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医传统养生学以人体学为出发点,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辩证而科学地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身养生知识。该文从心性养生、整体性养生、天人相应调谐养生、摄养生活起居有常、强调慎微等方面,对藏医传统养生学的特征及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2.
古人为什么采用养生一词来标识有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知识和行为 ?其原因有二 :一是古人高度重视人和生命 ,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 ,认为生命是万物之尊。把生看作是天地间大德 ,认为爱惜身体就是对父母尽孝。二是养字含有供养、敬养之义 ,认为供养的关键在于减少或免除供养对象为自己生存所需应付出的劳动。养生 ,即供养生命、供养身体 ,亦如供养父母。因此古人亦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节制和减少生命力的消耗 ,其最佳的途径则是“静”。因此传统养生学以静为主  相似文献   

3.
可乐门诊     
《可乐》2007,(5)
养生的五个“不能等”不能等渴了才喝水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和防病健身最重要的物质。水摄入不足,不但精神不振,口干舌燥,浑身无力,而且肝肾功能下降,毒性物质积蓄,病魔就会乘虚而入。口渴,提示体内缺水已颇严重。养生学认为,平时在渴感出现之前就应少量、多次补水。  相似文献   

4.
当一个人的内心静如止水时,生活中所有的忧愁和烦恼都抛之九霄云外,这个时候的感觉是至美的,是人生最高的生活艺术,它的境界是"真、善、美"的体现。祖国医学非常强调"形神合一"。所谓"形"即形体,所谓"神"即精神活动、思维意识。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对于身体健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预防和治疗均有着巨大的影响。要维持"形神合一",主要脏器是"心"。这个"心",不仅是指解剖所见的"心",更是指其功能,即人的一切聪明智慧。精神活动和思维意识都是由它而出,十二脏器的功能也是由它来总指挥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  相似文献   

5.
邹文 《山西老年》2010,(12):54-54
老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养生学的大家。他提出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12个字: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子认为气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强健;精衰,生命便虚弱。他说婴儿"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认为婴儿号哭而声不嘶哑,是因为心理平和无欲而全精之故。人若能注意养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是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体,而结构与功能又是事物系统存在的基本属性。作为认识来源和基础以及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动力的实践,它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同时它也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属性。实践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对象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实践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①可见,实践的主体在实践要素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实践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是由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及其他结构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机体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则是这个结构的根基。而生产力自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要素之间、整体与要素以及要素、结构与功能之间、层次之间、生产力系统与环境之间,无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  相似文献   

8.
正先秦道家,对养生有很多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后世养生学都曾予以借鉴,如近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此句话在道教中原指通过修炼而达到极高的境界后,人可以"羽化成仙",从而"长生久视",生命不再受天地的约束。这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和幻想色彩,但从养生角度来看,"我命在我不在天"有其科学之处,可谓养生箴言。中医养生学认为,人在母体中孕育之时,胎儿得自父母的先天之精,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生命个体一生的生命延续方  相似文献   

9.
葆健 《百姓生活》2010,(1):49-49
中医养生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春夏秋冬的“生”、“长”、“收”、“藏”保持一致。根据四季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作息,顺应自然,能够改善睡眠质量,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一书对生死问题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本文着重从“生死之理”“生死之变”“死生无变”“养生顺死”四个方面,对《庄子》生死观中的“变”与“不变”进行剖析。“生死之理”是庄子讨论生死问题的理论依据,即道气论。庄子认为生死本为万物生化之一环,其实质为气化流行过程中的聚与散。以此为基础,庄子进而讨论生死之“变”与“不变”的问题。“变”是对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所作的描述,生死循环无端,自然而然。“不变”则是庄子根据其“齐物”思想所形成之新的生命认识与态度,死生同一,“无变于己”。这种新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养生”和“顺死”的生命态度与实践方式。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道家养生理论,是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大经典为核心,建构了以道为本体,以阴阳为根本,以气为基础,以五行为框架,以天人相应与顺应四时为指南,以“追求无我修炼自我”为终极目的天体与人体的互动循环系统。这一套系统一旦确立,便成为了用以解释生命活动与长生保健的养生思想,也成为了后世的养生家、医家、道教徒面对生命活动问题的基础解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挥,在这一套生命科学的养生思想上,创造出更多元的养生观念。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30年代奥地利的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说:“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份的总体.”一个系统就是一个整体,而在这个整体里.按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各要素,构成了系统内部秩序,这就是系统的有序化.所为“序”,是指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不仅看到了中国经济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大系统,这个系统有着自己特有的、相互衔接而又不断发展的目标,而且还看到这个系统除了内部存在着各要素相互间及要素与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外,它与其它相关系统及更大的系统——环境之间也有着有机联系,它是一个多元的、有特定目的的、开放的有机整体。而这正是现代系统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经济系统思想对目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不仅看到了中国经济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大系统,这个系统有着自己特有的、相互衔接而又不断发展的目标,而且还看到这个系统除了内部存在着各要素相互间及要素与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外,它与其它相关系统及更大的系统——环境之间也有着有机联系,它是一个多元的、有特定目的的、开放的有机整体。而这正是现代系统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经济系统思想对目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庄子哲学有关论述是用养生学阐发的,把哲学养生学化,形成亦哲学亦养生学的情况。庄子阐述养生学的方法有两种,内篇间接阐述:人生观中“师道”所论述的“守”与“坐忘”两种方法,“守”是讲养生的下手功夫次序;“坐忘”是静动修炼中的最高境界。“至人”、“神人”、“真人”的种种神奇本领,有的是潜意识,有的是“意念力”,它们的作用近年来已逐渐为科学实验所证明。处世哲学中的“缘督以为经”和“心斋法”则是小周天功和忘我入静术。政治观中“神巫季咸相壶子”,也透露和反出养生学和气功的情况。外、杂篇则多直接阐述,有论内外兼修、论养神养心、论卫生之经等。与老子相比,庄子的养生学具体且丰富,庄子是养生学与气功的真正鼻祖。内篇与外、杂阐述养生学的不同方法,亦有助于说明它们的归属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养生学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说明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的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春季的养生保健应以保养肝脏为主。在饮食上,春天应遵从“春夏养阳”的原则,适当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补阳气、增强肝脏和脾胃功能。这里介绍几款适合春季养肝的食谱。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系统的涵义 根据系统论原理,教学系统应是由构成教学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与环境发生着特定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观点来看,教学无疑是具有其固定组成要素的,这些要素之间以一定的方式或顺序发生着联系,形成特定的结构及对外表现的功能。这样,我们定义教学系统为:以教和学为协同的主体活动,由处于特定联系之中的  相似文献   

18.
矛盾的统一性体现了矛盾统一体的系统质。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而任何事物既自成系统,同时又是更大系统的一个要素,这样任何事物又都是系统和要素的统一,因而处在两种矛盾中,即自身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与环境或更大系统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从内外矛盾的相互联结和作用的统一中才能把握事物的性质。换句话说,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  相似文献   

19.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益寿延年的实用科学。中医养生的方法较多,主要有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等。精神养生精神养生是通过调节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以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养生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清心静神、颐养情志和顺应四时。清心静神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净,合理用神。具体做法是要做到清心寡欲。中医认为,妄思嗜欲出于心,嗜欲不止,将会扰动神气。降低嗜欲,可减轻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使心胸开阔,襟怀坦荡,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保持身心康健。所以…  相似文献   

20.
文化养生实质上就是指把某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养生能量,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方式。本文立足于文化养生这一研究平台,着力对“和”这一重要资源进行了探讨,从静态和动态来考察“和”的文化养生内涵,认为自文化养生角度可将“和”界定为人的生命系统所特有的平衡状态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