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春旻 《学术论坛》2007,(5):124-128
文本中并不存在已经完成的一成不变的文学意象,只存在可能生成文学意象的某些等待解读的话语节点。文学意象以语词及其所唤起的心理视象(即语象)为依托,以语象背后隐藏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密码为潜在视域,是在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的多向对话中被建构起来的具有超言越象特征的独特的艺术形象。由若干语象构成的语象链对意象的生成已有较明显的酝酿作用。整体的文本语境决定意象的独到意义。宏观的历史文化语境对意象生成的作用表现为能使一个词的意义涉及“整个文明史”。用某一语词命名,这是语言艺术中的任何形象都不能摆脱的宿命,只要能保证阐释的深度,意象名称的简单化与类型化就不会成为理解意象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述卓  王莹 《社会科学》2006,9(3):172-182
“水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器物之一。特别是当它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文学意象而存在时,便被世世代代的文学作品挖掘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古典到当代的流变,可以观照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的演变,以及人们对生存空间、生存价值和生存的终极意义的无止探求。  相似文献   

3.
北美新华文文学,作为具有特定时空意义和文化内蕴的文学类型,创造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自成体系的意象。这些意象包含有文学和文化两方面的内涵,因而可称作“文学性的文化意象”,此种意象的营造应该是北美新华文文学的重要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夜”意象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文本中,“夜”意象具有独特的生成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审美构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主要关系。“夜”作为复杂的审美客体给人以无尽的体验,死亡和恐惧、沉迷与罪恶、自省与思索、孤独与绝望以及温柔与慰藉,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意象群。“夜”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社会价值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一些学者以意象作为核心反思、重筑文学、美学理论体系,主要有三种研究策略与路径:将意象作为文学逻辑起点与元范畴,用意象取代芙作为美学元范畴,将意象视为关感经验中的基本单位.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从而割裂了美学与文艺学领域的审美意象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在芙感经验中生成与相通,但前者构成文学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构成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6.
意象批评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独特批评方法,与受西方文学精神影响较大的现代文学作品在理论衔接上出现断层,继而出现否定性话语。但意象批评在古代存在较高理论价值,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建构起一个以感性体验为核心的内在审美规范,并从《诗经》、《楚辞》开始便确立起意象批评存在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生命力的激发点。意象批评在现代也具有较大的意义,中国固有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稳定性为意象批评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意象批评的形象性阐释更容易沟通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提高阅读理解的效力,同时也维护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神"意象是一个文学批评理论范畴,其定位为文学的文化意象批评,与神话形象、一般的文学意象、文学原型有区别.从神话传说、哲学宗教、民风民俗等不同的文化扇面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文化批评意义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的原始意象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吐温的小说在表层的历险情节和意义之下,还隐伏着一个强有力的原型结构.本文就是追寻和描述这一潜在结构,进而思考美国乃至其他现代民族艺术中具有砥柱中流意义的艺术核心意象.马克·吐温创造的大河意象马克·吐温集中描写自然——密西西比河的作品有两部,即回忆录《在密西西比河上》(Old Times on the Mississippi,1875)和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Huckleberry Finn,1883),从文学成就及影响来衡量,诚以小说中的大河形象更为重要.小说中的大河有着丰厚的象征意蕴,这种意蕴植根于人类从古至今普遍的感知经验,并在现代思想理论的理解下,显示为完整、生动、合乎逻辑的原始文化内涵,这使我们有充分理由将其视为作家创造出的原始意象.下面是对大河这一原始意象的美学特征和原始文化内涵所做的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月与花:张爱玲小说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峰 《人文杂志》2003,(5):106-109
月光和花色是张爱玲小说审美意象的重要内容。她笔下的这两种自然景象 ,感应着人物的特定情绪、瞬间感受和印象 ,成为人物心理现实的一部分。张爱玲把月光和花色写得慑人心魄 ,这种陌生的甚至“令人反感”的意象展现方式与人物的情感意绪和作家的文学风格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形成了一种创新意义上的“怪诞”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意象因袭是与中国古代文学怀古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学特征。意象因袭使抒情文学在题材、表现模式、情韵格调等方面都表现出崇古复古的倾向 ,中国文学史上“拟古”作品的大量出现和“复古”文艺思潮的屡次兴起便是一个明证。而复古的价值取向又诱使文学表现上自觉不自觉地拟古复古 ,并开始超越抒情文学领域而向叙事文学浸染。怀古主题所建构的创作与接受心理 ,伴随着小说的发展成熟 ,已多方面体现在小说创作上。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建筑雕饰的意象构成模式复杂多样,内容丰富精美,具有多重价值。本文从多元文化视角,对此意象构成模式进行分类,依照其所生成的具体历史语境,并结合文化传统和当地社会风俗,分别从其表现的思维模式、民俗观念、生存意愿、生活追求、精神需求等方面进行解析,重在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成因与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基石 ,对文学意象营构的重要影响在于消减了人类原始文化固有的宿命、神秘因素 ,加强着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理性倾向。《论语》不仅以大量的形象化语言对后世文学的意象营构起到范例的作用 ,还由于其中隐含的文学性质体认对后世意象营构有着理论性启迪。其影响具体表现为注目实景、撷取实物的构象方式 ,情随景生、感发衍生的意象思维 ,重视修德、伦理泛化的意象内涵。  相似文献   

13.
颜建真 《齐鲁学刊》2008,(3):123-12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曾与黄帝在涿鹿作战,最后被杀。他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在宋元时期却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或者直接指神话中的蚩尤,或者是作为战神祭祀的蚩尤,或者是象征战乱的蚩尤旗,或者是与蚩尤有关的一系列历史遗迹,等等。蚩尤作为神话原型,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并在宋元诗人的反复使用中,又获得新的意义内涵。蚩尤作为神话人物已经移位为文学殿堂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4.
佛教“镜”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谢灵运诗为代表的六朝诗歌因吸收了佛教镜意象"空"的神髓,才展现出了独立独特的审美气象;而唐宋诗词则兼蓄了佛教镜意象内涵的"空"和道家镜意象的"静",而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顶峰。镜意象的发展揭示了诗学发展的规律:诗学的发展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影响和决定的,在诗学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有限的"镜"物象超越了单纯的物象层次而负载着无限丰富的意义内涵,承载了众多的文化象征意味。佛教和诗学"镜"意象的相互影响凸显了佛教和诗学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建敏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203-204,219
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文化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它在本质上具有互文性。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就意味着,文化意象同样是由文化意象的语言符号及其文化所指之间依存联结构成的,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化合而成的结果。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揭示了文  相似文献   

16.
《楚辞》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自汉代开始,学者便对《楚辞》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其中对香草美人意象的研究注释尤为丰硕,可以说意象研究是《楚辞》研究的核心。《楚辞》是我国诗人最早的有意识地运用意象来写诗并抒发感情和表达思想的著作,并且开始大量地使用了香草美人意象,这些意象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隐喻特征和象征意义。而香草美人意象的产生又与楚国独特的文化、原始巫祭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03,24(6):93-97
"荒原"意象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艺术现象。这一现象表现着鲁迅的文化心态,即鲁迅在理性上倾向于新文化的价值立场,而在心理深处对传统文化仍然有着一定的价值认同。以往的鲁迅研究认为"荒原"意象来自鲁迅作为新文化的觉醒者面对传统文化的包围所形成的孤独感,本文认为不仅如此,"荒原"意象还来自于鲁迅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袭者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失落的痛惜感以及鲁迅对于新、旧文化价值选择的独特认识。这种心态表现了鲁迅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深刻性与独到性。  相似文献   

18.
可能与现实:走向强势的报告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时代文体” ,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特定社会文化生态的激发。言说报告文学将会终结 ,这是感情用事式的缺乏事实与理论支撑的臆说。新的世纪无限壮阔、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社会现实存在 ,报告文学作家坚守关注国计民生、守望人类价值原则的高尚的文学精神 ,以及视觉文化时代 (“全媒时代”)纪实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的受众因素等等 ,都使报告文学有可能成为新世纪一种强势文体。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是两个内涵和外延差异甚著的范畴 ,不能简单地以纪实文学替代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9.
意象最早发源于《易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早期的意象带有艺术形象的某些特点,观念意象演化为审美意象,与文学交流融合,既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具有历史的合法性;同时,文学意象对于文学语言具有强大的生成功能和作用,使文学语言的自主性特征得以加强,大大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核心天体,对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和人类情感的主观感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文学意象理论和文学翻译创作的哲学观点论述"意象翻译与创作空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出意象翻译应该遵循翻译创作的方法,在译入语中展现诗歌的审美价值与内涵.第二部分以西方"太阳"意象为切入点,通过西方太阳意象的诗歌,比较分析中西语境下太阳意象的异同,并针对四大类不同的太阳意象内涵,探讨意象翻译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