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凭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敏 《社会》2002,(11):26-27
现代文凭的产生是工业化大生产和科层制度的结果。在古代社会 ,人们接受教育主要是一种师从制的关系 ,学生是以老师的名望为进身之阶 ,而不是以文凭为立身之本。教育与社会生产、社会职业的联系并不密切。在前工业社会中儿童在幼年就开始接触劳动 ,在言传身受中接受知识。虽然学校很早就存在 ,但入学的人很少 ,除了那些未来要从事法律、医学、教育和牧师职业的人以外 ,学校教育并不重要 ,它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 ,社会化大生产对人们接受专门的教育提出了要求 ,学校教育才逐渐成了从事社会生产的必要经历。文凭开始具…  相似文献   

2.
文凭,既是学识的标志,又是荣誉象征。它在人的一生中举足轻重,关系到就业、调资、晋级乃至婚姻大事。在我国,学用制厦绵延两千多年,为金榜题名,多少读书人寒窗苦读,皓首穷经。前些年为取得一张烫金文凭,又有多少人焚膏继晷,耗心尽力。然而,时至今日,文凭热开始降温,伪劣文凭泛滥成灭,取得一纸证书不过唾手可得。1993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比1990年增长了将近一半(尚不包括在一定范围内承认的“相当于专科”的各类证书),这是喜还是忧?各类函大、夜大、业大、职大、民办大学和培训机构从天而降,每年以40%的速度突飞猛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继成分论、资历论后,文凭论在我国社会中兴起。不同文凭的人在社会中所获得的工作、职位、职称、身分、待遇乃至声誉截然不同,以致出现了一股狂热地追求文凭的热潮。各式各样的低劣文凭、虚假文凭应运而生,大量涌入社会。文凭论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它的弊害却已相当明显地暴露。1985年12月24日《解放军报》载文呼唤道:“不唯文凭而重真才实学,这已是无人反对的了。但在实际上,文凭有时候又常常起着‘有则取,无则  相似文献   

4.
社区教育不等于校外教育、不等于成人教育、也不等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是广义教育的概念,它是指一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社区教育是特定区域的大教育,它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型社  相似文献   

5.
文凭制度的效用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育民 《社会》2002,(9):4-5
文凭 ,一般被当作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准的一个“资信”凭证 ,而文凭制度则相应地成为社会甄选任用人才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化方式。文凭制度内含着文凭授予和获得的各种具体操作程序 ,具体规定了文凭持有者要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和技术等级所必须接受的专业训练的类型和程度。文凭的价值和意义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操作程序而凸显的。文凭制度的形成可能和货币制度的形成有许多类似之处 ,它们都是某种“价值”的抽象符号 ,都能够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从而使人类活动更加方便 ,更加规范化。人们通常对货币赞赏有加 ,甚至把货币誉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广而言之,其范围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社会教育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它在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问题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现状1.非制度化的业余教育上海民间的社会力量办学体现了社会教育的特点。它在发掘利用教育资源和学校设备场所,形成  相似文献   

7.
尼什“格拉丁那”出版社出版的《劳动道德和联合劳动》一书,是由南斯拉夫著名的劳动社会学家D.Z.马尔科维奇撰写的。作者在研究当代社会的道德现象、特别是研究当今世界中的人的问题时所作出的贡献,在南斯拉夫学术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作者的主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国家内部的道德规范和职责也各不相同。也就是说,知识、生产技能和生产资料决定着社会阶级结构,并使人置身于一定的地位。尽管在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着许多分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政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的劳动者。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改造人的认识能力,激发人的创造精神,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重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巨大主观能动作用,就是重视人的因素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凡  马毅 《学习与探索》2006,(2):192-194
文化的主体是人,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创造、积累和传承,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知识的系统化。文明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体,它是由文化成果凝聚而成,是人类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社会体系和行为规范的客观实在和外观显示。文化既产生、传承于社会,又能动地推动着文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浦东新区外来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点浦东新区流动人口调查组本文依据调查资料,对浦东新区外来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点作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浦东新区外来流动人口是以青年人为主体,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充满活力的人口群体,他们工作、生活、思想基本稳定,大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