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徐渭的本色论不仅仅是指戏曲语言要通俗易懂,而且还在前人本色论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徐渭在其本色论中,指出了戏曲的创作必须以观众为中心,使"奴、童、妇、女"都能接受,并且要摆脱迂腐式的说教,还原戏曲本色,注重戏曲的审美功能即"感发人心"。徐渭的本色论推动了明朝戏曲的创作和戏曲理论的成熟,汤显祖的唯情论和王骥德的戏曲理论都是在其本色论影响下的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曲论中,"本色"、"当行"是用来品评戏曲艺术的重要理论内涵.品评戏曲语言时,曲论家们不约而同地将"本色"、"当行"划入同一范畴,强调了二者相通的一面,但是在语言之外的其它方面,"本色"与"当行"则显示出了分道扬镳的趋势.对于戏曲内容、人物塑造、戏曲结构等案头创作,曲论家们多以"本色"品评,而"当行"则主要论及音律、表演、排场等与艺术实践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尚本色,为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曲学“本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古代论家没有确定界说,今人定义亦歧异不一。拙文试作一辨。一今人对曲学“本色”的内涵的界定,最具代表性者有二:其一,为1980年版《辞海》“本色”条⑤之释义:(本色)指戏文质朴自然,接近生活语言,而少用典故或骈俪语词的修辞方法和风格。  相似文献   

4.
本色论是徐渭戏曲理论的核心,本色论的两重涵义分别是主张作品的真实无伪和通俗易懂,有力地冲击了当时文坛追求复古和华而不实的文风。他的两种杂剧作品《四声猿》和《歌代啸》很好地实践了这种理论主张,思想和艺术水准都达到明以来最高水平。在徐渭的戏曲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下,明晚期文坛掀起一股关于戏曲理论研究的热潮,戏曲创作也进入一个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色"和"当行"是中国历代曲论中使用频率很高而其意义又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曲学术语.曲学中的"本色",主要是针对曲作(包括戏曲和散曲)语言风格而言,大要有三方面的指意一是指曲作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明朗;二是指曲作风格简淡蕴藉,刚健豪宕;三是指曲词严守音律,合度依腔.而曲学中的"当行",则主要针对戏曲而言,大要指戏曲文学作品能适宜于实际演出,能真实生动地反映生活,且具有左右观者喜怒哀乐情感的艺术魅力."本色"与"当行"既各有特指,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二者乃是曲论家心目中最佳曲作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徐渭与越外剧作家、越中的剧作家人及门下弟子的交往;旨在说明徐渭的戏曲理论及其创作,不仅对越中曲家及后学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对当时及以后的曲坛也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昆曲吴江派是明万历年间形成于吴中的以沈为领袖的主要昆曲流派,成员包括了吴、越两地最著名的曲家,如沈自晋、沈自征、王骥德、吕天成、叶宪祖、卜世臣、冯梦龙、顾大典、范文若、袁于令、徐复祚、等。吴江派以“本色论”和“音律论”为支柱,统一了案头与场上的二元理论,创建了的昆剧的曲学体系,作为一种集体创造,这个曲学体系涵盖了昆剧音乐和文学的两个层面,不失为我国古代戏曲中较为科学与精辟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王骥德是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 ,他的“本色”、“当行”曲论不仅提出了戏曲语言通俗而不失文采的要求 ,而且涵盖了戏曲艺术的其他创作规律 ,如戏曲内容、戏曲结构、戏曲表演等。其曲论的形成 ,与他所处的时代、交游以及他本人的思想变化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后期,戏曲美学界发生过本色论、情趣论、折中论的论争.其中,情趣论以汤显祖为代表,崇尚不拘理法之“至情”和“趣味”,主张为了戏文的“意趣神色”,传奇可写虚构之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后来王思任、茅元仪、茅暎等人加以声援和继承.如茅氏兄弟声称:“事不奇幻不传,辞不奇艳不传.”情趣论的曲学主张既有合理之处,也有片面之处.作为明代曲论三派之一,明代情趣论的曲学主张具体是怎样的?得失如何?试加检讨甄别.  相似文献   

10.
明中期复古思潮对文坛的影响极为深刻,当时曲家的戏曲创作多与这种思潮有密切联系.复古思潮促使了曲家主体精神的复苏,引导了他们在戏曲创作中重视性情的表达和反映现实生活.在以复古求创新思想的引导下,曲家扩大戏曲主题范围,革新戏曲体制,促使南杂剧的出现以及传奇的定型,并使戏曲语言风格呈现出文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丽"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美学范畴。在戏曲"本色论"视野中,褒扬"藻丽"者视"丽藻"为曲文之根本;而非议"藻丽"者反对曲词过分文饰,认为修辞太甚,会掩盖自然本色。戏曲是否应该"藻丽",关键在于能否"自然而然""天然入妙"。在戏曲"才情论"视野中,高扬"丽情"者重视文才,认为文才有助于语言修辞,从而生成和表现戏曲的形式美。他们体味了"辨丽本乎情性"的内涵,认识到没有充沛的情感和审美诉求,则不能创作出丽曲,"丽情"的关键在于"适度"。在戏曲"南北论"视野中,曲论家以"清丽""流丽"和"雄丽""爽丽"等区分南戏、北曲的不同风格,揭示了其形成的不同原因,把握了受众欣赏时的不同美感,体认了两种"丽"美质性的不同,并比较了其得失。  相似文献   

12.
王骥德<曲律>是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戏剧学研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王骥德的戏剧创作,学界普遍认为成就不高,如徐朔方先生认为"王骥德的成就,戏曲不及他的清曲,创作不及他的<曲律>,"而遭到忽视.王骥德的<男王后>是戏曲中的奇葩,它为我们营构了一个由于性别越界而构成的异样的情欲世界,并且该剧可谓中国戏曲中最早涉及同性,异性,双性等多重性恋的杂剧.  相似文献   

13.
杨维祯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同时又是戏剧理论家、戏剧活动家和散曲作家。他的曲学思想涉及戏剧功能论、曲体源流论、散曲风格论三大方面。他认为戏剧功能主要是"讽谏",曲体源自《诗经》、《离骚》,再由古乐府演变而来。他提出了散曲中的"奇巧"风格,他的这些曲学思想由于有丰富的创作实践为基础,对明代的曲学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元明之际的剧坛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明代“本色”论众说纷纭,且不能完全抓住实质,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戏曲的舞台、观众、戏剧结构等问题,且多是就事论事,仅在曲辞风格的雅与俗等层面探讨曲辞的本色。李渔所提出.“机趣”的“无断续痕”、“无道学气”,能把曲辞放在戏剧的大环境中,从戏曲的叙事性和舞台性等方面突出了戏曲曲辞的本体特征。这是对明代以来“本色”论的开拓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本色略说     
有明一代,戏曲批评特别发达,而在当时,论戏曲者无不言本色。本文试图从分析本色这一批评语词在更早时期的含义入手,探讨在明代曲体文学风格论中各家对本色的论说,见微知著,从而画出戏曲作为一代之文学是怎样一步步失去其独有的艺术旨趣走向没落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明人论剧,多崇尚本色。徐渭说:“南曲固是末技,……然有一高处: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①何良俊说:“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②王世贞说:“马致远‘百岁光阴’,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押韵尤妙”。③(按:“百岁光阴”即[双调·夜行船]套曲,是散曲,但由此可推知王对戏曲语言的要求.)王骥德说:  相似文献   

17.
戏曲理论批评之审美“趣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论"艺"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传统特点,但学术界主要对"诗味论"研究较多,而对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涉及甚少。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通俗、有"俚趣",二是要有"境界(意境)"。本文初次从通论角度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及其主要特点,做了一个总体性的论述,旨在分析戏曲理论批评著作中的"味"及"趣"之概念的审美内涵,分析戏曲"趣味"论与其"境界(意境)"论的关系,由此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家关于戏曲"美感"论的主要观念。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嘉靖年间著名曲学家,李开先的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戏曲功能方面,他认为戏曲是抒发悲涕慷慨抑郁不平之衷的工具,对戏曲功利观不无匡正;在戏曲本体论方面,认为戏曲源远流长、南北有别,文辞尚俗、崇尚金元,对戏曲本色论推波助澜;在戏曲演出上,重视演员、乐工、伴奏乐器对戏曲表演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强调场上之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钟嗣成和贾仲明为元代曲家所写的[凌波仙]吊词,从根本上肯定了元代曲家这个创作群体的功业所在,纠正世俗对他们的偏见,肯定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也是"不朽之盛事"。在慨叹他们的命运时,钟氏往往以传统的达兼标准来评判这些反悖传统的作家,陷入了一种悖论之中,而贾仲明则表现出与钟嗣成迥然有别的思想倾向与取舍标准,这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与处世态度。在吟咏曲家习性、生活态度时,两人也表现出差异。关于戏曲关目,他们重"奇"而不惟"奇";语言方面,崇华丽而不废朴实;对戏曲声韵和社会效果都异常重视;还对元杂剧的繁荣原因作了精辟的述说。另外,贾仲明的吊词还对作家之间的交往多有涉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6,(5):40-45
王骥德《曲律》虽然是北曲与南曲并论,但因其重点在南曲(戏),而成为明代继徐渭《南词叙录》之后的又一部"南戏论"著作。《曲律》之于南戏的论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着眼于音乐的角度,将南戏的起源与上古时期的"南音"结合考察;二是主张"本色与文采"兼用,"法与词两擅其极";三是对南戏格律学的建立;四是重视南戏创作与舞台表演。王骥德的这些南戏认识及其所获,对当时的南戏创作与其后的戏曲学研究,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