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现代汉语委婉语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而且在扬弃的同时也继承了那些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委婉说法。这些委婉语是现代社会的语言映射,主要表现出变反映统治阶级意志为显示平民百姓心声、变行业禁忌为行业美化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和体现人文关怀等特点。创新、继承、改造、引进等方式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委婉语流  相似文献   

2.
职业名称委婉语是委婉语的一个重要使用领域分支,根据使用动机可将现代汉语职业名称委婉语分为讳卑类、讳丑类和优化类。职业名称委婉语的语用功能主要为协调人际关系,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美化职业名称,提升职业地位。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委婉语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代汉语委婉语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源于语言禁忌。"忌讳"和"求雅"是其产生的民族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委婉语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在语体上的体现和反映。它的使用面极广,既涉及社会政治及各行业,又包括人类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本文拟从其表现手法及主要社会功能方面,对委婉语的使用和特点作些归纳和介绍。  相似文献   

5.
委婉语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关学意蕴。受宗教审美观和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死亡”有关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文学经典《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的罗列和分析,进一步认识、掌握委婉语的使用规律。《红楼梦》“死亡”委婉语有常规委婉语和非常规委婉语两大类。常规“死亡”委婉语主要受宗教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影响,而非常规“死亡”委婉语从心理接受层面分为感情疏远型、感情愤恨型和感情深厚型。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态孕育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英汉两种语言中委婉语使用的不同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动因。委婉语的产生源于禁忌,源于不同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委婉语存在于社会文化生态中的不同层面,有职业委婉语、政治委婉语等。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汉语中的委婉语不如英语中的委婉语丰富。但是,汉语也在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改变而在不断发展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了 :1 )委婉语的特点 ;2 )委婉语的几种表达方式 ;3 )夸张性委婉语和缩小性委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是一种表达特别情感的修辞格。英语委婉语包括忌讳委婉语、礼貌委婉语、政治委婉语等,汉语委婉语包括讳言死亡、讳言粗俗事物、避免刺激对方、谦语等类型。英汉委婉语主要在价值观念、政治意义、文化传统等三方面反映了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9.
军事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是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军事委婉语多为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充分认识其构造方式、语义特征、语用原则、语用功能等有助于我们揭开军事委婉语的表象,认知其真实含义。这对了解军事委婉语的社会功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军华教授的新著《汉语委婉语研究》(以下称"李著")。这部著作全面地论述了汉语委婉语的表述方法,探索了汉语委婉语的使用规律,研究了言语交际中表达和理解委婉语的一套模式,总结了创造性地建构和运用委婉语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审美道德等问题,是新世纪汉语委婉语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委婉语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用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中,委婉语始终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言语交际过程,且表现出极强的社会交际功能。从避讳、礼貌和掩饰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了英汉委婉语在交际过程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高度文明的的社会,职业委婉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职业委婉语,但其产生渊源不同。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职业委婉语的产生渊源从避免职业歧视、顺应人的心理、遵循礼貌原则、社会文明、避免产生不快的需要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证实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相应的职业委婉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死亡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使用且长期存在的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汉越语中都有丰富的死亡委婉语。文章从语言、修辞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汉越死亡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同质性及区别之处,以助于汉越语言文化的交流及教学。  相似文献   

14.
浅析汉英委婉语的社会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出发,根据社会价值差异,宗教信仰以及伦理文化的差异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汉英委婉语的表达形式,揭示了这一语言现象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中逐渐增加的拉丁字母词,对汉语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影响。增加了新的文字,即拉丁字母;增加了[v]等新的语音及[si]、[ti]、[vi]等语音组合;词汇中出现了大量字母缩略词;语法上用ing词尾表示持续;修辞上把字母用于避讳和摹形。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道德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的力度到底有多大,影响范围和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没有变化,这些都不应该由坐在书斋里的专家学者通过理论推演来论述,需要深入地调查研究。我们在中学生中做了调查,然后深入思考,希望能够解决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政治特性,突出表现为崇圣意识和王道理想。君权至上、父权至尊和伦常神圣构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价值结构。汉代儒学被政治意识形态化,延续的仍然是先秦儒学的价值系统。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并不包含现代化的因素。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有许多内容,包括一些价值性的规定是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沟通的,这就是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宿命。新儒家、新保守主义等学派设想复兴儒学,显然是不适宜的。当代中国需要建立一种以现代社会理念为基点的先进文化,其价值构成应当是法治的、人文的,同时也要批判地吸纳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社会活动中,委婉语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交际手段之一,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视角论述委婉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