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十九世纪中叶,在我国四川西部的康巴地区(即今天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带),曾经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藏族农奴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工布朗结在战争中左眼受伤失明,藏语呼一只眼为“布鲁曼”,于是人们又称这次起义为“布鲁曼”起义。 “布鲁曼起义”发生于一八四八年,失败于一八六五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纵横三千余里”,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是藏族历史上所罕见的,为藏族历史增添了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就是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也应有它不可抹煞的地位和价值。特别是它为我们了解藏族漫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农奴反抗领主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藏族民间谜语琐议谈士杰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门类。它是民间表现人民智慧、测验人民智慧、培养人民智慧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的特殊形式。藏族民间谜语,古藏语称“德乌”。在现代藏语中,因地区差异,称谓不一。安多藏语称“楷”,西藏口语称“嘎凑”,玉树地区至今...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界一般认为,藏语有卫藏、安多、康三大方言。但是再进一步划分,还可分析出多种次方言,仅四川境内的藏语方言就有如下多种: 1.嘉戎方言:操这种方言的藏族居民自称“格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县、黑水县、理县、汶川县、金川县、小金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使用这种方言的人口约有116,900人。  相似文献   

4.
一、巴尔蒂人操藏语的由来 巴尔蒂话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巴尔蒂斯坦Balti stan)91%的居民所操的语言。国外学者一般视它为藏语西部方言。 巴尔蒂斯坦中的“斯坦”(stan)是波斯语,意为“地区”。巴尔蒂人自称其所在地为巴尔蒂尤尔(Baltiyul)尤尔(yul)是藏语,也是“地区”的意思。我国藏族和拉达克人称这一地区为巴尔蒂(Balti,藏文又作Sbalti),称其居民为巴尔蒂巴(Bal-ti pa)。伊朗传教士称这一地区为Tibet-khord,khord是波斯语“小”的意思。因此,巴尔蒂斯坦又有“小西藏”之别称。  相似文献   

5.
闻名遐迩的五屯藏族宗教绘画、雕塑艺术,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境,它包括吴屯(五屯)、年都乎、郭玛日、尕赛日、脱加五个自然村,分布在县城以北的隆务河东西两岸。很久以来,当地藏民把同仁地区称做“热贡”(reb—gong),因此,五屯的藏族宗教绘画雕塑艺术,也就被人们誉为“热贡艺术”(reb-gong-sgyu-rtsal)。  相似文献   

6.
与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有着密切关系的史诗《昌·格萨尔》(又称《冲·格萨尔》)是流传在我国四川木里藏族和云南宁蒗等地普米族中、用木里藏语和普米语讲述的《格萨尔》史诗的名字。在喀拉昆仑山西部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地区,也流传着当地布鲁索人(BuRuso)用布鲁夏斯吉语(BuRusHAski,又译为“祝夏语”。本文以下称“祝夏语”)讲述的《昌·格萨尔》。 《昌·格萨尔》于1935年首次在奥斯陆公诸于世,这虽比1716年在北京刻版印行的《岭·格萨尔》蒙文刻版七章本要晚二百多年,但在藏文史籍中提到“昌·格萨尔”这  相似文献   

7.
研究藏区文化时遇到文化概念上的区域分界含糊的问题,这对藏族区域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阻碍。藏区以方言差异分布为依据,分为卫藏、安多、康巴三大区域,藏语音译为多、卫、康,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藏族文化中区域文化差异的分布地域。在藏族传统区域划分中,康区以德格为中心,东至夏嘉瓦绒(今阿坝州以西地区),南至嘉塘(今香格里拉),西至波俄(波密)和薛、达、洛(洛绒县和边坝县境内)三地,北至纳薛(比如县)和尕娃(玉树州)内的区域视为古代康藏文化区域。分清传统的区域划分界说,有助于研究古代康藏文化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四川西部山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段,其地域范围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大体相当,是我国卫藏、安多、康巴三大藏区中康巴藏区的主要部分,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重要的民族走廊(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彝藏走廊”),对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民族的形成产生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该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又未处在青藏高原主体部位,因而学术界对该地区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在实地调查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多民族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一、各民族的由来与发展1土…  相似文献   

9.
藏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诗歌异彩纷呈。这些诗歌经过历代藏族劳动人民加工锤炼、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广大藏族人民所喜爱。“拉伊”(Ia gzhas)系藏语音译,意译为情歌或山歌。它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歌咏爱情的艺术形式,流行于藏族安多地区(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情歌在藏族民歌中数量颇多、流传甚广,是藏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用拉伊来歌颂他  相似文献   

10.
论卓仓藏族的历史及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海省乐都县的南部山区居住右部分藏民,这个区域藏语叫卓仓,居民叫卓仓哇。卓仓地区是个狭长地带,有两个藏族乡,一叫中坝,一叫下营,而在其它南部乡小藏族则处于大分散小集中状态。从历史上讲,卓仓地区还包括今平安县的巴藏沟乡和沙沟的东沟一带,方圆百余里。卓仓藏族都从事农业,其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条件均与周围汉族相似。1949年解放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属封建性,也实行过土地改革。如果说存在什么差别的话,那就是藏族村落都在脑山,这与他们的兼营少量牧畜业有关,以牧补农的传统习惯至今存在。卓仓藏族长期与汉族杂处,有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的一面,同时也有保持自己民族传统和素质的一面。汉语义在这个地区早已通用,民族交往中的语言问题早已解决。据说在清末民初时期,  相似文献   

11.
清朝后期天祝藏族人口锐减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后期天祝藏族人口锐减之原因探析华锐,东智天祝属安多藏区,又是华锐(系藏语,汉语意为英雄的部落或地区)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华锐”包括今甘肃天祝、肃南皇城,青海东部北山、门源、大通东部等藏区。天祝位于甘肃武威地区南部,境内祁连山冷龙的东延山脉横亘东...  相似文献   

12.
四川康巴安多地区的藏族民歌,曲目丰富种类繁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该地区民歌在音阶与调式、核心音列、旋法特征、唱腔与衬词、节拍节奏与曲式五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总结出该地区民歌在音乐上的一些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从而展现四川康巴安多藏族民歌珍贵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和西北部。境内居住着藏族及汉、羌、彝、回等十多个民族的人民。在甘孜、阿坝地区,除了现存许多较为复杂的地方土语和散落的“语言孤岛”,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为我们追溯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线索外,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遗留:一个是近几十年来在这些地区的许多地方陆续发掘和发现的“石棺”墓葬;另一个就是一直影响着当地人民居宅建筑的体系和基本形态的“高碉”建筑,它们是至今还存在着的历史化石标本。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应四川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之邀,赴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参加“色达’98金马草原摄影周”。“色达”在藏语中是“金马”的意思。该地位于四川青海两省交界区域,海拔3800米,距成都车程480公里。古为两羌、唐为吐番称属之地。色达雪山草地景色绚丽多  相似文献   

15.
从格言诗看历代藏族学者的治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藏族文学中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体裁,藏语称“勒谐”()或“丹居”(),汉语称为格言诗。它以七言四句为固定形式,运用比兴手法概括出深邃的生活哲理,因而,又称哲理诗。  相似文献   

16.
布鲁曼     
在十九世纪四十 年代到六十年代,甘 孜藏族自治州曾经爆 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 奴武装起义(领袖是 布鲁曼)。它在藏族历史上谱写了耀眼的篇 章,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由于这次起义的 领袖是布鲁蔓,笔者曾于1964年夏天,以 “布鲁曼”为题,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  相似文献   

17.
强盗、游侠歌属“鲁体”民歌,即山歌。早期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以玉树地区为盛。它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民歌。研究侠盗歌、游侠歌的形成和流传,对于深入研究藏族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图1,位于川藏高原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金马草原,海拔3800米,天低云淡,水纯草丰,历来是藏民生息繁衍的神奇宝地,如今撩起神秘面纱,对外展现出绚丽多姿的风情。  相似文献   

19.
听说康巴藏区相对于卫藏和安多藏区来,服饰文化格外独特。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更是康巴服饰文化的翘楚,素有藏区“服饰之乡”的美誉。 最近有机会出行来到康巴腹地玉树州。在眼花缭乱的赛马节上,我为玉树服饰的豪华和精美而大饱了一回眼福,同时结识了一对美丽善良的藏族姑娘:尼玛吉和她的姐姐永嘎拉毛。 隆重华盛的玉树藏族传统服饰表演,  相似文献   

20.
一、引 言 在我们伟大祖国西部地区,自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经由四川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专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西部以及云南等省的历史上都有部族分为黑、白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在传说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竹书纪年》辑本记载的九夷就有“白夷”、“风夷”。《虞书·舜典》:“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山海经·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