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地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和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建筑真正永恒与内在的目标是:对生活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在无形中引导着我们对建筑的探求,使我们在混乱和迷惘中尚有可能把握其发展的合理走向。当今建筑师和理论工作者正从人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环境需要出发,通过建筑的物质创造与表现,恢复并强化那些正在失去的人校和文化相关性的观念。由此产生的建筑才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属人的生命世界,具有人情味;同时确立建筑为人服务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目的在于重建和发掘建筑的人文价值,为人类寻求、发现和设计出生活与生命精神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是伴随人类从自然走向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的,它是人类在大自然的家园里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建造的生活空间。每一个民族在建造生活空间的发展史上,住宅建筑的传承与变异又是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经济生活以及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往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布依族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体现了其物质文化现象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是理解和阐释其实践概念的全新视域。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是指人类一切活动的总体和人类生活的一切过程,即广义的生活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构成现实的人及其生活本质的具有优先性的实践活动样态,即人类的“第一活动”。政治伦理活动、理论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之间具有同构性。  相似文献   

5.
技术发展在于生活世界中物质属性与人类需要之间的结合,技术发展既浸透着创造者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又凝结着自然界的规律.它的结构和规律与人的意向性和意志相互撞击的结果,体现在人造物活动之中,体现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弘扬以及人本主义趋势之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筑心理学”,当前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就狭义而言,它是关于人与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即研究人与物质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和多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环境既包括大尺度的城市环境,又包括小尺度的建筑空间。建筑心理学就是从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等不同的层面来分析这一复杂的关系;它还包括关于建筑师的心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个人发展与人类整体发展的统一;物质生活发展与思想和精神生活 发展的统一;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技发展与消费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消费方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它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因此,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对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认为生理和心理需求决定人的利益。在现实中,人们因物质的失衡性而具有占据或攫取财富的动机,社会秩序是人类和平稳定地生活的保障,社会秩序所界定的人与物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权利。权力系统界定、维持及改变社会秩序,权力系统运行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权力与权力之间、权利与权力之间及权利与权利之间存在交易  相似文献   

10.
建筑作为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空间"产品, 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我们应将建筑视为整个人文的一部分, 强化其空间意识, 重视它所展现的情绪、气氛, 重视其中展现的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1.
社会精神是由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作用所整合成的社会总功能,它标志着人类超越被动物质而具备的主体能动性。社会精神一旦建立就上升成为相对独立的,以整体中心为原则的社会作用核心。这是人类智慧由以产生,社会能动机制由以形成的原因。以社会历史整合性精神的核心力量,反过来调控社会以及主导人的活动,指挥物质实践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选取有效性价值进行优化存续,促成人的精神进化,从而使人类不断趋向自由自觉。  相似文献   

12.
正文化有多种定义,但简而言之,凡人类创造的一切非自然之物都是文化。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又多表达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根据罗素的解释,人类出于对外在自然界的恐惧,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创造了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些都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又称物质文明,表现为人类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主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既是人对  相似文献   

13.
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发展进化、遗传变异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它影响着人的身体的发育、体质的强弱和寿命的长短;它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发展人的完美个性;能增强人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体育正渐渐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内容与形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项目。  相似文献   

14.
应该提倡环境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们经常讲的环境涉及两个范畴。一是社会环境,又叫非物质的环境,即人们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们常说的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视。过去常讲的伦理道德,则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二是自然环境,又叫做物质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圈(即早于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由土地、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自然世界)和技术图(即人类用劳动建立起来的物质文明世界,如城市建筑、交通设施、旅游场所等)。人类与自然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人类的创造,它的规律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建筑的现实性质,而且还取决于完成这些的人类本性。尤其是现代人的无根可依、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实质上也就是与时俱进而不断变化的"安居"理想。情感化室内设计以存在主义为哲学依据,追求让人感悟在这特定物化生活空间中的质量和品质。空间在情感介入下具体地表现出其独特的性状:形式多样性、体验的恒常性、文化的差异性、语言的开放性、评价的整体性,构成情感化室内空间的五个特质。其中,形式多样性是其本质属性。情感化设计概念的提出和空间特质分析,讨论了物质与心灵之间的交互关系,追求诗意的栖居设计理想,探索未来室内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一文学创作也是一种劳动;既然如此,它就必须符合人类一般劳动的规律,即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主观的合目的与客观的合规律的统一。但是,文学创作又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与人类的一般劳动——这里指物质的劳动——有着明显的不同。物质的劳动要求群体性,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劳动将无法进行。它又有强烈的目的性,即劳动是为了直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这劳动目的是外在于劳动过程的,即目的必须在观念中先期完成,继之组织、检验、控制整个劳动过程。这样,劳动过程便  相似文献   

17.
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端,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异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正因为异化劳动使得人类常常无节制的利用自然界这个感性的物质世界来换取自己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失去自然界这一"无机身体"而最终危及人类自身,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发展,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基于目前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积累了无数的建筑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把建筑的技能和艺术提高,创造了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作品。这些成功的建筑艺术作品,倾注了无数人的辛勤劳动,记录了艺术家们的精雕细琢,历经沧桑却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建筑的艺术不仅在于悦目,更在于赏心,它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富有表情和感染力,可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编按]  相似文献   

19.
人,不是一团抽象的规则下的螺钉螺母,他是肉身,是灵性,是绕过千岩万壑的河流,是永生汹涌澎湃的海洋。人、人性的再生性原则是人类进化的必要步骤。现代文学创作,依旧无法超越人性的迷障,但是,在对它的表现过程中,在人类必要的叙事限制与疆界和创作的自由与解放之间的博弈从来就未停止过,也正是在这过程中,作品与作家的品味、成就高低被凸显出来,人性的试探与小说的温度同时受到检验。  相似文献   

20.
自然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时代:黑洞时代、物质世界时代、低等生命时代、高等生命时代、人类时代。"不适者退化、灭绝"是大自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淘汰法则,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缺失,长此以往,人类生命机体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会以人类绝灭、病毒全面获胜而结束。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张天将灭人,人类的野性丧失人将自灭,因此,人类生命的延续一方面需要极大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上需要野性与文明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