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纵观近代中外合资企业历史演变的过程,它有百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5个发展阶段:1.萌芽时期(19世纪40年代末至19世纪70年代初):19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美商琼记洋行吸收华商的资金,制造了第一艘轮船“火箭”号;1858年美商和华商席长卿进行“机器织布之道”的“合作”洽谈;等等.这也许是最早一些“合伙”的记录.但严格地说,它们还不是“合资”企业.60年代后,华商附股活动明显地发展起来.“合资”是伴随这一活动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最早出现于轮船业中.1860年美商花马太与华商李振玉等共办清美洋行,购买“飞龙”号轮船,航行于上海——天津.次年,上海轮船商又伙同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巴黎公社一百一十九周年(1871年3月18日——1990年3月18日),我想就以下问题谈点看法: 一、关于巴黎公社的渊源 巴黎公社为什么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为什么恰巧是巴黎人民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巴黎公社革命是自发产生的,还是有组织地发动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晚清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中共”“自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兴办军事工业,筹办近代海军。李鸿章参与了近代海军建设的全过程,是晚清建设近代海军的实际组织者。关于在这方面的功过是非,许多论者、包括台湾以及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论述。本文着重从他在海军装备建设方面的一些情况说点看法。一、李鸿章积极组织领导了晚清的制器,但始终不主张清廷自己制造轮船。1862年6月,李鸿章奉湘军首领曾国藩的命令,率军6500人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洋人联合围剿太…  相似文献   

4.
田永秀 《青海社会科学》2008,(6):130-133,106
19世纪60年代中国股票市场开始产生。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有人主张创办股份制企业以振兴实业,呼吁人们购买股票以转变投资方式,主张设立股票交易所以发展股票市场,主张政府对股票的发行和交易进行监控。并从股票市场出发反省国民性问题。晚清时期关于股票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促进股份制企业的创办、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当今资本运营市场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洋务派在创办轮船招商局之初,就有着以其民用企业之体,而达到海防之用的设想,并力图将这种设想付诸实践。轮船招商局在晚清海防中确实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它在北洋、南洋海防的筹饷、军运等方面以及台湾海防方面作出了贡献;它租领马尾船政局所造船只,对维系马尾船政局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它寓兵于商,对增强晚清国防实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李孝迁 《东南学术》2007,(4):147-15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正值中国社会新旧更替的年代,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痕.历史教科书不仅成为晚清各派势力表述政治信念的特殊场域,而且也是新旧史学派系阐述史学观念的媒介,尤其西方政治概念如"国家"、"国民"、"社会"引入到历史领域,对推动旧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而且促进了历史叙事方式的更新,章节体或课本体逐渐取代传统编年体或纪传体,成为历史书写的主要体裁.  相似文献   

7.
自19世纪中期起,为加倍巩固和提升各种涉华利益,将电线引入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中国,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利用《海防档(丁)·电线》及《美国外交文献》中的相关档案,文章考察了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有线电报势力谋求进入晚清中国电报市场但无果而终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对晚清政局的研究,开始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已有一些有关文章发表,各从不同的侧面对晚清政局进行了剖析。读后颇受启发。本文拟就马关议和期间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和表现,对19世纪90年代中期的晚清政局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是晚清后四十年地位最显赫的汉族重臣,19世纪后半叶名满中外的政治人物。日本是中国近邻,1871年中日立约,揭开了两国近代关系的序幕。李鸿章在领导洋务运动时,其思想深受日本影响,在其后的外交生涯中,日本也是他的主要外交对象。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20年代末,上海华商保险业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下开始走上联合保险的道路.国民政府出于维护民族保险业利益与政府安全等考虑,让上海华商保险业获得了公有财产的承保权.经过政府与业界的共同努力,近代中国首家专业再保险公司于1933年宣告诞生,标志着上海华商再保险业的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然而受中日战事升级与统制经济思想影响,国民政府对待保险业的态度逐渐转变.随着1935年中央信托局等机构全面介入上海保险市场,华资再保险业呈现出官、商两种力量并存的格局.在官营保险机构垄断公有财产保险业务的背景下,华商保险业不仅抵制未果,其联合保险的道路也就此中止.  相似文献   

11.
曹嘉涵 《兰州学刊》2011,(2):157-162
为解决长期困扰自身发展的再保险问题,上海华商保险业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下于1920年代末开始走上联合保险的道路,各类联合保险组织纷纷出现。1933年,在政府与华商业界的共同努力下,近代中国首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华商联合保险公司宣告诞生,标志着上海华商再保险业的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然而,由于国民政府对待保险业的态度逐渐转变,加之华商保险业缺乏互信、无序竞争的市场氛围根深蒂固,华商联合保险公司不但未能得到有效扶持,反而经营困境不断,最终在抗战爆发前夕被太平保险公司收购。华商联合保险公司的早期命运,亦成为抗战之前上海华商再保险业发展实况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程度估计过高.研究湖北地方史志的某些论著也持同样看法:有人说,19世纪60年代末,英国的"标布"就已打开了汉口的销路,并引用1871年汉口的商情报告,以证明70年代"洋布销售普遍的恢复和扩张起来",80年代"洋布占领汉口市场".有人说,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不少的受聘洋员活跃在中国军事、教育、工矿企业、轮船航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部门,他们对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谨就外籍雇员在晚清民用工业中的作用试作探讨。协助举办民用工业面对西方的挑战和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起义的打击,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从挽救其统治出发,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洋务运动。在洋务派官僚的主持下,各种新式事业的举办一开始就与西方不同,“大抵西法诸事皆以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学将而后练兵,学水师而后购舰,学工师而后制造,学矿师而后开矿”1,事前已有比较丰富的科技知识和人才储备,诸…  相似文献   

14.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加上粮食、茶叶、食盐,七大宗商品的远程运销值,到19世纪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与之相适应,航运业特别是上海沙船业,及金融业(钱庄和票号)也兴旺发达起来.  相似文献   

15.
公司及其内在的制度性因素不是中国本土的"资源".1904年<公司律>的出台是晚清政府在主动和被动之间做出的仓促选择.外国在华开办公司、华商附股、"官督商办"公司及其后的晚清商办公司的实践,以及相伴发展的近代公司制思想为晚清<公司律>的出台作了物质和意识上的准备.为振兴工商应运而起的公司企业的发展,急需晚清政府提供公司法律制度的供给.西方列强要求晚清政府出台与西方工商法律接轨的法律制度和晚清政府废除西方列强领事裁判权的愿望成为清廷出台<公司律>的直接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的气候变化1884年2月,约翰·罗斯金在伦敦学院发表两次演讲(随后以《19世纪的乌云》为题出版),他声称,人为的气候变化始于1871年。罗斯金说,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形成了“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在未来气象学史上肯定会被认为是迄今在自然过程中尚无记载的特殊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晚清洋行作为一种经济侵略的工具同时也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来到中国。它与扎根于中国传统经济的金融机构钱庄发生了激烈地碰撞,两者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相互合作。在洋行刚进入中国时,它为了开拓中国市场不得不寻找合作伙伴,由于钱庄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洋行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在洋行不断发展壮大后两者的矛盾不断加深,洋行对钱庄所具有的封建性质越来越不能容忍,洋行需要把钱庄改造成为其经济利益服务的工具,在两者的利益矛盾面前又相互排斥。作为相对弱小的一方,钱庄只有在布局和功能上不断地适应洋行的发展需要,才可能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8.
19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规模涌入我国,外资轮运企业也在中国相继创办起来,并不断扩张,几乎完全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业。他们不但打开了上海以北的沿海贸易,而且把中国最大的内河长江变成了他们任意驰骋的商船通道。英国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美国的琼记及旗昌洋行都先后在上海建立起轮船公司,控制了长江及我国沿海的航运业务。 当时各国侵略者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主要渠道即为商船运输。其中贩运鸦片、走私偷税、拐卖人口等罪恶行径无所不用其极,这  相似文献   

19.
1843年上海开埠后,不仅很快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也成为东亚近代转型的枢纽.19世纪50年代日本开港前后,上海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并且已出现以上海为中心的种种商业资源向日本的流动.由于上海已成为欧美洋行的据点,其进出口贸易及种种商业模式业已成型,日本开港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大量重要的进出口贸易经上海转运欧美,成为上海国际中转中排名第一位的对象国,上海亦成为日本多重含义的"中转地".随着明治维新后日本的飞速发展,上海对日"中转地"向外输出的意义逐渐减弱,转为由日本向内输出,成为另一层意义、另一种本末的"中转".  相似文献   

20.
北洋政府时期股份公司的股票制度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时期的股份公司股票在单张定额方面大致可分为一股、五股、十股、五十股、一百股等几种,也有的公司股票没有定额。绝大多数公司声明“股票概用记名式”,公司执行的是“人”、“票”并认的管理策略,对股票的转让具有较多限制。与“记名股”相对应,也有一些公司设置了“无记名股”。北洋时期股份公司虽然对股票有种种限制,但并未阻挡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和特殊商品的社会流通。股票流通的主要形式包括抵押与交易。不过总体而言,华商股票交易并未成为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