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趋势、区域竞争趋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及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了上海实施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上海与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其目前现实经济实力基础、经济发展内在要素的能量可能释放度、外部的环境条件利用能力以及区域经济空间的条件,将其纳入到与其有着紧密联系的周边区域经济圈整体发展中,才能走上快速发展的通道。陕南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要实施东进、南扩、北联区域联合与协作战略。短期内以建立汉中和安康为中心的汉江区域经济带为基本框架,促成陕南区域经济发展大开放格局。向南与成渝经济圈相融合,向东打通与华中大武汉经济圈的连接通道,向东和向南同时并进,实现与长江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的对接。向北与陕西关中经济圈的紧密结合。通过向东、向南和向北的区域经济连接,在中远期实现并融入到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都市所形成的西部经济的“西三角”都市经济圈和向东融入到达武汉经济圈之中。其主导产业应以水、药和旅游等绿色产业为主导,尽快形成新型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重庆市的实际情况,从该市现有经济区划出发,对重庆市内未来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做出一些分析和预测,如预测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扩张及"环都市次发达经济圈"的形成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报告是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的第三产业各类法人单位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约160.33万个)进行整理分析、开发利用的成果。报告系统梳理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特征,分析和揭示影响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三大经济圈相对先进的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及发展经验进行比较和总结。报告最后对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服务业区域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树立大旅游观念拓展商旅结合道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商务旅游是上海都市旅游中最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之一.要发展都市商务旅游,必须树立大旅游观念,走商旅结合的道路.可以围绕大旅游观念,从开拓思路、紧贴市场、转变机制三个方面,改变上海都市商务旅游发展现状,摆脱误区.也可以运用区域联动、行业联动发展都市旅游.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最具代表性都市群和小城镇的城市化模式,两种城市化模式是区域经济不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已经或正在迈开实质性步伐;多样化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不同区域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7.
随着上海市主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准备工作的深入推进,上海都市旅游产业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上海日益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都市旅游目的地以及都市旅游产业发展重心。上海市政府也积极与江苏、浙江两省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中心。本文对上海都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主要特征、战略趋势、政策特点及发展机遇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合肥经济圈族团式发展模式中合肥、淮南两市产业发展特征、优势进行剖解,分析科技推进淮南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条件,紧紧围绕“两淮一蚌”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探讨区域科技发展平台和区域科技发展联动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探寻建立两地科技合作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基于科技资源配置的分层次性分析经济圈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及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口,提出合淮实现科技对接的具体机制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以上海为龙头,以苏南、浙北的14个城市为两翼,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5.9%的人口,2002年创造出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8%,外贸出口的28.4%,利用外资的32.3%,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长三角的都市经济已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潜力、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经济带。近几年来,德清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把融入杭州、接轨上海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主动接受大都市辐射,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作为全国百强县德清由2000年的第93位上升到2001年的59位,前移了34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与江苏浙江周边地区旅游发展联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和江苏、浙江同处长江三角洲 ,具有联动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共同要求 ,也有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三地联动发展旅游业要树立大旅游观念、推出沪江浙“一体两翼”的旅游整体形象、构筑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江浙旅游联动圈、加强政府主导机制、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联动。  相似文献   

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在于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高质量增长极.基于充实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支撑的初衷,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引入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并运用其中的经典学说阐释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路径策略.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圈建设应当以经济协同和社会协同为目标,依托扩展原理启动原始动力,充分发挥功能性、诱发性和养成性外溢的持续动能,注重调动政府、关键人士、大型公司和协同发展机构的参与积极性,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区域协同发展组织架构.结合实际建议:成渝经济圈全方位高标准协同发展,需要经历拆除壁垒、畅通联系、形成联盟、区域认同、协同深化五个演进阶段,充分发掘协同发展动力,尽量维持区域利益均衡,统筹推动政策、经济、社会、法治四大领域协调联动.文章借助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对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对于丰富国内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核的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互动效应。高校经济圈的形成,提升了城市的消费能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城市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创新动力。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经济圈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为推动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政府应做好发展规划,实现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无缝隙对接;构建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互动发展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在于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高质量增长极.基于充实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支撑的初衷,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引入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并运用其中的经典学说阐释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路径策略.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圈建设应当以经济协同和社会协同为目标,依托扩展原理启动原始动力,充分发挥功能性、诱发性和养成性外溢的持续动能,注重调动政府、关键人士、大型公司和协同发展机构的参与积极性,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区域协同发展组织架构.结合实际建议:成渝经济圈全方位高标准协同发展,需要经历拆除壁垒、畅通联系、形成联盟、区域认同、协同深化五个演进阶段,充分发掘协同发展动力,尽量维持区域利益均衡,统筹推动政策、经济、社会、法治四大领域协调联动.文章借助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对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对于丰富国内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宿迁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相应地河北提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具体规划。这证明京津冀一体化开始有了更多实质性的内容,逐步由思路设想变成实质性的行动。一、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深远意义第一,是立足省情,建设经济强省的明智抉择。河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与中共河北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指  相似文献   

16.
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一体化互动发展的障碍及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发展犹如催化剂 ,使城市与区域之间呈现出竞争和联合的态势 ,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即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互动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实质就是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接轨 ,融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 ,达到各方产业、市场、资源的互补  相似文献   

17.
国内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日渐显现,是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均衡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但与此同时,客观存在着的行政区划壁垒、政区间恶性竞争等消极因素影响地方政府间合作联动,对区域治理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面临着改革与重构的巨大压力与现实需求:即如何建设新的区域管理制度,来打破现有的各自为政的行政区划体制,消除其碎片化的负面因素,形成一个跨区域同时又是完全融合的无缝隙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以消除内耗,达到区域间利益的平衡和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繁荣。基于复合行政、区域管治、联合治理等理论基础,结合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实证分析,可以探讨如何通过地方政府间机构、制度、政策、利益等方面的合理安排进行行政区划改革与重构,最终建构起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的区域行政区划体制。   相似文献   

18.
不同经济增长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揭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战略模式,指出不同经济增长圈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如地处长株潭经济圈核心中的长沙市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经济增长圈的优势采用不同的模式,采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区域化扩张等模式来实现与经济增长圈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西部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固有的原生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次生环境问题,对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圈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协调好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乌鲁木齐昌吉经济圈为例,基于区域发展与环境承载力分析,重点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成因,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为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圈发展和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在21世纪,烟台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城市,应该采取与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战略,以区域经济的视角,在科学的城市定位基础上,确定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对策,最终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