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英国出于维护印度殖民地安全的目的,加紧对西藏的侵略。1899年寇松继任印督后,主张对俄、对藏采取积极政策,西藏成为英俄新的竞逐之地。整体态势是:俄国其势在守,英国其势在攻。英国政府在前进政策鼓吹者的推动下,武装入侵西藏,其军事外交方面的软硬兼施,颇显技高一筹。  相似文献   

2.
在英印总督寇松的支持下,狂热的殖民主义者荣赫鹏率领军队恣意进攻中国西藏拉萨,这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而且扰乱了英国政府的亚洲战略布局。最终,荣赫鹏退出了拉萨,其涉藏职业生涯也宣告终结。但是其侵藏影响巨大:首先,英国人对清政府防务西藏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助长了英国政府尤其是英印政府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其次,在荣赫鹏进攻拉萨过程中,迅速成长了一批奉荣赫鹏思想为圭臬的侵藏急进分子,这批人成为此后几十年英国侵藏的骨干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荣赫鹏离开西藏后针对英国政府的批评行了辩解与"反思",这些充斥着帝国主义强盗逻辑和殖民主义理论的"反思",被有意无意地视作了英国之后处理印藏事务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3.
18世纪后期是英国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其早期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藏成为英、俄新的角逐地,英国出于维护印度殖民地安全的考虑,急欲北进,而利用宗教不断向西藏渗透侵略势力的俄国,意欲有所进取。双方在外交斗争上各说各话,心口不一,彰显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思维。英俄相争西藏利益的结果是,意志坚定的英国依靠寇松、荣赫鹏积极的武装政策与军事行动,占据上风,俄国则因日俄战争暴露其虚弱一面,而处守势。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藏成为英、俄新的角逐地,英国出于维护印度殖民地安全的考虑,急欲北进,而利用宗教不断向西藏渗透侵略势力的俄国,意欲有所进取。双方在外交斗争上各说各话,心口不一,彰显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思维。英俄相争西藏利益的结果是,意志坚定的英国依靠寇松、荣赫鹏积极的武装政策与军事行动,占据上风,俄国则因日俄战争暴露其虚弱一面,而处守势。  相似文献   

6.
193 4年初 ,黄慕松受命赴藏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成功地举行了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册封与致祭典礼 ,并抓住机会宣传中央的对藏政策 ,商讨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黄慕松使藏是南京国民政府恢复对藏行使主权的一个重要步骤 ,西藏地方政府对外公开宣布“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同意中央派员常驻拉萨。自此 ,英国也随即调整了对藏政策 ,中英在西藏的角逐趋于激烈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推行寇松侵藏方针 ,妄图用“宗主权”否定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英国侵略者始则笼络班禅 ,阴谋在后藏建立亲英政权 ,继则拉拢达赖 ,支持达赖集团搞所谓“西藏独立”,意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活动遭到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反对 ,加以西藏叛军在川边战败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严正立场 ,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未能得逞。  相似文献   

8.
1945年《艾登备忘录》曾确立的英国对藏政策遭到古德和黎吉生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建议英国采取更强硬的政策,直接支持“西藏独立”,而英国外交部却乘机意图降低西藏对印度的战略重要性,变更既定的西藏政策,废除《艾登备忘录》中不利于中英关系发展的内容,从而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然而此举遭到印度事务部和印度政府的抵制,由此英国政府内部对西藏政策的争论和矛盾急速升温。中国国民党六大准备“赋予西藏高度的自治权”,英国内部的纷争才得以合流。英国外交部、印度事务部和印度政府之间的矛盾是由于英国处理西藏事务的不同机构利益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开始调整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继续对印度进行殖民主义改造。维多利亚时代前期(1837—1857)英国对印度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1853年法案,以及根据法案精神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上。英国政府继续进行殖民主义改造,实现了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但是与此同时,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出现了危机。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既是这种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又成了英国对印殖民统治历史的大界标。  相似文献   

10.
我们选择1939—1947年期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作为研究的对象,有二个原因: 一、在这英国对印度统治的最后8年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是长达百年之久的英国对印殖民政策最典型的浓缩和总结。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英国对英属印度政策的本质或目的所在;2、英国放弃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是自愿还是被迫抑或无力维持;3、英国对殖民地一贯推行“分而治之”政策与印、巴分治产生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南亚次大陆是英国所有海外殖民地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女王皇冠上的一颗珍贵的宝  相似文献   

11.
印度女红星阿丽达把上海富豪周剑涛以重婚罪告上法庭,并索赔2500万卢比。随后周剑涛又接到妻子提出的离婚诉讼,再次被索赔300万元。天价离婚案因何而起?  相似文献   

12.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主的渗透政策。由于喜玛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印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3.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主的渗透政策。由于喜玛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印藏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4.
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西藏地方发生一件大事,即十三世达赖喇嘛离开拉萨出走印度。时任驻藏办事大臣联豫与驻藏帮办大臣温宗尧在如何应对十三世达赖喇嘛出走事件以及在此事件前后的治藏思路上存在很大分歧。最终清廷以温宗尧开缺的裁决表明不认可温宗尧"偏软"的治藏思路,而更认可联豫治藏策略,即较为强硬地处理西藏上层的反抗行为,以维护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5.
自英国侵藏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西藏社会经济表现出丰殖民地化的特点.从商业外贸领域看,其中的标志之一,就是外商在进出口贸易中享有的一系列特权;之二就是英国、印度商品的对藏倾销和对西藏经济的控制;之三是英国、印度对西藏原料的掠夺和造成西藏的白银大量外流;之四就是印度卢比伴随商业资本的入侵对西藏金融货币造成的危害之五就是促使西藏出现了带有买办色彩的巨商.英国经济侵略的另一危害.就是使一部分西藏上层贵族对清朝中央政府产生了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16.
<正> 印度尽管资金短缺,但对科技开发的费用却连年增长。从1951年至1981年间的30年间,科技经费增加了154倍。1984至1985年度科研经费总额达18.91亿卢比。1988至1989年度印度科技预算的总额为170亿卢比,比去年度增长了20%。  相似文献   

17.
任彦 《小康生活》2005,(5):60-60
最近,印度中央政府制定了一项“宏伟”的规划——要在2010年让农村家家有厕所,为此中央政府计划今年投资63亿卢比(1美元约合48卢比)帮助农民建厕所。国际舆论纷纷惊呼,印度正在农村进行场“普及厕所运动”。  相似文献   

18.
清末及民国时期西藏上层亲英分子进行的"独立"活动是英国的殖民侵略、清政府简单粗暴的治藏方式和中国政局长期动荡共同作用的结果。西藏"独立"活动不仅直接导致了"麦克马洪线"的出台,也导致西藏在对英国乃至后来新独立的印度的领土交涉中失败,更对中国中央政府与英国和印度的交涉造成了显见的束缚和羁绊,使中央政府的交涉无法取得积极效果,中印边界东段争端最终成为中国与印度之间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04年7月英国人荣赫鹏进攻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离开出走,其留有的西藏政治真空给了英国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开始笼络九世班禅喇嘛,最终1905年11月九世班禅离境赴印。造成九世班禅出关离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身为驻藏大臣的有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泰在班禅赴印、在印、返藏的整个事件上的处理应变迟钝、手段空幻、姿态懦弱,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20.
莫卧儿帝国统治晚期,印度次大陆最终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教训极为深刻。本文结合印度史实以及学习马克思关于印度历史的两篇经典性文章的体会,从印度社会政治结构存在的弊端和莫卧儿帝国政府内外政策的失误两方面,对印度之所以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