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的周,既“袭殷之礼”,又肩负维新大命。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既保留夏以来的祖先崇拜,又创出新的天帝崇拜。对应于此,以孝敬祖,以德配天,《诗经,大雅》所谓“有孝有德”。中国古代孝观念也从此导出。此时道德与宗教密不可分,因而道德也不可能有纯粹的形式。敬德、孝思是使先天的天人合一延长为后天的天人合一。另一方面,道德律与政治相结合,故道德尚限于氏族贵族君子人物。①春秋之际,孔子以继周道为己任。他醉心于周礼,但其时社会、人心均发生很大变化,故孔子不能不对之做出损益。在孝观念上,同样表现…  相似文献   

2.
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是在孔子“仁学”基础上,由孟子与历代大儒加以完善的道德人文主义理论。在孔子的仁学中,“仁”是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礼”既是道德范畴,又是伦理范畴,作为道德范畴,“礼”以“仁”为存在的根据。综观儒学的理论体系,“礼”更重要的地位是作为伦理原则呈现的,道德之“仁”与伦理之“礼”是一种表里体用关系。在儒家“仁本礼用”思想中最有活力、最具永恒价值的东西,是它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形上本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生于春秋乱世,孔子毕生都在致力于对乱世的思考、对和谐有序社会的追求。而孔子理想的有序社会的建构,是通过他的“仁”、“礼”结合的思想来实现的,即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自省与外在社会伦理规范的结合,达到一种和谐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4.
孔子既不是一位纯粹的理性主义者,也不是情感至上者.在《论语》中,“理性”与“情感”始终通过一种张力关系,来达到两者的平衡.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孔子一方面彰显“礼”、“义”的重要性,强调“正名”,反对僭越;另一方面,为挽回“礼”的形式化趋向,重塑“礼”的自然基础,他又强调人的自然与道德情感.“情”与“理”的张力关系不仅奠定了儒学日后发展的主要基调,而且也开启了日后儒学孟荀不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5.
孔子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与他一生之好学是分不开的.孔子在治学上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信而好古.孔子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自况,他介绍他的学习体会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同上)当时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既使旧的意识形态受到猛烈的冲击,亦使历史文化遗产面临流失的危险.以文化传播和礼乐教化为己任的孔子自然要以“信而好古”的姿态,去学习和探讨古代文化,力图从中觅求最精美最真实的东西,加以适当的改造,充实以新的内容,进而建立新的理论.(二)学无常师.孔子认为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可以为师者.到处皆是,“三人行,必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在“礼坏乐崩”、社会急剧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为拯救国家于危亡,呼唤国人应有的道德良知,在游说与教授学生中逐步形成的。至孟子、苟子逐渐形成了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文化。而今,我们的社会也正面临着一次大的社会变革,外来的西方文化思潮、发展经济的大趋势,逼迫着人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和位置。面对这汹涌的洪流,似已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正经受着一次严峻的考验。同时,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同样面临着考验。因此,本文试图就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仁”、“礼”思想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一些…  相似文献   

7.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它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思想是指五千年中华民族历代思想对现代社会还有深刻影响的部分 ,它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具有彰往昭来的作用。以德治国即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本文就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和等思想在以德治国中的现实意义论述如下 :一、“仁”思想的现实意义“仁”是孔子提出并仔细论证过的一个观念。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述 ,就是 :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 ,“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 ,含恭、宽、信、敏、惠等等。那么 ,“仁”的核心是什么 ?据《论语·…  相似文献   

8.
学者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礼最初起源于原始图腾祭祀仪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作为图腾崇拜祭祀仪式的礼逐渐从单纯的宗教仪式上升为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国家制度以及维护这种国家制度(礼)起辅助作用的暴力工具——法(刑),两者一起构成中国古老的法观念,亦即“礼—法”。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对这种“礼—法”观念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则适应形势对其加以改造,孔子“以仁释礼”的仁学建构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确定了伦理价值基础,并为礼与法的融合开辟了通道,为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和法制建设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与“道德人”之价值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人”与“道德人”价值冲突之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偌大的中国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带来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既有正面的积极意义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这种冲突便是本文将要分析的“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一系列差异、对比乃至矛盾。这里所谓“经济人”,是指市场经济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所谓“道德人”,是指以传统道德或一般道德为价值取向的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  相似文献   

10.
春秋末期,社会失序。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孔子深刘阐述了规则(即孔子反复强调的“礼”)对恢复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孔子为完善规则体系、推动社会规则的落实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身体力行自觉遵守规则。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孔子对社会规则的探讨,不仅在当时富有开拓性,而且是我们今天培育国民规则意识的优秀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鞠荣祥 《齐鲁学刊》2000,3(1):13-19
殷、周之际的文化转型在宗教意义上表现为由殷文化“尊神”传统向周文化“尊礼”传统的历史转换。孔子的文化选择及其相应的诗学思想是在“吾从周”的历史原则的具体引导下完成的。在宗教意义上,孔子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尊神”文化向以“尊礼”为实践理性目标的儒家文化传统转化的过渡性的思想标志。孔子诗学思想对古代宗教、神话的彻底的实践理性态度决定了“天人合一”观念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烟烟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温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空、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理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千年轻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传统思…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先由讲“礼”而成名,后又讲“仁”而成派。而宣扬仁义礼智,提倡道德教化就成了孔子和他的学派的一个突出特点。但是,孔子在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内,如经济、法律、军事、外交、文化教育、音乐、美术等等方面也都表达过自己的意见,而且有些看法很有道理。下面仅就孔子在军事方面的一些看法,作简要介绍和说明。一、重视、学习和传授过军旅之事  相似文献   

14.
在西周奴隶社会里,实行着礼刑分治,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仅限于在奴隶主贵族内部使用。孔子则将周礼加以研究改造,下及庶人,并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道德准则。因而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复礼”,已非原来的周礼,而是按照他自己的认识,为人人“求仁而得仁”指出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5.
要达到“救人”的目的,孔子认为统治者就必须采取合适的方法,为此他一方面主张统治者要实现“德治”,以“德”治理国家,使道德理性这面旗帜重新飘扬起来;另一方面又提倡“仁学”,要求通过各人内心的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做到这些,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才能重新确立。究其实质,孔子是在试图调整阶级关系,重建传统伦理文化的权威性,他对道德理性是持坚决肯定态度的。而老子则不然,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在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重新的审视之后,得出与孔子截然相…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活动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人类各历史时期均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影响如何?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又有何启迪意义?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大家.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容大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欲富恶贫”的人性前提.孔子认为“欲富恶贫”是人的一种共同的普遍的倾向。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l’这是孔子从自己的经验、阅历出发,用他深造、睿智的眼光洞析人性而得出的又一…  相似文献   

17.
芬格莱特认为礼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人的神圣性来源于礼的神圣性。但是芬格莱特忽视人之真切情感与道德价值实现的内在关系,把人之真切情感的剖析视为“心理学偏见”而有意避免,因此他对人和礼的理解存在抽象化的缺陷。孔子把礼仪理解为情文的统一,他认为礼仪规范必然与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自觉密切相关。正如芬格莱特所理解的,孔子的“礼仪”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之遵循礼仪,就是自身价值和神圣性的不断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芬格莱特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人是礼仪的存在”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8.
论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礼的产生 礼是古老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礼不仅起源早,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有关礼的观念与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庞大,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其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孝”“弟”;逻辑的展开是推己及人的“爱人”;逻辑的准则是既能彰显血缘情爱,又能照应宗法等级的“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对“己”的体知和修练,达到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界。孔子的仁学,摆脱了西周以来的宗教神学观念,把主体之道德修养的责任全部落实到了能动的主体自身,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孔子常以礼为尺度来衡量现实与入仕的关系,主张追求高远理想的士不应向无道现实折腰,不参与无道政治。然而,作为一位对于历史和现实有深邃思考的伟大哲人,孔子又越过了“不仕无道”所体现的礼制的束缚,将追求仁政作为衡量自己是否入仕的又一准则。但孔子不仅参与到无道政治当中,而且与僭礼的执政者保持着密切关联,这是因为他对于仁政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在孔子那里,作为个体性的仁政要高于普遍性的周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