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个人带惯了沉重的铁镣,突然解除它,往往会使人失重,象醉汉似的东歪西倒.近期,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地上,有人曾怀疑社会主义到底管用不管用.而奇怪的,在当今世界上又出现另外一种景象,即社会主义成了一种政治时髦,许多国家自称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数字不下半百.其实,这并不奇怪,如果我们打开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册看一看,答案是很容易找出的.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国家和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臣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构成,其价值结构表现在君权至上的价值准则、宗法纲常的人治传统、清官圣人的政治期盼、权利主体观念的泯灭四个层面,是一种带有明显奴性特征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的政治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民主社会主义出现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以追求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思想有江亢虎的三无主义、新民主义和新社会主义,以及孙中山的国家社会主义.这些社会理想不仅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前进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发展,就是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上,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观,为当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第一国际期间的社会民主主义,中经第二国际期间改良主义逐步演变,后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而来,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政治上主张议会民主选举上台执政,通过改良实现政治民主,反对暴力革命。经济方面主张放弃消灭私有制的观念,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而代之,用共同的经济民主来补充议会民主。文化上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化的。社会方面主张注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民主社会主义试图以超阶级的、抽象的民主、自由的普世伦理价值观念为出发点,寻求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解决。国内一些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把民主社会主义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的说法是歪曲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它只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而中国只有坚定地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有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埃尔顿等人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现代民主政治国家及其本质的空间政治学分析与历史性考察,认为领土的诞生伴随着现代民主国家的诞生,民主政治的逻辑本质上就是领土逻辑,而民主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计算理性的空间权力政治观念。新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民主政治逻辑的分析表明,领土逻辑支配资本逻辑,政治现代性支配社会现代性,经济全球化的背后隐藏的是民主政治的全球空间政治实践。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政治优势,则是我们进行经济全球化活动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成果,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值此改革30周年,反思和前瞻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进一步在政治立场上坚持、政治理论上完善和政治体制方面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及其制度.这将有利于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8.
牛书成 《南都学坛》2004,24(2):115-11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法律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解决现实政治热点问题入手 ,发展实际民主生活 ;抢抓机遇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改进党的领导 ,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民主政治建设内容 ,形成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国家的问题上,毛泽东的政治思考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搞经济建设,他想通过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实现中国的初级工业化;第二个方面是在外交上谋求中国的大国地位,通过一系列外交事务的把握,“中国形象”得以树立;第三个方面是如何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地位。总体上虽不能说他的探索是成功的,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一道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努力建构适应新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需要的政治文化,倡扬社会主义的人民权力观,并在社会主义本质、民主政治、法制建设、政党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科学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国家的问题上,毛泽东的政治思考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搞经济建设,他想通过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实现中国的初级工业化;第二个方面是在外交上谋求中国的大国地位,通过一系列外交事务的把握。“中国形象”得以树立;第三个方面是如何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地位。总体上虽不能说他的探索是成功的,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一道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新,它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原则和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坚持大陆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表现了中国多数人的意志;允许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有力地保护了少数的特殊利益;单一制国家内,两种制度相容相处,表现了中国人的政治勇气和政治宽容;“一国两制”的逐步实施,中国的民主政治必有新的发展。随着香港、澳门的即将回归,“一国两制”已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现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必然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时,为了使阶级冲突得到控制,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建立统治秩序,这就产生了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同原来的国家在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过渡到国家完全消亡中的新型国家。在这里它第一次把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变成了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工具。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自己的官吏,但是由于国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的经济制度,也是一种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的政治制度。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说无疑是最民主的。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赋予民主以真正的生命,才能把民主推向前进。然而,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和完善问题并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的。70多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已提上日程。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社会工程。现在我国正在探索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子,为了少走弯路,一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过去改革的经验教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同时也要研究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以加快改革的进程。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革的先躯,认真研究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84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系列中诞生了一个新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特色的专业,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列中只有中国才有的一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党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培养人,使广大政工干部和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第一国际期间的社会民主主义,中经第二国际期间改良主义逐步演变,后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而来,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政治上主张议会民主选举上台执政,通过改良实现政治“民主”,反对暴力革命。经济方面主张放弃消灭私有制的观念,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而代之,用共同的经济民主来补充议会民主。文化上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化的。社会方面主张注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民主社会主义试图以超阶级的、抽象的民主、自由的普世伦理价值观念为出发点,寻求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解决。国内一些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把民主社会主义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的说法是歪曲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它只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而中国只有坚定地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有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近200年来发展的客观必然。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领袖企图以农业社会主义代替封建制度,不仅是一种空想,同时也是一种历史倒退现象。中国人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屡遭失败。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主要症结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阻碍和中国政治的腐败。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9.
终身制是一种陈旧的政治现象,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它却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了,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终身制是不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所固有的,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终身制,终身制给社会主义带来了什么影响等。本文谈一点很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中研究政治平等问题,它体现的是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关乎社会制度的原则、理念和价值。从政治哲学的研究角度,深入剖析以核心价值观为表征的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平等的内涵,既表现了人类的政治实践,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政治平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环节,其实践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