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有不少文学史家,都曾对文学史写作提出了质疑,即他们对通常所认为的文学史能够解释文学审美特点的看法持怀疑态度;国内也有学者对文学史写作的合理性、可能性提出类似的疑问。毋庸置疑,上述思考对人们怎样认识、阐释文学史具有启发意义;然而,他们在思考、讨论中似乎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文学史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性,但与此同时却不能走出主观虚构性的叙事文本。本文所论述的核心内容是文学史写作中的"虚构性"问题,并认为"虚构性"主要是从文学史写作的性质和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事件入史的遴选标准等方面凸现出来的。本文运用叙事学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倾向、特点为例,论证了文学史是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2.
从"逆流"到被"漠视"再到有限度地被"认可",现代通俗文学经过近百年的历练终于找回了失落的"文学身分"。由于史学理论的宏阔视野和全局性整体研究的缺失,导致现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不可能真正恢复通俗文学的合理地位,只有在新的史学观的基础上打破僵化的学科观念,才能真正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3.
胡朝雯  方长安 《河北学刊》2007,27(4):121-124
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发生于新的历史转型期,既回响着五四以来"人的文学"余音,又激荡着新世纪人们新的渴求,老、中、青和少年作家几代间相互冲突与对话,各种宣言、旗帜布满文坛,传统创作与新媒体写作同在,作家、批评家、媒体相互炒作与合谋,同时又彼此抱怨,美女文学、网络作品、少儿写作和影视文学更是令人眩晕,文化怀古与下半身写作并存,单一化的文坛格局被彻底打破。所有这些对文学史写作形成空前挑战。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均从特定的角度,以不同的篇幅对这一时期的某些文学现象作了卓有成效的表述。然而,仍有许多重要现象尚未引起编纂者的关注,如已进入文学史的某些作家作品在话语表述和文学史定位上尚可进一步斟酌,某些文学现象从命名到文学史意义的界定尚需更深入讨论。直面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我们深切地感到在现代语境中建构起来的文学史模式苍白无力,急需走出传统言说模式,探讨新型的述史方式,即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实际情形相符合而又能体现出新世纪眼光的文学史结构。该时期文学有着较之以前完全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各种新的现象、矛盾纠缠在一起,各类作品拥挤于不同的媒介,传统的传播空间、阅读秩序被打破,意义在质疑中碎片式生成,这就需要文学史著述者站在历史高度上甄别优劣,遴选出能真正体现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家作品,以及具有开启、引领意义的作品。这其中应尽可能不受当事人观点的影响,不为其五花八门的旗号、宣言所左右,尽可能地拉开审视距离,作出独特的审美判断与意义定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组文章从各自角度对近二十年一些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的入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引起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石国庆 《河北学刊》2007,27(4):127-129
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发生于新的历史转型期,既回响着五四以来"人的文学"余音,又激荡着新世纪人们新的渴求,老、中、青和少年作家几代间相互冲突与对话,各种宣言、旗帜布满文坛,传统创作与新媒体写作同在,作家、批评家、媒体相互炒作与合谋,同时又彼此抱怨,美女文学、网络作品、少儿写作和影视文学更是令人眩晕,文化怀古与下半身写作并存,单一化的文坛格局被彻底打破。所有这些对文学史写作形成空前挑战。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均从特定的角度,以不同的篇幅对这一时期的某些文学现象作了卓有成效的表述。然而,仍有许多重要现象尚未引起编纂者的关注,如已进入文学史的某些作家作品在话语表述和文学史定位上尚可进一步斟酌,某些文学现象从命名到文学史意义的界定尚需更深入讨论。直面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我们深切地感到在现代语境中建构起来的文学史模式苍白无力,急需走出传统言说模式,探讨新型的述史方式,即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实际情形相符合而又能体现出新世纪眼光的文学史结构。该时期文学有着较之以前完全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各种新的现象、矛盾纠缠在一起,各类作品拥挤于不同的媒介,传统的传播空间、阅读秩序被打破,意义在质疑中碎片式生成,这就需要文学史著述者站在历史高度上甄别优劣,遴选出能真正体现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家作品,以及具有开启、引领意义的作品。这其中应尽可能不受当事人观点的影响,不为其五花八门的旗号、宣言所左右,尽可能地拉开审视距离,作出独特的审美判断与意义定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组文章从各自角度对近二十年一些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的入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引起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过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史视角,始终驻留在以农耕文明 为主体的中原文学板块和以现代文明为主体的东南沿海文学板 块上,以游牧文明为主体的西部文学仅有局部的、表层的涉及, 很多重要的文学现象、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甚至被视为阙如;即 使有局部的、表层的涉及,也仅仅是对中原文学板块与东南沿海 文学板块的一种陪衬,没有展现出西部文学独立的精神内涵和 美学特征。《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丁帆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面 貌置于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学科研究序列,用一种西部文化 精神的整体观来统摄西部文学中的每一个文学现象、社团流派 和作家作品,从而实现对中国西部现代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 价值的全面、深刻的把握。这一学术成就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 史写作上的一项学术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研究中没有什么比通俗文学研究的地位更尴尬。其研究对象为经典文学研究者所不屑 ,而喜好通俗文学的读者群又对此类学院研究不感兴趣。因此通俗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被挤到了一个边缘的位置。其实 ,通俗文学研究除了学科自身的生存使命外 ,更兼具了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学社会学研究著作 ,由特定的历史时代很“自然地”推导出相应的文学现象。因此通常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五四新文化时 ,就普遍认为社会流行的应是新兴的白话文学 ,主题往往围绕着社会变革、妇女解放等主流问题。但此时的通俗文学似乎并不是沿着研究者的思路在走 ,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来 ,对通俗小说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但全面系统的研究仍嫌薄弱。张华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山东文艺出版社 2 0 0 0年 1月版 )对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富有个性的阐释 ,强化了研究弱项的工作 ,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著者并没有把现代通俗小说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行孤立的研究 ,而是以宏阔的研究视野建构了一个开放性的研究体系 ,把现代通俗小说放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多层次、多角度地论析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流变 ,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作者是站在世纪末的历史制…  相似文献   

8.
丛鑫 《兰州学刊》2012,(5):205-207
曾经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及相关文学现象的存在进入后来者的研究视野,对其加以梳理改造以进入某种话语体系、纳入既定的体例框架中便是文学史书写的资源和动力。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下重新解读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感觉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某种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无论是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的生成还是具体的写作实践,都能看出其依附性特点。而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体例以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评价上看,其中纠缠不休的史实与史识、启蒙话语和革命话语的对话与妥协既是这部文学史写作的困境,也在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序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蕾 《社会科学》2012,(4):185-192
对现代通俗小说"存真"或"补史"价值的论述,涉及到的是小说和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用"现实主义"的理论话语来表述并不合适,其中牵涉到从社会历史到小说,从小说到社会历史的互动互生关联。作为社会历史构成基础的日常生活或者衣食住行也是现代通俗小说的常规叙事内容。无论是引领时尚的衣饰变迁,还是西餐中国化的饮食爱好;无论是石库门亭子间的生活情态,还是汽车火车的旖旎风光,这些既使现代生活呈现出万千气象,也促成了通俗小说对社会现实的生动考量。  相似文献   

10.
一个新的、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即是通俗文学的兴起与繁荣。我所说的通俗文学,包括了通俗小说、传奇故事、通俗传记文学、通俗纪实文学、各类民俗传说、通俗谣谚、笑话及其他一些通俗文学作品,而以通俗小说为主。它们兴起的势头十分猛烈,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形势的发展,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中的模式化、内在焦虑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是片面的写作。文学修史要借鉴历史的研究思路加以观照。“全球史观”的思维特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亚丽 《齐鲁学刊》2007,2(1):105-107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大致形成了三种范式进化论范式、阶级论范式和现代性范式。以这三种文学史范式为参照,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认同仍然存在危机,面临种种新的文学史范式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将有助于本学科文学史范式的再生与重建。  相似文献   

13.
“再解读”与“解构”进入文学史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现象之一[韩国]朴贞姬如果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粗略地分为现状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两大部分,那么“再解读”可说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研究行为。一方面它属于批评,即对过去作品的重读,另一方面它也属于文学史研...  相似文献   

14.
重写文学史:一段问题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写文学史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界的一段问题史。本文主要考察了“重写文学史”的话语背景、理论预设和实际效果,认为它在反思既有文学史写作的单一性与政治性的前提下,试图解构传统文学史的意识形态图景,追求文学史叙述的审美性和个人性。文学史的“重写”使文学史回到了文学本体,实现了文学史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使中国文学史在现代知识谱系的构建中逐渐旁落和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特别是通俗小说研究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而前人对通俗小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很不深入,因而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中国古典小说中不少优秀作品始终作为一种“活”的文学受到人们的喜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现实迫切需要现代学人对这些作品给以科学阐释和对广大读者进行理论指导,以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四十年来,广大研究工作者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  相似文献   

16.
从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出版到今天仍在不断涌现的各类文学史作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与研究已经历了 1 0 0年。回顾和检讨这百年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状况 ,对新世纪的文学史研究无疑有着借鉴意义。本文将这百年的进展分作四个阶段 ,指出每一阶段文学史的写作倾向及研究概貌 ,并择拣其中重要的一二著作略作剖析 ,旨在揭橥文学史于其发展阶段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同时对照历史 ,以期见出今日文学史研究的重心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学理论界从不缺乏"写史"的向往与激情.当1988年<上海文论>明确开启了一场影响比较深广的"重写文学史"的研究活动时,很多人都认为,真是到了以新的精神价值判断标准来对过往文学史重新评价一番的时候了.一般而言,作为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始终存在着主客观结合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客观地记录、叙写历史;一方面是要掘析、总结历,史,特别是"作家作品研究"的精神审美价值,并且在这样两者相互的结合中谋求获得社会最大程度的认知与认可.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中的三种价值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实是在价值评判的框架中体现的。文学史在述录过去文学时,必然会涉及到三种价值评判的有关问题。文学史的评析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对优秀文学特别是经典作品的评论上,这种经典价值,除有赖于作品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特出之处,往往凭借文章结构的开放状况,由后人“填空”,附会到作品中。文学史上的时差效应也体现为评价上的差异,当时和现在的两重时间维度使作品的意义潜藏着性质上的落差,即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体现出不同的历史价值。让散乱的、零碎的文学史材料在理论视点整合下体现出某种意义,即是中轴原理价值,文学史上具体的撰史模式起到了这种中轴原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传奇史》是一部断代的文体史,它展示传奇戏曲在明清两代由萌生到衰变的全过程,是传奇戏曲的一部完整的生命史.要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必须突破本世纪以来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一是进化史观的绝对指导,二是作家作品的时间组合,三是价值判断的任意介入.  相似文献   

20.
傅元峰 《中州学刊》2001,9(6):38-42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已经开始入史,但中国现代文学治史者仍有许多困惑,诸如研究对象的称谓——概念问题、研究单元的界定——分期问题、研究对象的性质——现代性问题等,至今无法廓清。梳理学界有关文学史与文学现代性的论争,对现代文学研究进行反思,已是我们面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命题的当务之急。在对研究现象综述与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一个以“五四”文学为内核的文化场的设想,以期在文学本位上解决上述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