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热点问题上:一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界定;二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特征;三是关于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四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留给我们的启示;五是关于对斯大林模式的总体评价,其中不乏新思想和新观点。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无疑将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苏之间在斯大林问题上的论战 ,实质是一场关于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中苏论战直接导致两党两国关系的恶化和破裂 ,在苏联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严重思想混乱 ,它促使中国共产党重新思考党领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文献》1989年第1期刊载了余湛、张光祜二同志撰写的《关于斯大林曾否劝阻我过长江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余文”),认为斯大林并不曾劝阻我过长江,而且也没有这个思想动机。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在此,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余、张二同志。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他对马克思主义下了明确的定义,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意义,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的历史命运。在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他强调,科学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具体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从维护世界和平与苏联安全利益的愿望出发,根据战后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战后国际安全的战略思想.就其根本目标来看,这种安全战略旨在保证苏联的国际安全环境在尽可能长的时期内不被破坏;就其实质和措施来看,这种安全战略防守多于进攻,巩固既得利益多于争夺新的势力范围.在两制国家间关系上,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友好合作到冷战共处的转变;在维护国际安全问题上,则由最初寄希望于集体安全保障转变为依靠建立自己的集团组织;在欧洲格局的安排上,斯大林突出了建立苏联"安全带"的想法;在原子弹与世界和平问题上,他认为只有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才能保障世界和平与安全.斯大林对战后国际安全的分析是冷静而清醒的,他为维护苏联安全所采取的许多步骤和措施也是正确或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斯大林也损害了别国的利益,打破美国核垄断的努力在客观上也加剧了核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6.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城乡差别方面,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城乡差别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斯大林既立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苏联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通过对斯大林城乡差别思想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工业化思想、农业集体化思想和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问题并对寻找解决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根据对世界形势和革命进程的分析,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历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观。其内容包括: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的体系性,世界体系有“中心”与“外围”的差别,资本主义世界存在“总危机”并导致“战争不可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于“世界革命”,社会主义的实现首先在于“一国建成”,世界历史中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斯大林的世界历史观具有内容和影响上的“双重性”,因此我们也要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和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 ,对斯大林的民主集中制思想进行客观分析可以发现 ,在早期理论层面 ,斯大林并非只讲集中 ,不讲民主 ,恰恰相反 ,斯大林还是比较强调民主的 ,但在晚年的实践中背离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思想是斯大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斯大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活动作为时间轴,其意识形态思想的产生过程分为萌芽、奠基、形成和强化4个阶段。斯大林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意识形态本质、与语言的关系、阶级属性和划分标准等。研究分析斯大林意识形态思想,不管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行动方面,都必然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为公正客观地评价斯大林提供更多的依据;在重视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 抵制各种霸权思想对意识形态的侵蚀;证明西方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理论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使苏联的国力在短时间内跃居世界前列,但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留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的两制观是斯大林研究和两制研究的结合点。其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存在“总危机”,并必定导致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社会主义能够“一国建成”,并且将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矛盾、高度集中的社会;两制关系是根本对立的,因此提出和发展了“世界革命”和“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斯大林的两制观对列宁有继承,但更多的是背叛,终因僵化而导致了悲剧。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1913年提出的民族定义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定义中没包括民族意识,是重大缺陷。理论上的缺陷导致在实践上忽视原苏联非俄罗斯人的民族意识,掩盖了民族矛盾。斯大林的民族四特征缺一不可说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才能形成民族说不符合许多民族的历史事实。因此,斯大林民族定义应予修改。现已有一些修改方案,不妨多种并存  相似文献   

13.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有各种复杂的原因,而斯大林模式却是这些原因的原因,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辉煌几十年,但最终又葬送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我们不妨对其作个“对半开”的评价,目的在于要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警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具有很强的弥赛亚意识,这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斯大林的弥赛亚意识形成原因很复杂,俄罗斯东正教弥赛亚传统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文化氛围;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过程中的弥赛亚化思维起到进一步的强化作用;斯大林个人的家庭和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弥赛亚意识在斯大林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这包括垄断马克思主义解释权、树立个人崇拜、推行苏联中心论.斯大林的弥赛亚意识给我们带来深刻反思.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宗教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领袖权威与个人崇拜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由斯拉夫学学院责任编辑们集体创作的成果一个重要空白。该著作阐述了当时苏德两个主要军事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字里行间分析了1939-1941年东欧所有的国际问题。这本著作的一个主要优点,就是对被研究的题材持现实态度。创作者能够摆脱国内外文论普遍存在的模式,客观地阐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纷繁复杂的问题。这些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广泛运用多种资料:期刊、回忆录、日记、俄罗斯与国外的档案资料,将许多有意义的见解纳入了学术领域。遗憾的是,在许多学术辩论和期刊中,东欧中小国家的政策总是被弃于研究者的视野之外,因此得到的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从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种公有制的并存论证了保持商品货币关系和利用价值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但他只承认消费资料是商品,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只承认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一定调节作用,不承认它对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作用.因此,他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重大经济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无产阶级政党具有成员的优秀性、思想的科学性和组织的统一性,这些属性使得它能够担负起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几个原则:不能把党的领导与无产阶级专政对立起来或混为一谈;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要密切配合;制定决议与执行决议要密切配合。斯大林时期在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以及党和政府的关系方面。斯大林时期的这些经验与教训,对新时期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斯大林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错误理解 ,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重新分析思考这一问题 ,对于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在对待民族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局限,在具体处理民族问题时失误颇多.他头脑中大俄罗斯思想根深蒂固,对各民族不能一视同仁;在社会主义苏维埃国家的联合方式上主张实行高度集权的单一制,反对联邦制,最终使联邦制变形;把阶级矛盾的理论应用于处理民族问题,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民族问题盲目乐观,忽视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为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对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发展还是强加存在认识分歧。论题从斯大林提出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着手,探讨这一理论的真正内涵,对有关是非进行评析,从而弄清其与列宁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