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或行为,在土耳其有其独特的演变轨迹和表现形式。一战后土耳其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以民间交往为主,到冷战时期双方建立了同盟关系。但由于两者在地缘政治上的分歧,土耳其国内产生了反美主义。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反美主义在社会各阶层中爆发,反美主义的内容泛化,并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土耳其反美主义的根源在于美国的全球霸权与土耳其的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美国地区战略与土耳其区域外交诉求的矛盾,以及美国文化与土耳其本土文化的冲突。土耳其反美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土耳其通过民族主义话语和实践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的反抗。从其特点看,土耳其反美主义的驱动力是捍卫国家利益,其精神内核是民族主义。当前土耳其反美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正义与发展党的统治,恶化了美土关系,增添了中东局势的变数。  相似文献   

2.
美国一直用疑虑的目光看待乔治·华盛顿所说的"外部世界",而外部世界也往往一报还一报。这种局面如今似乎更严重了。人们都认为在乔治·布什的领导下,反美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峰,达到了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拉美反美主义经历了从独立运动期间克里奥尔精英对美国的失望和警觉,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反美主义,再到20世纪初出现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土著主义、桑地诺主义、民众主义和共产主义.1959年后拉美的反美主义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90年代至今拉美的反美主义是和反新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巴基斯坦社会的反美主义与美国的对巴政策、反恐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巴国内高涨的宗教极端主义密不可分。巴基斯坦普遍化和极端化倾向的反美主义严重困扰着美巴关系的发展,对美国的反恐战略和地区局势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美巴两国互有战略需求,反美主义作为一种公共舆论很难从根本上影响美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初,全球反美主义浪潮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国际战略的实施,还对美国经济利益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当前反美主义这种不利的经济影响还非常有限,但已经引起美国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从长远来看,只要美国继续推行国际霸权战略,全球反美主义就将不断积聚力量走向新高,其对美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也会不断强化,最终成为制约美国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有力因素。  相似文献   

6.
后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冲突中的文化因素体现在三大方面:其一,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宗教文化观的对立;其二,西方语境下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偏见;其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体系下伊斯兰世界以政治伊斯兰为主要形式的反美主义。由于以宗教为核心的文化无法消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冲突必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7.
反美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美主义目前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现象。韩国的反美主义已经成为影响韩国政治与外交的重要因素,其实质是一种反美情绪而非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敌对,源自韩国经济发展的促进、民主化的推动、民族主义的膨胀与美韩不平等关系的刺激。通过利益表达机制与媒体报道,韩国反美主义的社会影响与政治效应愈加明显,对美韩同盟、美韩关系、朝鲜半岛问题以及东北亚格局都有所影响,成为研究韩国外交政策不可或缺的元素。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人的民族认同与其反美主义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美国的对立成为他们认同自身的主要方式。由此很多学者提出,缺乏民族身份是加拿大人反美的主要原因,反美使他们获得了民族认同。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第一,加拿大反美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第二,同其他民族对比是确立民族身份的主要方式;第三,加拿大人对本民族有共同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含了民族复兴逻辑、社会主义逻辑、人类社会发展逻辑,其历史性意义可以从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三重意义叙事中得到全面阐释。从中华民族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落后的传统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持存、再度青春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立。从世界社会主义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振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探索到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从人类社会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解构了西方现代化霸权,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新现代性类型,其效应不仅表现为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更表现为积极解答“世界之问”,承担着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借助文献研究方法,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重视角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及世界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继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弘扬、对西方国家生态现代化内在缺陷的反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世界意义,有助实现对西方国家生态现代化理念的超越,为后发国家提供生态现代化的新模式,为全球生态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因此,要矢志不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强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话语的世界传播和世界认同探究,有效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世界意义的彰显。  相似文献   

11.
外刊速览     
《时代周刊》 三名普通美国士兵当选为时代周刊2003年度风云人物与2003年度头号新闻"美国对伊战争"以及全美上下借媒体之声鼓舞士气,不无关系。当某些美国媒体热热闹闹地借此来安抚国人被反恐,两场战争弄得神经衰弱的时候,现实世界一个冰冷的事实却无可回避:美国人越来越明了他们的国际形象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一股盼反美主义情绪沿着  相似文献   

12.
苏联斯普特尼克号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被美国视为一场严重损害国家形象的危机。为了消除“斯普特尼克冲击”事件带来的舆论压力,美国政府除了加紧在太空竞赛中持续发力,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宣传活动,鼓吹美国取得的各方面科技成就,为其科技赋予“和平”、“利民”和“先进”三重意蕴,建构了一幅美国科技仍为“世界科技成就主流”,并有能力造福全人类以及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乌托邦图景。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美国海外科技形象的修复,重塑外界对其“世界科技领袖”的认同,但鉴于美国对外行径和政策宣言的矛盾冲突,上述措施并不能够完全消除“反美主义”思潮的影响,故总体效果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的入侵造成了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 ,中国被迫进入了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边缘。 2 0世纪 80年代前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在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边缘探索。邓小平自觉将中国引向现代化的世界历史中心 ,他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上开拓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实现着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向以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意识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变 ,使中国大步追赶着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后,实现现代化已成为不发达国家人民所追求的宏伟目标。但如何实现现代化,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非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一国的孤立事件,而是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邓小平这一理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这一理论也揭示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问题,它的基本观点、理论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使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使中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对本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国家竞争 ,归根结底是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要提高综合国力 ,唯有加快现代化进程。而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又是人的现代化。本文从现代化人应该具有全新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角度阐述了人的现代化所需要的智能结构和人文精神等多种修养 ,为人的现代化所应具备的素质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资本驱动的现代化逻辑,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彻底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现代化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僵化问题,走出了后发国家的“经济依附”与“政治衰朽”困局,完成了文明古国的现代化转型,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各民族国家建构现代化道路呈现多元趋势,且国家命运与道路选择休戚相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扬弃,是对苏联模式现代化道路的升华,是对中国旧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路径基石,对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观照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围绕“劳动—资本—国家”这个三维结构,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英美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主体的现代化,它掠夺劳动、绑架国家,虽然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却是一个“人对物的依赖”的时代;苏联式现代化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现代化,它束缚劳动、排斥资本,虽然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却是官僚权力垄断、死板僵化、缺少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劳动为主体的现代化,它创新国家、规范资本,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进行多维解读和推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对历史传统和世界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不断推进治理改革,实现制度现代化;始终推进治理民主,实现参与多元化;坚持推进治理覆盖,实现治理普及化;致力推进治理创新,实现治理实践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