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年同志发表在《中州学刊》上的《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见1983年第三期)和《再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见1983年第4期),周慧超同志的《也谈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见《中州学刊》1983年第一期),对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着重作了探讨。他们尽管引用一些新的材料和术语,却没有什么特别新的见解,文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不是神秘的而是可知的,既深刻复杂,又明白易懂。要能较好地提出和归纳其特征,需对人类思维的逻辑过程作深入研究,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揭示它的内在矛盾。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拙作《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发表后(见《中州学刊》1983年第3期),周慧超同志写了同我商榷的文章《也谈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见《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认为我所揭示的那些特征,只“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而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在讨论实质性问题之前,我认为周文这样提出问题,在逻辑上就有毛病。 什么叫“特征”?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最显著的标志,是构成该事物本质属  相似文献   

3.
开展创新教育,大力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就是要自觉地把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学科、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探讨一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为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一代高素质公民献计献策。为此,笔者特意对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空间,开发智能,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靠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当前尽快培养一大批中青年科教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的紧迫的任务。本文就教师队伍素质对学生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教师的教学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水平“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第一卷1990年版)马克思也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相似文献   

6.
多元智能理论以其丰富的教育内涵为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创造性人才的智能结构是各种智能要素组合、密切联系的一个完整系统,其思维方式不是单一的。高等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要从完善大学生的思维结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入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论摘编     
苏联理论界重视探讨 人的素质问题 马积华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8年第1期中撰文“研究人的问题,提高人的素质”介绍,进入80年代以来,苏联把研究人的问题的意义提得更高了。苏共二十七大指出要全面探讨人和人的素质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同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同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此后苏共中央在《关于〈共产党人〉杂志》的决议中提出了哲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研究的三个最重要的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在社会急剧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日益增长问题,从而苏联理论界掀起了新的研究高潮,并把人的问题置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刘玉红  陈志伟 《理论界》2003,(6):131-132
21世纪,将是全球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知识经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人才。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即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才,才可能抢占  相似文献   

9.
浅谈如何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在1986年6月1日会见两院院士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中华民族要复兴,就要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杨年同志《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见《中州学刊》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一文,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积极的求异性,(二)敏锐的洞察力,(三)创造性的想象,(四)独特的知识结构,(五)活跃的灵感,(六)新颖的表述。我觉得这种说法欠妥,颇值得商榷。 我认为,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述,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而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正象人的眼睛、鼻子、耳朵等只是构成一个健康人的几个方面一样,而不能把它们说成是人的特征。这里,我想就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等问题陈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希教正。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史记》为什么能创立新的史学体例,提出全新的史学观念,推动中国史学进入新的阶段?就因为他有新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司马迁的创造性思维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对此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创造从怀疑开始 古代学者指出司马迁思维的特点是“爱奇”。扬雄说:“仲尼多爱,爱义;子长多爱,爱奇”(《法言·君子》)。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理学科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素质,研究“互动讨论教学法”概念、目的、教学模式以及实施效果,运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人品质,逐步具备发散性思维、反思性思维和科学性思维的基本素养,成为全面健全学生未来学习素质和奠基事业竞争力的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3.
关于国营企业制度的改革(下简称改革),我在1988年发表过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主张改革思路应为“对大型和有关国计民生的中型国营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将其余国营企业包租卖转使之成为集体所有制法人。”(《也论法人所有制》《中青年经济论坛》1988年第4期),二是对两权分离作了新的解释:“两权分离是所有者经营者主体及其职能的分离,不是所有权派生出经营权。”(《论所有权能的单一性》《广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因此,“国营企业经营权是而且必须是一种独立的法定经营权”(《论法定经营权的独立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会学习,会选择,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环境因此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要大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元认知理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信息环境下培养以上学习能力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发表了汪辉勇同志的论文《论物之作为价值主体》,该文认为,“任何物都可以充当价值主体”,包括云水、砖瓦、土石在内。《学术论坛》1989年第五期以《物不能作为价值主体》为题发表了高兆明同志与之商榷的文章,认为只有人才  相似文献   

16.
关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是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本文简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与创新人才的关系及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便能提高认识 ,明确方向 ,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力图阐明建构一门新兴的教育思维学,以研究儿童和青年思维产生和发展规律和方法。有效地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并从三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建构教育思维学的需要与可能 建构教育思维学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中国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其实,不仅基础教育要“转轨”,而且高等教育也要“转轨”。转到发展人的素质的人才教育。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国家永立世界强林的最可靠保证。高校是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要场所。大学生要提高创新能力,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思维。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大学生解放思想的内在推动力,是大学生思维准确性与创造性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灌输多,启发少,大学生思维品质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较差。为此,引导大学生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科学思维方式,进而推动整个民族思维方法的转变、创新以及能力的增强,这是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思维方式,指的是认识主体在思维…  相似文献   

19.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明了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以及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才的关系,分析了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模式;优化创造环境,鼓励自由创造;丰富知识经验,完善知识结构;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多种思维四个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美育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 ,有利于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不仅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 ,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美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对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个体自身的发展及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都迫切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美育。加强美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须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师素质、人文环境、人文活动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