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明华 《江汉论坛》2004,1(1):103-106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建立在对现实即物理事实和心理事实的双重超越基础上的。这种超越根源于人类意识和实践的超越性,而其实现则必须借助于艺术语言(包括媒介、形式和意象)的创造。与科学、哲学和宗教等的超越不同,艺术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是指向抽象的理性世界或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是指向感性的、经验的此岸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没能解决的两大难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进入生活世界的实践维度,对之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与人割裂的自在自然,而是现实的、与人结合的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超越是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此问题必须在哲学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双向统一中才能得到透彻理解.在“道”本体论视域下,庄子透视了人的现实生命之存在境遇及其限制,并基于此开始了追寻生命本真意义的心灵超越之旅.此超越之旅表现为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向展开.在理论上,心灵的超越经历了三个层面:通过以流溯源的回溯和以源定流的观照,实现天对人的超越,到达自然之境;通过形上对形下的超越,实现“心”对于“形”以及“德”对于“命”的超越,到达自由之境;最后,心与道合一,到达“道通为一”的自得之境.在实践上,其通过直觉体验、理性觉悟、理想人格之感悟等功夫,最终实现心灵之真正逍遥.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超越--兼向邓晓芒先生请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辉 《人文杂志》2003,(6):92-96
后实践美学所说的审美"超越"不是指实践活动对物质现实,或实践的精神性对动物性本能的超越,而是指对人存在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和生命的超验性意义的建构.正确把握审美超越的内涵是理解后实践美学要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超越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和普遍的现象。人类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野蛮走向文明,都是人的超越意识和超越实践活动,推动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结果。因此,超越意识是人类特有的超越现实、超越历史乃至超越自我的意识,从而人类才不但能认识世界,而且能改造世界。近年来,在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领域中,“超越”似乎成了一个热门概念。有些文章片  相似文献   

6.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主题。西方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超越性的建构使人类自我超越的归宿漂离宗教,尼采超人哲学力图使人类价值理想从天国的彼岸回到人间,克服了近代哲学生命终极关怀的超绝性和神秘性,从而与中国儒家哲学通过伦理方式沟通人的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层面来实现道德的真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和专制等级主义情结,使其生命超越论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动之嫌。马克思所阐明的在“自由联合体”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达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了对“超人”价值论和“圣人”境界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论《西厢记》主题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笃 《社会科学研究》2002,21(5):144-148
《西厢记》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之一 ,是其主题首次明确提出了婚恋的唯一基础在于“有情” ,即男女的相互爱慕 ,排除了“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而剧中“有情”不仅是外貌的“体之欲” ,还具有“心之欲”、“智之欲” ,是“三欲之和的理想之爱。”因而在未来的人类婚恋中 ,它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审美超越 ,它带给人的既是现象和现实 ,更是本质和理想 ,人类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艺术审美超越性的实现依靠审美变形 ,依靠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双向建构。当自然外物成为融合了艺术主体意识的“第二自然” ,艺术便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的超越就是关于存在者的本质之维和实存之维的追问;现象学以“回到事情本身”的姿态为自身开辟道路。现象学视域中的“超越”有这些取向:只有进行着的体验和其所构成者才能被视为真实的东西,由此可以回溯到原初的奠基者;“人”基于本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而作出本真的决断;就趋向于神圣物的人而言,他是超越自身和所有其他生物的存在者;其超越意味着对最高价值的仰承;人是那进行着超越活动的未知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与超越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全面的反思与批判。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超越,经历了哲学立场的“主谓颠倒”即倒转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立场;市民社会思维方式的“改造”即拨正了黑格尔关于经济学范畴与现实的关系;现实社会结构的“翻转”即颠倒了黑格尔资本逻辑背后“颠倒”的世界结构等三个阶段。经过哲学立场、经济学方法与资本逻辑结构的“颠倒性”批判,马克思最终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彻底超越。这种不断超越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不断深入理解黑格尔哲学思想内在价值与局限的过程,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不断走向科学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种观点强调实践哲学对于实现哲学主题转换的现代意义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是以人类生活、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 ,说明这个生活世界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方向。现实生活世界与实践的关联及重合 ,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关节点和基础 ,因此 ,应当反对超越现实生活形而上地把握世界的方式 ,反对极端超越和自然主义的态度。只有进入“现实世界”才是实践的本质要求 ,以向生活世界回归替代终极本体论寻求 ,重关系而非实体 ,重创造而非预定 ,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与同一 ,重具体生活反抽象生活 ,重全面发展反工具理性等 ,构成了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2.
虚拟形态:从虚拟思维到虚拟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语境中的“虚拟”,特指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构成方式和超越方式。在广义上,虚拟则指人借助于符号化或数字化中介系统超越现实、观念地或实践地建构“非现实的真实世界”的能力、活动、过程和结果。人类虚拟活动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而虚拟思维和虚拟实践则是其中两大基本形态。从虚拟思维发展到虚拟实践,是人类超越活动的一次重要飞跃。  相似文献   

13.
白刚 《江淮论坛》2004,(2):19-2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视野来反观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已不再是简单的感性直观的“就事论事”,更不是抽象的理性原则的“逻辑演绎”,而是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的是“从两极到中介”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理论与现实、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略论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虚拟”是同现实“实在”相对应的表示存在方式的概念 ,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虚拟性实践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纯符号手段进行的活动。当今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实践”、“互联网实践”,在本质上都是虚拟性实践。独立形态的虚拟性实践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创造出的高层次实践形式 ,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现实性实践的某些特征。虚拟性实践为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 ,提供了新的价值关系。(一 )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虚拟是对现实实在性的超越。人类的理性思维天生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冲动 ,这种超越现实实在性的活力 ,正是虚…  相似文献   

15.
认识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客观性、必然性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还原性.对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的考察,正是美学之为美学所必须面对的当代问题,也正是生命美学得以诞生的根本前提.审美活动并非意在对于美的寻找、反映,而是意在生命自身的提升.审美活动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是对于生命活动自身的一种自由愉悦的揭示.审美活动完全应该成为人类生命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成为人类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为自己所创造的一种推动生命向前向上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6.
于英霞 《理论界》2006,(11):162-164
“人类中心主义”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这一理论曾经起过巨大作用,然而也逐渐带来日益激化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践和理论都表明“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被超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指明了方向,天人合一思想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形成新的价值观,指导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走进可持续发展文明。  相似文献   

17.
宋道贵 《兰州学刊》2008,(11):17-20
王阳明的良知教以人之道德实践作为归宿,即良知作为人先天的道德意识,它是判断一切现实是非善恶的标准,顺良知之发,则一切行为无不合天理,由此王阳明强调“致良知”为学问的主脑工夫。而另一方面,当王阳明的视野从人类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时,良知又超越了作为心之本体的存在形式,上而为“造化的精灵”,它“与物无对”,它“生天生帝”,天地万物都以之作为存在的基础与本质,这样在存有论的意义上良知就成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沈顺福 《中州学刊》2023,(5):119-125
人的自然生存产生于人心,或为气质之心,或为自然意志。这种原初的心灵往往导致自然的或私意的行为。为了将自然人的生存整合为整体,人类发明了道德规则如道。道德规则通过法则的形式规范了人的行为并由此将人类整合为一个有秩序的整体。为了替道德规则进行辩护,理学家提供了超越之理,并据此证实了道的合法性。超越之理的出场将人的自然性转变为超越性。这种转变便是哲学中的超越。通过普遍之道与超越之理所组成的普遍存在,人类从自然人转变为道德人。这便是普遍性超越。普遍性超越最终依赖于个体性超越。  相似文献   

19.
<正>一、对“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的重新理解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对这段论述的理解,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说明的是实践是人类观念的现实的物质基础——实践是观念的现实的物质对象、观念发展的客观动力、检验观念真理性的标准,也是观念为之服务的客观对象;说明的是观念的唯物主义的客观性,认为它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另一段论述,即必须把作为观念的现实对象的“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是一致  相似文献   

20.
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真实意义 ,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意义既不在于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超越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不是以“实践本体论”超越物质本体论 ,或以“超越”的立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而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超越直观唯物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