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格尔是绝对唯心主义者,否定性辩证法却使他敢于对历史作总体思考,对于历史运动作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马克思是"实践唯物主义者",实践辩证法使马克思走向历史深处,真正揭示了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根据这一根本特点,本文拟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以及二者关系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阐释建构的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发展动力和规律性问题,渗透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对其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与批判,并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但同时,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从需要的前提性批判、历史本质的自我生成、现实的自由、历史发展动因等方面赋予了世界历史理论以新的内容,使世界历史理论真正成为科学。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市民社会”是黑格尔、马克思学说中的重要范 畴。马克思是怎样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批判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唯物史观的?本文拟就 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基督教末世论的历史概念到现代历史概念的转变过程,展现了历史时间的构成作用.历史时间的迷惑来自过去、现在、将来之间分离的关系,而这三者的统一性则是最基本的时间现象.真实的历史始终比历史的哲学叙述更丰富,我们看不到作为"完整的"历史的总体结果,神秘是人类经验历史时间的困惑的必然反映.今天,问题并非在于,应不应当要寻找意义和尽力理解历史,而在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努力没有通过历史时间话题,将把握历史意义的含糊和明显的不确定考虑在内.因此,关于马克思、黑格尔和观念史中的历史时间概念的探讨,具有某种历史性提问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课题。德国古典哲学家诸如康德和黑格尔,对理想的真理性、现实性,实现理想的途径等问题,曾做出过深入的探索。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古典哲学家的一些思想资料,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实际斗争出发,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了有关理想和现实关系的一系列课题,为人类指出了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回顾这一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问题,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信念,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马捷莎 《学术研究》2005,23(3):68-71
黑格尔建立了世界历史的理论。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 并对其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在科学性上,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从黑格尔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越迁。在实践性上,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越迁。  相似文献   

7.
李志安 《学术研究》2007,1(3):14-18
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一个意识被实体化,并以形式历时性建构的方式完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历程。唯物辩证法则赋予形式以现实的历史内容,揭示形式的变化只是真实的历史变化的反映,它在此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历史必然性和反体系性,并通过对历史的形式进行现实的实体化过程获得上层建筑的概念,解释了它的反作用功能。本文在探讨唯物辩证法在诸多方面超越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同时,赋予唯物辩证法以独立性品格。  相似文献   

8.
张艳芬  孙斌 《东南学术》2003,(1):109-115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主要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最为集中体现马克思国家观的文本出发 ,探讨从黑格尔到马克思这一段国家观问题的发展史。本文的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对官僚机构的认识 ;对财产本质的认识 ;国家的消亡。在此基础上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国家观中对于“普遍等级”、财产、市民社会、“普选权”等问题的思考 ,从而对马克思的国家观做了一个大致的勾勒。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成为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转捩点,他“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马克思由此出发。基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变往”,进而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主体的颠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哲学界将主观能动性作为马克思主体概念的观点,实际上停留在前黑格尔阶段。本文阐述了黑格尔已开始消解传统主体概念的主观意味,实现了主体概念由认识论范畴向存在论范畴的过渡,但他未能坚持历史性原则。马克思真正实现了主体概念的颠覆与重构:主体不再指自我意识或自我,而是渗透了历史性原则,是创造和规定人及其产物的历史过程;其客观上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主观上表现为人的社会历史存在。  相似文献   

11.
自 1 98 5年奥尔多·拉维特提出全球化这一概念以来 ,全球化这一概念就在国际上流行开来了 ,人们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 ,对全球化问题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本文从哲学角度 ,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为方法论原则 ,对全球化作一简要探析。一、全球化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唯物史观指出 ,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到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 ,也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生产力的角度看 ,全球化首先是科学…  相似文献   

12.
荀悦的历史哲学思想是复杂的。他以正统思想审视历史,通过总结西汉的兴衰成败,美化其统治,神化其地位,为东汉王朝提供历史借鉴;他以变易思想考察历史,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各种制度应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强调分析事物应注意其相对性,对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他既受天人感应思想的深刻影响,又试图从人事来考察灾异大量出现的原因,指出民为治国的根本所在,从而将天人感应思想与民本思想结合起来;他以儒家思想作为评价人物与评判史事的标准,反映出东汉学者师圣体经的经学思维方式。荀悦的历史哲学思想值得认真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精神生产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马克思阐明的“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迄今为止国内绝大多数哲学教材却没有把精神生产作为独立的范畴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即使提到精神生产概念,也未能将之置于应有的高度予以展开阐述。今天我们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任务,深入研究精神生产问题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有的同志认为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笔者认为把精神生产等同于意识生产是不确切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  相似文献   

14.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了叙事学的理论,从文学史视野的角度从三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发生、演进过程以及艺术特征,并进而在评估其意义价值的过程中预言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对西方三种著名哲学史观的考察开始,指出不同的哲学史观体现了哲学史解释的多向度性,而这种特性奠基于人类生存思想史的哲学史之中,进而指出三种哲学史观是对人类生存思想史的多维视野的反映,最后提出作为人类生存思想史的哲学史应向对话和体验敞开。  相似文献   

16.
克里斯蒂娃在《女人的时间》等著作中探讨了两种时间性模态历史时间和女人的时间,是为了反思女性主义的实践。她认为女性主义虽然在政治经济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女人的问题,所以新一代的女性主义还应该加强美学实践,为历史实践提供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民族复兴在本质上乃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它需要深刻的精神基础和清醒的文化自觉,需要在自己时代的理解方式中重新表达和复活民族的传统,从中开掘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时代性内容。面对时代的巨大嬗变,哲学应当充分地去体会和领悟这一时代的言外之意,从而为民族复兴进行本体论的奠基,这是时代赋予哲学的思想使命,也是民族复兴的哲学憧憬。  相似文献   

18.
叶泽雄 《江汉论坛》2007,3(12):33-36
人生问题尽管纷繁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回答"人是什么"和"怎样做人"这么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并且,对人的问题的正确解答构成对人生问题正确解答的前提和基础.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看,人们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后者即"应如何"的问题上,较少在前者即"何以可能"的问题上作深入的理论探究.为此,本文将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前提"纳入人生问题的研究视野,从哲学层面上作些初步分析,以求为人生问题研究确定合理的价值坐标和意义支撑.  相似文献   

19.
试论区域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范式;空间和时间是区域史研究中两个基本要素;认识区域史的"空间"范围要把握"历史活动主题"和"历史活动过程"两个维度,以"问题意识"来确认区域史的学术合理性及其"空间范围",认识区域史的"空间"历史建构特点;应当分析区域史"时间"所包含的时序、纪事和变迁的三层含义,认识区域史研究中整体史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0.
自世界遗产设立的30多年来,我们看到世界遗产所在地区大大增加了它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机会,带动了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在中国各地也掀起了“申遗”热。《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诞生是20世纪时代觉醒的产物,从文化大背景和思想思潮的角度考察世界遗产,认识世界遗产的文化内涵,探讨其价值,是我们今天正确对待遗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