺度”,为存在性政治哲学范式;从人性出发,设定自然状态,诉诸政治抽象的“自我意识”,为意识性政治哲学范式;从现实世界的整体性出发,在“理性多元化”的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实践,采用“对话”的方式寻求政治问题的“和解”,为交往实践性政治哲学范式。作为现代交往实践哲学奠基者的马克思,理应成为追溯政治哲学思维范式现代转向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包括原生生活基础、思维方式基础和价值观基础这三个方面。中西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不同,在原生生活方面表现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以农事为思考中心,古代西方的政治哲学以城市生活为思考中心;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为: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以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为基本的思维模式,古代西方的政治哲学以神人之分和征服自然为基本的思维模式;在价值观方面,以权力的合法性为中心,围绕着治人者与被治者之间的应有关系、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应有关系、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应有关系,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强调实践美德、民本思想和基于人伦的亲情,而古代西方的政治哲学强调理智美德、神本思想和基于"逻各斯"的理性或意志。这些差别集中地体现在古代中西政治哲学对待民的基本态度之上,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对待民的态度是以如何"牧养"民为根本立足点,而古代西方政治哲学则是以如何"放牧"民为根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2.
政治思维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河床,"知识的统治"与"统治的知识"使西方政治文明既有形而上的知识维度,也有直面政治现实的形而下意味。西方政治文明之河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和现代性政治思维三种河床形态,现代性政治思维孕育出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文化危机。进一步消解理性基础和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是当代西方思想家采取的两种主要摆脱策略。在鉴别中国政治传统、处理知识理性与政治实践的关系、有效发挥知识分子的政治作用等方面,西方政治思维对当代中国建设新型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美国政治哲学家艾伦.布鲁姆的《闭塞的美国心灵》是一部从哲学角度反思现代大学危机的重要著作。理解布鲁姆的教育哲学,必须从他与施特劳斯学派的广泛联结中去分析其自由教育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施特劳斯学派反对自由主义者或“左翼”学人对现代性危机的分析,主张从西方古典思想,特别是他所谓的“柏拉图-法拉比-迈蒙尼德政治哲学”来批判现代性。布鲁姆运用这种超越自由主义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自由教育面临的困境,在《闭塞的美国心灵》中深刻剖析了美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危机。他断定,由德国相对价值论引发的美国虚无主义的泛滥是导致美国社会从“开放”走向“封闭”的真正思想根源。现代大学面临的这种危机突显了重整自由人文教育的紧迫性。他主张大学要充分认识伟大经典著作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主动承担组织通识课程的责任,积极倡导精英教育。  相似文献   

14.
神秘无比的虚无主义幽灵在西方世界至少显现过五类面孔,它们对西方思想、历史、社会与个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否定哲学的虚无主义长期主宰着西方话语实践,导致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攻讦,造成他者的缺席和沉默;作为思想运动的虚无主义贯穿着西方现代性历史,把西方文明带向了各种危险的境地,如生命的颓废、对存在的彻底遗忘和大屠杀等;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禁锢着西方个体的生命态度和行动意志,让导致这种虚无主义的社会体制日益僵化;作为对抗力量的虚无主义仅仅依赖于西方个体的自我依靠与自我克服,反而进一步导致虚无主义体制的永恒化;作为自否定哲学的虚无主义不再总是以唯一的真理自居,不再总是否定他者存在的权利,而是懂得尊重他者的他异性,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多元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美国著名的保守主义思想家和施特劳斯主义者,哈佛大学教授哈维·曼斯菲尔德对诸多宏大的政治哲学论题及经典政治思想家皆有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套学理宏富、脉络清晰的政治哲学体系。曼斯菲尔德的政治哲学理念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支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的引导;悠远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熏陶;美国自身独特政治文化传统的启发。曼斯菲尔德认为,政治哲学有其独特的意蕴和价值,既应当关注“自然正当”这样的超验性命题,具有鲜明的古典导向,同时须兼顾对政治实践的引领与匡扶,二者和谐共存,义理与制度并重。在这种政治哲学理念的引领下,曼斯菲尔德尝试对如下问题给出自己的解答:政治哲学的基本命题和意蕴;政治哲学对当下社会的经世致用价值;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选择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韩非子与现代性——一个纲要性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对先秦哲学最正面的评价是将其与古希腊哲学做比较,并称其为轴心时代的哲学。实际上,中国古典思想不但是政治哲学之一种,而且由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西方向现代化转变的时期更具有可比性,所以先秦思想家所处理的是某种意义上的现代性问题。在这些现代政治哲学家中,韩非子最好且最明确地展示了他对这种时代变动的理解。他对古今之别的论述,依然可以为现当代的道德保守主义与虚无主义之争以及其他现代性问题提供洞见。通过对他思想的批判性考察,也可能加深我们对现代性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对自由主义、多元主义进行更深刻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利奥·斯特劳斯主张从思想主题的异质上对传统与现代性作出区分,反对现代社会理论把二者的关系问题当作历史叙述的对象,而非哲学反思的对象。他认为现代思想以实证主义、历史主义最为盛行,它们站在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立场上取消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论问题,并进而消解它的形而上学的基础,最终导致政治哲学的衰落,引发西方社会的整体危机;而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就是返回传统,重建政治哲学原理  相似文献   

18.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教育社会化趋势不相适应,在自身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受教育者对其普遍逆反,被边缘化倾向严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困境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困境的因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导致对生活世界的遮蔽;二是社会价值观念一元要求与个人多样化价值取向的矛盾致使思想教育缺乏社会向心力;三是科技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挤压使其存在成为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个体原子论、社会整体论、互构论,这三条研究进路构建了自古希腊哲学到当代社会哲学发展的基本框架,但它们并没有真正解决个体与社会二元对立的困境,也没有解决现代社会作为整体观念的消失,更没有解决被种种问题围困的现代社会困境,如何从个体主义视角出发构建现代公民社会是亟需解决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20.
虚无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特别是文艺思潮)中表现较为独到的一股思潮。与众多的哲学或艺术流派不同,它没有公认的正宗鼻祖、没有成体例的理论纲目,在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的现代学林、艺林中至今尚无一席之地。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受到的威胁和挑战日趋严重,作为悲观主义的孪生兄弟,虚无主义倾向无时无刻和无处不在地在现代西方诸种思潮中绵延、流淌。人的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天不消除,人的悲剧前途就一天不会更改,因而虚无主义的幽灵必然陪伴着现代派艺术始终徘徊在人们疲惫的精神上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