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佛教石窟已是举世瞩目的古代艺术宝库,尤其石窟壁画中描绘的众多古代人物形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衣冠服饰。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考察新疆佛教石窟中的龟兹、回鹘、粟特、蒙古、汉民族的服装服饰,从而对以上各民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以及基本特点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疆石窟寺中的音乐造型十分丰富。整体而言,西域石窟寺音乐造型有两大体系:以龟兹为中心的西域体系和以高昌为中心的中国中原体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两种体系又有交叉和互相影响。本文结合西域历史和佛教发展史对西域石窟寺中音乐造型的来源、属性、功能和乐器形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3.
汉族的历史编纂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蒙古人将他们从汉族人那里学到的文化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翻译写作风格。蒙古编年史编纂中的汉族历史编纂学因素体现在资料的借用和编纂方法两个方面。这也是蒙、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历史佐证之一。  相似文献   

4.
佛教所倡导的极乐世界同人世间一样,都需要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音乐,乐舞遂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乐舞传入中国在适应本土化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发展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乐舞。须弥山石窟中的乐伎雕刻展现了佛教乐舞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乐舞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五凉时期,儒学发达,佛教始盛。在河西走廊南部的祁连山中,此时开凿了一些石窟。本文从这些早期石窟的始凿及其功能这一视角出发,对五凉时期的儒学与佛教状况进行了对比考察,认为五凉前期已经有了开凿石窟之事,但多为儒学学者所居,他们著书立说,聚徒授学,从事私学教育,规模可观。后来,随着官方儒学的进一步兴盛,民间私学逐渐从山区向都市转移,儒学遂离开深山,而佛教在五凉后期趁机占据了祁连山一带的石窟,开始了佛教石窟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元中都汉文化的源流大漠深吃的苍狼,靠“结绳”“刻木”记事和“声诉”的原始文化,统一了蒙古各部落;成吉思汗,一介目不识丁的武夫,铁蹄踏遍欧亚大陆,先人称“世界征服者”,现代人评为“世界”十大军事家之一,伟人定论“一代天骄”。1204年,成吉思汗在攻破乃蛮部落时,俘获了怀揣太阳汗金印的维吾尔人塔塔统阿,才懂得了使用印玺。这之后,他让“性聪慧,善言论,深通本国文字”的塔塔统阿用维吾尔字母拼写蒙古语,当蒙古贵族子弟的先生,并创制了维吾尔字蒙古文(忽必烈命八思巴采用藏文字创制文是后事),结束了蒙古没有文字…  相似文献   

7.
克孜尔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09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石窟寺建筑及雕塑毁坏严重,仅一些壁画保存较好。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麦积山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7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那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  相似文献   

9.
大像山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8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肃甘谷城南1里。大像山原有大小石窟二十个,塑像二百九十尊,殿宇十一座,多数已毁,现仅存大佛,高约38米,胸间10.4米,石胎泥塑,佛龛高42米,有三层楼阁式窟檐。佛袒赤足,面貌丰润,高楫,体躯宏伟淳朴,  相似文献   

10.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55公里的须弥山东麓。石窟开创于北魏,唐代称“景云寺”。金代有“赐紫”高僧住持.明代正统八年,明英宗敕赐改称“圆光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有历代凿造的窟、龛130多个,其中存有造象的20多个石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的五座山峰上,保存着珍贵的北魏、北周、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1.
马蹄寺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9
马蹄寺石窟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肃南裕因族自治县马蹄区临松山下,张掖城南62公里处。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历经北凉、北魏、西魏、隋唐、西夏、元、明诸代,是一处延续时间长,建造规模大,内容丰富,保存较好的石窟群。  相似文献   

12.
王母宫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9
王母宫石窟位于回山脚下,开凿于北魏时期。为方形中心柱窟,高十二米,深约二一米,绕中心柱一周约21米。窟内雕有石造像及装饰物,规模宏伟,装饰华丽,与去岗石窟的第六窟非常类似。窟内壁有造像三层,共约二百余尊像,中心柱南、  相似文献   

13.
昌马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8
在玉门市昌马乡水峡村西面紧靠村庄的地方,座落着一座南北走向的约50米的山崖,山体南北长约500米。昌马石窟。就座落在这高高的山壁的最中央,离地面约25米。昌马石窟开凿于五代宋初,后历无明又有续凿和修复。原有石窟共计24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  相似文献   

14.
15.
著名的朝鲜族画家韩乐然同志,生前足迹遍西北五省,为祖国早期的西北文化艺术发掘研究工作作出过卓越贡献。。今尚留存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寺中的一铺题刻,便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光辉写照。这一题刻,作于1946年6月,镌刻在第十号窟的整个北壁,字迹工整醒目,刚劲有力。因是在沉积岩上雕造,难度很大,使他颇耗费了一番心血。现将韩乐然题刻录文披露于下: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  相似文献   

17.
冯凌宇 《江汉论坛》2007,(6):130-132
文化产生于人,以人为中心,而人的物质形态是人体,人体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对人体的体认不同,会影响不同文化及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当然,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会改变人们的体认.人体体认与汉文化关系的具体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们饮誉世界,震烁古今。在这杰出的人类文明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境内的石窟,就是我国古代云南少数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群山连绵,奇峰突起,怪石林立,如狮如象,神态各异。这里因有巨石如钟而取名石钟山。著名的剑川石窟的主要石刻就雕在这一带的悬崖峭壁之上,因而又称为石钟山石窟。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区域的16个石窟。石窟的题记表明,剑川旧窟是从南诏到大理国时期数百年间逐渐开凿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炳灵寺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7
炳灵寺石窟位于刘家峡水库上斿,永靖县西南寺沟峡黄河北岸。在南北长2公里的陡峭峻险的红砂岩悬崖上,石窟神龛鳞次栉比,栈道凌空,雄伟壮观。是甘肃三大石窟,我国五大石窟之一。炳灵寺石窟不仅以石刻雕像作品见长,  相似文献   

20.
辽朝社会生活中渗透着大量佛教因素。辽朝妇女冬季以栝楼涂面,因其颜色金黄与佛像类似,时人谓之“佛妆”。辽人在家庭成员患病或临终时,会念诵佛经、举办道场。辽朝佛诞节庆活动呈现出浓烈的娱乐色彩,并逐渐向世俗节日演变。辽人的人生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受到因果报应观念的深刻影响。考察辽朝社会生活中的佛教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