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论闻一多对新诗神秘美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现代诗学史上最早肯定了“神秘元素”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从理论上揭示了“隐”即“兴”、“象”与西方诗歌“意象”、“象征”的内在联系,努力寻找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在创作实践中,他运用创造梦境与幻象、意象与象征、死亡意象与氛围等,给诗带来了神秘美的特征。《奇迹》一诗在神秘的意象中表现了热烈的、爱的精神世界。“神秘美”的探求与“三美”的主张一样成为闻一多对新诗现代性探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透过对战后台湾诗坛之语境的概述,并选取以抒情风格著称的两位诗人郑愁予和叶珊的诗歌<错误>和<屏风>进行文本细读,来阐释台湾现代诗中抒情性和现代性的相互表述.在现代主义启发下发展出来的现代诗强调情感微妙的象征,间接的暗示,它反对抒情主义--即贸贸然的满纸热情,但并非反抒情.现代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传统的养分,却是绝对的现代.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现代》杂志的编者们在社会大变动中采取了一种自由主义和“中间人”的立场,在文学追求上则心仪于“纯诗”的艺术精神和诗歌理想。他们有着较强的现代意识,大量地译介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诗歌,积极地倡扬并实践他们心目中的现代诗。以《现代》杂志为核心的“现代派”诗,表现出较为成熟而鲜明的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如主张现代诗与古典诗歌有着根本的不同,要用现代日常口语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意识,要含蓄蕴藉,甚至不避朦胧和晦涩等。“现代派”诗“在无数的歧途中间找到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成为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潮流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新诗现代性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把新诗建设成采用现代诗体抒发现代情感,直面现代生活唤醒现代意识的诗,现实任务是培养现代人和建设现代国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五大社会因素决定着新诗的“中国特色”,影响着百年新诗的现代性建设。新诗现代性建设是系统工程,要激进又保守地处理与时代的关系,介入又疏离地处理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热情又冷静地处理与文化科技的关系。要适度利用政治赋予新诗特有的批判精神来产生反现代性的力量,来加强对现代性的反思甚至批判。不能再让商业诗歌和艺术诗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极端对抗。要弄清纸质诗歌和网络诗歌的差异,高度重视网络诗。新诗不能极端现代,现代主义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现代性转移而被中国化重构的境况之中,现实主义诗歌的保守带来的对现代性的“反动”是新诗现代性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诗论是说明和探讨现代诗歌本身的新话题而产生的.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首先绝不是一个引入西方文学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而是关注诗歌、思考诗歌的中国诗论家们究竟如何看待、如何解释正在变化着的诗歌创作状况的问题.在这一需要中生长的中国现代诗论,也就有了与中国古代诗论的不同特征,当然也遭遇了一系列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胡适对语言文字的看法对现代中国文化影响极大,但总体上是“反现代性”甚至“反诗”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胡适的理论开始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朱光潜、梁宗岱、废名(冯文炳)、李健吾(刘西渭)等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无不反对胡适的语言观和诗观。他们或是对西方现代诗与诗学加以引介,或是对古典文学传统重新打量,或是对时人的写作进行探讨,清理了胡适的一系列诗学观点,从而形成了对于与古典诗歌与现代写作的很多睿见卓识。  相似文献   

7.
曹葆华在中国新诗--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其成就:其一,他的诗歌创作取得突出成绩,独创了一种意象奇谲、拥抱现实的苦吟风格.其二,他系统大量地译介西方现代诗潮理论,不仅带动了现代主义诗潮的成长、同时推进了中国诗歌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其三,他以个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作用于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带动一批年轻诗人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帝国主义时代虽然已经终结,但其现代主义的文化却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后殖民阶段新的力量布局让人们思考现代主义非西方历史的可能性及意义所在。随着新的“当代”概念的应运而生,后殖民批评为新的“当代”认识论构建了基础,“多元现代性”的宏伟蓝图被描画出来,现代主义被称为“没有国界的艺术”。恩维泽用黑格尔式的逻辑证明非洲当代艺术不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拒绝,而是现代性“目的论延展”的结果。现代性不能被否定,只能被完成。   相似文献   

9.
30年代现代诗派是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本文从它现代诗学观念入手论述其诗歌的现代性.一是文化上的现代性/批判性荒原反应与怀乡病(还乡梦),构成了对30年代典型的幻灭感的超越;二是诗艺的现代性意象化、智性化、散文化,在初期象征诗派基础之上拓进,构成了对五四以来主情的浪漫诗(派)的超越,从而重新估定了它的原创性价值、意义及其对后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新诗文体为例,首先论述译诗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特征,引领中国新诗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进而认为翻译诗歌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推动力,反映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诉求;最后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证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形式、精神情感以及先锋特质、颓废色彩等现代性因素与翻译诗歌之间的关联,从而说明翻译诗歌在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西方文献中,“现代性”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现代”、“现代主义”、“现代化”等词都是一些歧义颇多的概念,这些词在词义上有时不仅互不相同甚至还完全相反,常常令人困惑不已,试图厘清人们的分歧所在,为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些文献提供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图画现代主义是广告设计语言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艺术综合影响下的过渡状态,它极大地巩固绘画要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地位,在现代广告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以特殊的形式主义语言表达了时代特有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学者基本认同“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对“现代化”的研究则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现代化过程中,对于“现代化”的反思就一直存在,出现了关于“现代性”、“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和思潮。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现代化”可发现,由于这个过程在各个国家开始的时间、方式不同,就造成了各国的现代化理念也不同。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原发地面临现代性所提出的理性批判,而后发现代化国家不仅面临上述问题,还面临如何在“西化”和“传统”中取舍问题。对现代化理论的辨析,不仅关涉历史,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基本价值的理解、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标志,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条客观存在的线索,比长期以来我们运用的"反帝反封建"这一主观的政治视角要恰当得多;文学的现代性,绝不可与现代主义文学划等号;而"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反思、纠偏和补充,它是"现代"的伴生物;"现代性"在器物层面与思想文化层面完全可能互相悖离.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评是中肯而深刻的,伦理学是他们所涉及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尽管其在研究主题和方法是相对零散的,但因为他们面对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因而综合研究其学术成果对于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现代主义针对西方社会的批判可以归结为祛除伦理的三大社会机制,其对现代伦理学的批判则直指其理论上的内在矛盾。后现代主义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现代伦理学的解构,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西方现代伦理学异化的必然性,并启示着未来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科学是万能的 ,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然而 ,正当科学气宇轩昂地昂首阔步于地球上时 ,却遭遇到后现代主义的当头棒呵———科学祛魅。科学祛魅了吗 ?后现代的科学返魅观能否使科学返魅 ?抑或它是伪装的现代性 ?后现代在批判现代科学的同时 ,是否会导致神秘主义的再现 ?这些疑问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即:外来现代主义,上海现代主义,中国学院派现代主义。沈从文是学院派现代主义的先驱人物。学院派现代主义受外来现代主义影响而形成,却有其独创性。它不同于上海现代主义。其典型作品有沈从文的《凤子》、《看虹录》、《水云》等。这些作品从主题到技巧都充分证明了沈从文现代主义特征的一面。沈从文的现代主义作品虽属“非主流文学”,但却影响了后来整整一代的现代派诗人和小说家。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介绍了伴随着西方商品经济大潮出现的建筑中的商业化特点。根据建筑师的不同表现手法将商业化建筑分为三大类 :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运用商业语汇的手法和采用“原色调”的手法 ,并举出许多实例对其加以分析、论证。最后 ,针对我国目前商业文化的兴盛 ,阐述了西方的商业化倾向对我国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时期角度研究西方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现代性决定和影响了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结合西方现代性的起源、分期和发展历史,根据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的发展状况,可以把西方的审美现代性分为产生期(从15世纪到启蒙运动)、发展期(从启蒙运动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是西方审美现代性发展诸阶段的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初,中国文学批评界关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论争,其焦点是如何认识西方的现代主义,中国是否能够发展西方的现代主义以及如何评价中国式现代主义写作。关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论争实际上演化成了关于中国文学道路的探讨。从变异学视域来审视这场论争,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语境下是如何发生变异与他国化、并进而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学品格建构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