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歌颂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歌颂社会主义祖国和伟大的共产党给内蒙古人民带来的新生活,是玛拉沁夫四十多年来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其感情、思想同整个民族的时代精神相契合;他的创作受到无意识与自觉意识的双重深刻影响:其忧患意识采用的是乐感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
对象征这种艺术手法的把握和熟练操作是马拉沁夫小说的艺术特征之一.在他的小说中常见的带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有风、风雪、寒冬、草原、山、岭、河流、路、大地、春等。其象征意蕴大都与蒙古民族独特的民族历史以及民族新生活和崭新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有关。而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使玛拉沁夫总是对象征的表达采用了一种诗意的方式,从而构成其小说较为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玛拉沁夫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大胆地进行典型情节的提炼和加工,同时还对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对比原则进行大胆实践,从而使人物形象十分饱满,性格非常鲜明生动。此外,玛拉沁夫在人物形象塑造时,还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特别是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创作中心转移到对人物命运和人生价值的关怀和思考上,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一定的人性深度和历史深度。《活佛的故事》标志着玛拉沁夫小说创作艺术上的真正成熟;《爱在夏夜里燃烧》代表着玛拉沁夫小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4.
玛拉沁夫前期小说塑造了许多新人形象。热爱自己的民族,珍惜新生活,勇敢坚强,乐观开朗,无私奉献是他们性格的共同特征。玛拉沁夫不是用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来刻划人物性格,而是注重在情感空间和人物心灵空间的拓展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抒情风格,人物也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化,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玛拉沁夫是草原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对蒙古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主要体现在描写具有英雄气息的人物形象,壮美的审美风格和多用谚语、韵白相间的创作技巧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玛拉沁夫的现实主义原则总是消融在浪漫情感的氛围中,他的小说总体上有一种诗化的意味,这是由于玛拉沁夫在叙述过程中注意利用叙述文本的可能性空间.并专注于构建情感多维空间造成的,它增加了小说的叙述魅力.在叙述过程中,玛拉沁夫尤其重视叙述者的叙事功能的构建,根据叙述对象的性质和所表达的题旨的不同,以接受者接受程度为参照,正确处理了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创造出第二种声音,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玛拉沁夫在叙述过程中,用强化议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议论具有明晰性,受制于玛拉沁夫这一民族作家的独特心理和思想,形成了玛拉沁夫小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相似的人生经历与同样深厚的草原情怀,使玛拉沁夫对肖洛霍夫产生了异乎寻常的亲近感。《茫茫的草原》就是他借鉴肖洛霍夫创作艺术的成功范例。无论是在情节安排、风土人情与景物描写,还是在抒情方式与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可看出它与《静静的顿河》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它身上还带有《新垦地》中的某些艺术痕迹。  相似文献   

8.
玛拉沁夫在小说创作中,按不同题旨的需要,有意识地拉开真实的作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在作品中扮演了一种角色,创造出多种稳含作者。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可供再创造的艺术空间 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广阔的草原生活,而且也昭示着玛拉沁夫重视与读者的沟通等清醒的艺术创造意识;玛拉沁夫在小说创作中,对叙述者君临其上 叙述者切近人物、叙述者介入人物三种叙述位置的选择都颇具特角,有时,他还展开多功能交叉叙述,来弥补单一叙述位置对整个叙事活动完整性和立体性的消减,同时,对多种叙述视角的选择和运用,也显示出玛拉沁夫的艺术功力;在人称与视角关系的处理上,玛拉沁夫不拘泥于内视角和外视角两种形式,还运用了固定人称与变动视角、变动人物与固定视角、变动人称气变动视角等多种人称与视角的配合方式,来增强作品的表达能力和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是中国草原文学的开拓者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领军人。本文从玛拉沁夫的三重身份即牧人的身份、作家的身份、政治家的身份切入,多方位、系统化地来研究玛拉沁夫的草原文学,从中得出草原文化与时代接轨之意义,以便当下更好地树立新草原文化意识,重视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女作家铁凝在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自然母性情怀的强烈呼唤,在当代女性文学中凸显了独特、厚重、深刻的母性意识的特质。即对传统母亲形象的理性审视、对现实母亲的“审丑”意识以及歌颂自然母性的伟力。  相似文献   

11.
爱生之道:金庸小说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武侠小说离不开格杀打斗,但金庸小说却讲究生活情趣,反对残忍暴力。这使充溢着一种生命气息的金庸小说蕴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它来自于金庸作品里的"爱生性",通过这一原则,金庸小说成功地建构起了一种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12.
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境界指向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从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看,审美意识从根本上呈现和揭示出人与自然的三点精神联系:自然意识、生命意识与本源意识。自然审美本身具体而微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精神联结,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和谐价值观的诉求。把自然审美以及自然审美教育放置于我们目前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所要解决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问题之中.自然审美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审美活动,自然审美教育就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入教学和教学实践的环节当中,在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13.
民族生活方式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根据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的状况 ,要实现其生活方式现代化 ,一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 ,为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现代化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要加大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经营力度 ;三要加快民族地区集镇建设步伐 ,增强集镇的集聚效应 ;四要对民族传统生活方式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4.
李人是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家 ,他的长篇三部曲是一部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传统历史小说的讽拟 ,李人较成功地改造了传统长篇历史小说的艺术样式 ,同时大胆地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 ,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哥特式小说在英美文学中影响广泛,许多一流作家都成功借鉴了哥特式小说风格,爱米莉姐妹的《呼啸山庄》和《简爱》中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环境,烘托主题,构造情节,揭示人物的心理冲突,为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使我们更好得理解哥特式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16.
论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失落与文化失序问题,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角度,以文化哲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分别从文化超越意识、文化选择意识、文化边界意识等多个层面,对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要素作了全面的阐述。强调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不单是学理层面,更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对文化自觉意识养成问题的研究是对文化自觉在认识论领域的深化,也是对文化反思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生态型生活方式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工业社会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能否发展,就在于能否尽快地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朝 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这要求我们在观念上要唤醒人们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形成一套符合可持续 发展的行为规范以加强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引导人们确立生态型的生活方式,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民族贫困问题是当代中国的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民族贫困不仅是自然生  态恶劣的产物 ,更是民族生活方式等人文要素失调的结果。民族地区要真正走出贫困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重视自然资源、资金等要素的开发与投入 ,更要重视人文因素的优化 ,实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代日本国家意识是国内外环境造就的产物."黑船事件"催促近代日本国家意识萌生.欧洲文化的冲击,加快了幕末传统国家意识的崩溃.从国粹主义的泛滥到<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意识最终形成.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是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具有应急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