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旭 《殷都学刊》2010,31(1):92-98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意蕴深厚、耐人寻味的小说。他所描写的是一批生活在"人生边上"的非主流社会的上层知识分子。小说以方鸿渐的爱情、事业、婚姻、家庭等人生经历演绎了"围城"这一意象,表现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撞击后的畸形社会特征,着重剖析了这些知识分子个性与道德方面的弱点,并从中反映出一个行将崩溃的病态社会的真相,透视了在社会人生重压下主人公的精神受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表达了作者对整个旧时代生活的讽刺和感伤,寓示出人生处处是围城的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2.
一、《围城》的哲理小说定位《围城》研究五十年,许多问题仍争执不清,我认为关键在于《围城》小说品格的准确定位。普遍的看法是,《围城》具有流浪汉小说的结构特点,或是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的采用与精神实质的反仿。最早执论者是林海,在《<围城>与“TomJones”》中,他指出:“这两部作品都是所谓恶汉体的小说……”并分析了此类小说的特点。夏志清也指出:“《围城》称得上是‘浪荡汉’(picaresquehe)的喜剧旅程录。”EdwardM.Gunn承袭这一基本说法,并将方鸿渐与传统浪荡汉形象予以比较。我认为《围城》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哲理…  相似文献   

3.
陆辉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6):106-108
<围城>是钱钟书以一位冷静的学者的身份对自己的同类进行的近距离的观察、剖析,探索他们生活状况的一部小说.作者以犀利的眼光洞穿婚姻、家庭、爱情的面纱,给我们揭示了处于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夹缝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从而给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病态和生存困境进行批判和探索.他为我们塑造了一批知识分子阿Q形象."围城"现象是钱钟书探究人性的又一发现.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围城》,观后印象甚佳,並由此想到了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原作。 电视连续剧《围城》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30年代末的时代氛围,再现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而且忠实于原作的精神和风貌。导演的手法是娴熟流畅的,一些主要演  相似文献   

5.
钱锺书和杨绛塑造了爱情之死的"围城"意象,他们不是在解构爱情,而是在叙说婚姻中的无爱现状,杨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第三者,而钱则让"亚当"出走。"围城"还象征着高级知识分子缺乏精神家园四处漂泊的孤独与无望。钱和杨嘲讽了那些伪知识分子的学术能力、婚恋生活和小气虚伪的生活作风。杨是中国早期的高知女性,因此钱对高知女性的书写也可视为对杨绛女士及其生活环境的一种回应,钱在《围城》中对女博士苏文纨、高知女性孙柔嘉和鲍小姐极尽讽刺之能事,女博士在这个时候就被妖魔化了。  相似文献   

6.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它写出了“灰色知识分子”在人生、爱情、家庭等方面的悲剧性命运。《围城》同卡夫卡的《城堡》异曲同工。它的主旨是要表达人类最深刻的绝望感,作品未能为方鸿渐指出一条积极向上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围城》四女性方道文对钱锺书先生的名作《围城》,有人曾作过这样的评论:“从头至尾,离不开女人”,“实与鸳蝶一墙之隔”,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在深刻领悟小说的中心意象及其独特风格之后,这种谬论便不生自灭了。因为从小说所提供的生活场景和形象画面来看,它描写了...  相似文献   

8.
<围城>寄寓了一种超越"围城人生"困境的处世哲学--目光放近,乐观振作!这来自于钱钟书一贯的人生态度.小说通过对方鸿渐在产生"围城"理念前后不同的人生态度及生存状态的叙述比较,指出了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的人生困境,同时寄寓了"目光放近,自应乐观,以求振作"的超越理念,并以积极面世的典范人物引领方鸿渐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小说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本文对中国当代爱情题材小说创作进行了历时性考察,认为建国后 17年,“文革” 10年,新时期 20年的爱情题材小说创作分别是雷区、禁区与误区,文章对此分别进行了回顾和评论。  相似文献   

10.
新文学史上,颇有学者作家一肩二任的人物,也不乏奇才奇书,钱钟书和《围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围城》于46年2月—47年1月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47年5月就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如今已走向世界。小说好象巨幅写真,涵慑深广,老到地展现了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人群生活的横截面和纵剖图,丰富了现代小说艺术。  相似文献   

11.
根据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10集电视连续剧《围城》,已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影视艺术部摄制完毕。试映后,受到广泛好评。不久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上影厂影视艺术部等单位联合召开了“电视连续剧《围城》研讨会”。与会者认为,该剧成功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和精  相似文献   

12.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在主题意蕴方面,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有相通之处,但这种认识一般仍停留在直观式的总体印象上。笔者认为,二者之间不但在精神向度上,而且在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相似、契合之处。比如说《围城》和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萨特的小说《墙》,先后都用  相似文献   

13.
人性的围城     
宣杰 《云梦学刊》2002,23(2):64-66
《围城》真正目的不是在批判社会,而是要挖掘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两面性,我们把这种两面性叫做人性的“围城”。我们从方鸿渐的婚恋、学业、事业和生活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中,可以把握小说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围城》寄寓了一种超越“围城人生”困境的处世哲学——目光放近,乐观振作!这来自于钱钟书一贯的人生态度。小说通过对方鸿渐在产生“围城”理念前后不同的人生态度及生存状态的叙述比较,指出了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的人生困境,同时寄寓了“目光放近,自应乐观,以求振作”的超越理念,并以积极面世的典范人物引领方鸿渐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  相似文献   

15.
周志雄 《学术探索》2005,(5):124-128
小说情爱叙事的电影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小说的一种传播形式,电影中的情爱叙事与小说原著的差异是简单的,但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爱情对专制的控诉到爱情的存在主题,从“移植”、“强化”、“改写”等几种不同的改编方式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九部电影对小说情爱叙事的改编,见证了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历史变革和多元化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鹅笼境地”的叙事情节及意义——《围城》的爱情关系设计刘绍信这里所说的情节是具有双重涵义的情节。即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同时,情节也具有抽象的情节模式意味。本文拟随《围城》而“赋形”,从具体的情节叙事入手,寻释这部名著的情节特点及其意义。方鸿渐无...  相似文献   

17.
贺根民 《学术探索》2006,(4):126-129
小说的慕史观念,是一种无奈的追寻,它既是小说作茧自缚的文学理念,又是其冲出围城的希望。尴尬的社会身份和错位的批评心态,长期滞阻了小说理论的正常发展。异域文化的移植,给近代小说指明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途径,回归于对普通人生的体察。小说立足于世俗人情的维度,突破慕史的既定途辙,把捉寻常家庭的生活场景,获就文体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钱锺书的《围城》不是一部方言小说,尽管其独一无二之处恰恰在于主人公流浪汉式旅行涵盖了中国南方六大方言区,来自北方的人物也不少。《围城》语言策略值得注意之点是钱锺书很少让小说人物说他们自己的方言,而尽量让他们说南腔北调中西合璧的国语。《围城》中的方言土语就像鬼魂和影子一样藏在国语背后。虽然作者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偶尔使用方言,但也尽可能削弱方言的影响。吊诡在于这种超方言写作也能揭示蕴藏于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精神。20世纪40年代,当北方作家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努力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时,南方的钱锺书却和他的人物一起学习正在形成中的国语。两种不同的学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遗产。  相似文献   

19.
赵宝明 《理论界》2023,(12):96-103
现代性一向是文学研究领域的热词。何为小说的现代性,答案往往复杂多变,没有绝对正确或标准的现代性,它只在作品的具体阐释中互为映现。以余华小说《古典爱情》的情节为例,可以看到古典笔法是小说继承的传统写作手段,现代性则隐藏在其背后的象征、暗喻中,小说在继承古典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展现新的立场、态度,从而构建出一个熟悉又逆反的“古典爱情”语义场。通过对“古典爱情”类小说整体的线索梳理,我们将发现古典笔法和现代性在余华小说中原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小说中的性际关系,是指小说作者在文本中通过对男女两性之间关系的描写而透露出的相关叙事姿态与价值趋向,它在相当程度上标示着作家对人性洞察的深度与广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小说中的性际关系是由小说中的爱情婚姻叙事来展示的.然而,在"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爱情叙事所呈现的性际关系是错位而虚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不能深刻诠释特定环境下两性关系的本质.之所以如此,除了爱情婚姻叙事被过多地赋予了阶级与革命的意识形态色彩之外,还由于传统小说中的男权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