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8,(1):59-63
闻一多是抗战时期楚辞研究的领军人物,国难当头的社会背景和独立不迁的人格品质促使其与屈原异代相通。在闻一多《九歌》研究成果中,其遗作《〈九歌〉古歌舞剧悬解》与其他考证类文章相比,风格迥异。基于对屈原《九歌》思想性质、文化来源的探究,不难发现闻一多所创作的《九歌》舞台剧实则是在屈原《九歌》基础上结合国家危亡的时代背景和戏剧实践的艺术形式,致力于"恢复人民艺术本来面目"的再创作,其中蕴含了闻一多对《九歌》新的理解,且开创了《九歌》与现代歌舞剧形式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视域的拓展做出了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他的伟大作品。自汉以来,历代文人学士大都推重屈原和《楚辞》。直至现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还盛称《楚辞》“卓绝一世”。郭沫若更有题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专论,闻一多也有题为《伟大的人民诗人——屈原》的专论,都肯定了屈原和《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批评了廖季平否定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存在,他说道: 提出了这个问题的人,第一个是四川的廖平,据谢无量的《楚辞新论》上说: “我十年前在成都的时候,见着廖季平先生。他拿出他新著的一部《楚辞新解》给 我看,说‘屈原并没有这人’。他第一件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不对的,细看他 全篇文义都不连属。他那传中的事实前后矛盾,既不能拿来证明屈原出处的事迹,也  相似文献   

4.
苏轼极为推崇屈原、贾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青年时期即创作有《屈原塔》《屈原庙赋》等诗赋书写屈原之死的生命主题,赞颂屈原的精神人格,又"好贾谊"之书,撰写《贾谊论》评论贾谊;中晚年更对屈、贾辞赋推崇备至,以为"楚辞前无古,后无今","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可以说屈、贾的影响贯穿了苏轼的人生旅程.但他对屈原特立独行、绝不妥协的人生态度,对于贾谊"纡郁愤懑,至于夭绝"的处世方式,并不以为然.他认为屈原之道独为其难而"不适中",批评贾谊志大量小而"不善处穷".而所谓"适中"与"处穷",正是苏轼所践行的人生哲学和处世策略,这也是他与屈、贾的不同之处.苏轼随遇而安,身处逆境也不失乐观旷达,"休对故人思故国""共将诗酒趁流年",永葆一份充满诗意与希望的理性情怀.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游国恩先生在一九四三年作过一次讲演,题目是《论楚辞中的女性问题》。主要论点是“屈原对于楚王,既以弃妇自比,所以他在《楚辞》里所表现的,无往而非女子口吻。游先生认为楚辞中所描述的“美人”、“香草”、“荃荪”、“昏期”、“女嬃”、“灵修”、“求女”、“媒理”等等,皆以夫妻关系喻君臣关系,用游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他(屈原)把楚王比作‘丈夫’,而自己比作弃妇。”游先生的“女性中心说”在楚辞研究中可称得  相似文献   

6.
以屈原创作为主体的《楚辞》备受汉魏六朝文人的关注与推崇,大文选家萧统也不例外。萧统的《文选》以文代评,以"选"文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批评态度。在"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学思想指导下,他把楚辞归为文学之列,并自觉地将骚、赋独立标目,确立楚骚文体,推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人之文",而且重视楚辞的辞采、内容,还深入触及《楚辞》的情志等问题,对骚体文学的特征有了新认识,这在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从中亦可窥见齐梁人文学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王逸认为《哀时命》乃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作 ;郑文先生认为《哀时命》为严忌之自述。文章从《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辩驳郑文先生的观点 ,从屈作与《楚辞》中之汉人作品的种种共同点考察、分析《哀时命》与屈原思想之所以有某些差异的‘因原’,得出《哀时命》非严忌自述性作品 ,而是其代屈立言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论屈原     
《楚辞》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毛主席在接见日本田中首相时,曾赠以《楚辞集注》一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楚辞》,批判地继承这一份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颗出现的明星。研究《楚辞》,主要的也就是研究屈原。 研究屈原,最重要也最困难的课题,是在于确定屈原思想的阶级实质,探讨屈原思想同先秦各哲学派别之间的关系,对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忠君观念作出科学的说明,以及阐明屈原同当时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些,不仅是屈原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整个古典…  相似文献   

9.
陆侃如先生是20世纪较早用新的学术眼光和方法研究屈原和楚辞的学者之一,也是20世纪屈原和楚辞研究的大家之一。但由于他对屈原特别是宋玉的一些作品的真实性有过否定意见,因此当前的楚辞研究界对其多持批评态度。而对其从事楚辞研究的过程、成就,研究方法上的特点,以及疑古过甚的原因等,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兹就上述问题作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辞>所录之非屈原作品,既不以质为前提,亦不以文为条件,故西汉最大之赋家司马相如无作品得人,而东方朔之入选者非其最佳之作,宋玉赋亦仅<九辩><招魂>在其域中.从成书体例之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楚辞>中之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即这些作品中之"我",均为"屈原".缘此,以这些作品所叙证屈原之事迹,固不会尽是;而以之考察作者之生平,则全失.  相似文献   

11.
一有關屈原的史料很少。最完整的算是司馬遷的‘史記’上的‘屈原賈生列传’(以下簡稱‘屈原传’),但寫得不很詳細,裏面還有一些不易看得明白的句子,在這以前,專記戰國時事的‘戰國策’,連屈原的名字都找不到;在這以後,像劉向‘新序’里的‘節士’篇,王逸的屈原作品的小序和注釋,王符‘潛夫論’裏的‘明闇’篇,应劭  相似文献   

12.
何亚琴  凌彬 《社区》2011,(14):22
"既然居民选她当人大代表,我就把老伴‘嫁’社区",这是退休教师董华泰的"戏说"。他的老伴贾本芹是江苏省如皋市大治街道花园社区不拿工资的工作人员。只要是社区的活动,她就"上班","下班"后仍是大忙人。有能力帮助人就是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13.
囿于史料,屈原的婚姻难以稽考,作为其人格重要组成部分的婚恋观,虽未见有人论及或研究,但通过现存的楚辞资料,却可窥见一斑。屈原所追求的女子门第高贵、性情奔放、品格修美且感情投合,这与先秦的宗法等级制度及楚地人情风俗是一致的。从楚辞作品入手,分析论证屈原鲜明的婚恋观,是对楚辞文化研究的新开拓。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价值论"研究,始终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新时期以来,传统文艺学体系中的庸俗社会学与机械认识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强烈要求,无法解决文艺生产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无法回应文艺学术研究中的新理论、新发现。回归经典马列文论,新时期文学社会价值论体系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调整:"审美的"意识形态,"能动的"反映论和"人性、人民性"关怀;同时在多种社会合力作用下,开始了自下而上的改新:"审美自由、主体性的回归与肯定","‘人性’、‘人文精神’的认同与高扬","‘马列文论’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断走向融和"。  相似文献   

15.
明代遗民钱澄之对楚辞的接受与研究以1651年终归家隐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的楚辞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屈原忧国忧民、感时伤事的济世精神的接受和继承,将屈原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融入反映时代巨变的诗篇中。归隐田园以后,钱澄之主要借注疏屈原作品来寻找精神慰藉,寄托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屈诂》是其后期楚辞研究之结晶,该书耗费钱氏多年心血,凝聚着其浓重的遗民情结,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楚辞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6.
一闻一多先生曾指出,“研究《楚辞》,如果同古代的神仙思想联系起来,一定会有不少新的发现.”确如闻一多所揭示,《楚辞》与神仙思想、《离骚》与“仙真人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以屈原到垂暮之年自沉汨罗这件事来说,由于爱国忠君而殉其夙志,自然是诗人的主导思想;然而,其中很难说不包括受到神仙家学说思想影响的成分. 神仙观念的形成,大抵是先有神而后有仙,随着时间的流逝,“仙”的成分在“神仙观念”内渐占优势,甚至改变了原始神的面貌. 恩格斯曾指出:宗教的“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宗教是在最原始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学者,虽不以《楚辞》研究著称于世,在他1400万字的著述中,《楚辞》研究成果所占比重也不大;然而,在整个《楚辞》学史上,梁氏的研究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研究《楚辞》的著作主要有《屈原研究》①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②二种。《屈原研究》是作者1922年为东南大学文哲会讲学的讲稿,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屈原的身世、思想、人格及文学  相似文献   

18.
屈复《楚辞新注》以其鲜明的注疏特色,在清代诸家楚辞注本中显得不落窠臼而独树一帜.《楚辞新注》有着"知人论世"的注疏特色,在正文注疏楚辞之前,编选有关屈原生平际遇和思想的三段文献材料,还原再现屈原的创作视域和原意,使得读者在初读《楚辞》之前,对于屈原和他创作的社会历史环境,都有所了解和认识,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批评导向和情感基调.同时,《楚辞新注》又有着"去繁就简"的注疏特色,它对于楚辞字词、名物等的注解,往往简明概要,并不深究、不做繁复枯燥的整理工作,更不以此为注疏的重点;对于文句的注解,往往能贯穿上下文,将文本浓缩、拈定至几个词甚至是一个字,如线贯穿,以此诠释和探析《楚辞》篇章结构之精妙、立意之精深,做到提纲挈领、微旨精义.  相似文献   

19.
纪念闻一多诞辰”周年庆祝新编《闻一多全集》出版新时期闻一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闻一多与中国传统文化········……,’’·························“·························……衷千正闻一多烦 —纪念新编《闻一多全集》出版············……’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一项宏大而艰巨的文化工程…  相似文献   

20.
《楚辞校补》之文字校勘论略闻彩兵一自汉代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作传后,二千年来,历代学者对于《楚辞》研究相沿不已。闻一多之于《楚辞》研究,开始于1930年左右,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研究兴趣。1930年秋后,闻一多至青岛大学,教“大一国文”和“中国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