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马克思的实践生产力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实践生产力观通过"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是由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发展所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蕴涵着实践唯物主义的丰富内涵.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理论存在着对马克思的实践生产观的解读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避免"以人为本"脱离实际沦为说教而做到科学地关爱"人",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话题。现实性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应当满足"现实的人"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以"过去人"或"未来人"为本;生产力原则要求人的解放符合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世界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统一性一面,向他者学习和以全球为鉴应作为"以人为本"之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南;民族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对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来说,实现"以人为本"的内涵会面临不同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性原则是把思想蓝图转化为社会现实的中介环节,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和变革才能改变现实中人的奴役,实现人的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五项原则为中国社会全面的现代化提供了规范性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原则的解读和马克思历史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内涵已有中央解释.这一原则有深厚渊源,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人";所论述的人的历史地位指明: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目的,历史的发展正在指向"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一历史观看来,"以人为本"之"本",一指"本体",二指"本根",三指价值"本位"."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本"、"以民为本"均存在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必须据此校正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解;"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以钱为本"是对立的,后几个"为本"均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必须加以批判.当前"以人为本"原则,必须确立"人是目的"和"人是动力"的双重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人文生产力"是从价值视角审视生产力理论的必然结果,是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在批判和反思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和人的发展的三位一体和有机统一。"人文生产力"观是科学的生产力观,代表了未来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的提出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否定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使哲学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观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观念萌芽期、认识深化期、概念确立期以及理论成熟期,这几个阶段清晰地展现了马克思实践思想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马克思实践观的核心要义是实践要以"现实的人"为中心;要用"实践思维"看待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对于在马克思实践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创立了唯物史观;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哲学具有科学的品质:抛弃了传统哲学的形上性;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社会发展的锁钥;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由与发展给予了充分关注,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哲学把科学真理性和人文价值性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批判了旧哲学历史纬度的缺失;他主张从主体的维度、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去理解哲学、理解历史。哲学应当关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而人首先是一个感性的、现实的、历史性的存在,必须把主体放在一定的历史中,才能深刻揭示人类生活世界的矛盾。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化,揭示出了人的社会本质。从历史的纬度.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社会实践的新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时间观,认为马克思第一次把时间与人的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创立了科学的时间观。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生命尺度和发展空间。马克思的时间观具有主体性、革命性、辩证性等特点。重新认识和应用马克思时间观,对于重视时间,节约时间,把握有利时机,合理利用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其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即实践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扬弃了旧哲学思考世界的方式,从实践的内在矛盾中来理解和把握整个感性世界。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出发,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观必须坚持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现状不断变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一体。这一解读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视角为当前避免对马克思教条化理解、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现实"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改造世界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实现了"现实"概念的变革.这一变革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进行了双重批判,指出前者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现实,后者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现实,都没有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把现实理解为一种革命的、实践的活动.马克思对传统西方现实观的变革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影响力.按照马克思的现实观,评判社会历史就是要深入社会的实体性内容,立足于实践改变社会.把握与诠释中国的社会现实,就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不断改变"现存"状态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闲暇生活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闲暇生活是人的生命表现的重要构成。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将闲暇生活理解为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彰显出闲暇生活鲜明的生产性、发展性、社会性特征。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相伴随的是闲暇生活的普遍异化:工人阶级丧失了一切,维持着有产阶级的享乐生活。实现未来社会美好闲暇生活,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共同富裕和普遍有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能力,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发展领域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马克思的实践历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实践历史观的实践视角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它的实践的社会时空结构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的发展理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想,均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由之构成对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实践历史观的解读.深入理解马克思实践历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传统哲学或从抽象的物质运动出发或从纯粹的主观意识出发来讨论时间问题的做法不同,马克思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对时间问题进行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时间是一种"社会时间",实践是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本质。较之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具有相对的可逆性、主客体的统一性及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实现了时间观的重大变革,其共产主义"自由时间"的指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9,(4):95-100
"从天国到现实"的精神自由观的形成和传统旧哲学的自我意识的片面性证明了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合理性以及客观性。马克思致力于现实生活,超越了德国观念论中自由的"虚化"和"物化",从实践的思维向度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行阐释,预设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把自由的观念从天国引向了现实,确立了实践自由观的思维范式,通过对传统旧哲学和德国观念论自由的权衡与糅合,马克思从三重理论向度剖析并批判了精神自由观。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立场的稳定性,为实践自由观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历史生产过程、资本批判的视角把需要界定为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象化实践活动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是价值范畴、实践范畴和关系范畴的统一。赫勒在其《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一书中将马克思的需要范畴主要作为价值范畴来理解,在需要的内涵、需要的分类及需要的意义中都包含着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这是因为赫勒的人道主义追求使她过于注重价值判断,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分析,这也使她陷入了乌托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提出的"共同活动方式就是生产力"的命题不仅是马克思共同实践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但这一重要思想却被学界长期忽视。什么是"共同的"活动方式?如何认识"共同的"实践活动?这些基本问题对于全面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普遍价值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在马克思自己的诸多著作中,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是"共同的",即人的实践具有"共同性"。这种"共同的"实践内容应包括现实世界实践关系的共同性、人类生产生活的共同性、人的形而上存在的共同性,以及人的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存在的共同性。明确实践活动的共同性也就是肯定实践法则具有共同性。马克思的"共同实践"思想为普遍价值奠定了基础。是对传统哲学关于抽象的理性或感性共同性的彻底翻转。通过理解"共同实践"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普遍价值的认识,可以树立真正的"普遍价值观",抵制"普世价值",反思将价值问题狭隘化或绝对化。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社会整体论、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发展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应从社会整体的视角考察其中的各个子系统乃至每个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论以人的尺度即人道主义为标准,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异化理论为框架,以实践即改造现存世界的学说为其结晶。马克思不仅坚持社会整体论和社会批判论,而且还坚信,社会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着的,并以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其实现途径。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社会变革和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揭示了现实的物质性本体,即实践,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是建立在全球化实践基础之上的,在今天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同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有利于我们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认识后现代社会,回答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