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西部退耕还林目标、作用、政策等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之一。由于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均构成压力,因而退耕还林势在必行。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在全国很多地区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不能正确理解退耕还林的真正内涵,出现了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影响了工程的建设。为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该文就退耕还林的若干问题,如退耕还林的目标、作用、规模、政策以及和其他生态工程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已经进入第9个年头,先期实施的部分已经度过了政策补助期,这也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巩固工作进入关键时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为保证工程取得成效,有必要总结工程实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制定完善的工程后续政策.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学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对退耕还林的探讨和政策建议,离不开经济视角的研究,包括从产品收入弹性、农民和国家的供需和福利经济角度等。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中,取得了森林资源明显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显著作用。但是,为了推动“退耕还林”工程永续进行,实现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最优,还需要从长期坚持、加大投入等方面实施具体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综述退耕还林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贵州省织金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资料、监测数据及统计资料,从生态、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坚持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相结合、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统一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依据,同时还能实现对各部门及单位在退耕还林工作方面进行评比,从而发挥激励和鞭策作用,促进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出了采用组合评价法对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该方法较传统单一评价方法更具客观性、科学性,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工程效益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辽宁省昌图县退耕还林地区随机样本80户退耕和非退耕还林农户的收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地区,农户以农业劳动为主,农户的收入以一定的比例持续增长,农户的非农收入有所增加,但是,退耕还林的实施切实减缓了退耕农户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退耕还林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了退耕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必须严格遵循生态学原理.本文针对四川省生态环境特征,对四川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提出了一些生态学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5年以来,面临着与以往实施的2605退耕还林项目相似的问题和矛盾,且矛盾更加尖锐,如"盐池会议"精神后,出现对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质疑以及2004年新的补贴政策出台后,宁夏西海固地区粮食和现金补贴比例的确定等问题。本研究以宁夏贫困和生态问题较为集中的固原市作为调研点,结合西吉县实施2605项目的经验教训,深入探讨现阶段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破解难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自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补偿政策、工程管理、后续产业培育等。文章据此提出了完善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参与主体为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对工程实施前后农民经济收入变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该文分别选取了贵州省3个地区的3个村镇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描述统计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的方法,根据退耕前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的不同,对比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不同农民的收入变化情况。描述统计结果与计量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即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农民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显现出正效应,农民的收入结构有所变化,虽然种植业收入有所减少,但总收入是增加的。但由于时间太短,这种正效应还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主要针对目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规划设计、政策补助、基层单位工作经费及工作负荷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退耕还林还草年度计划的制订、下达时间进行调整;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规划原则,慎重规划经济林(兼用林);延长补助年限,并尽快以政策形式确定下来;适当提高种苗费补助标准;关注基层林业单位的工作经费和工作负荷。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退耕还林问题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重庆市多个区县退耕还林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了重庆市退耕还林的主要措施,发现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促进退耕还林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补贴制度作为对我国以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突破,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治理效益.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激励退耕农户经营活动的外部性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目标.目前,这一制度正面临着地权残缺、产权主体冲突和限制农户行为的自主性等问题.建立具有私人产权性质的物权化的土地使用权,将社区和农民参与的机制引入退耕还林(草)管理中是未来退耕还林(草)制度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农用地分等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对农用地分等质量评价体系和土地开发整理设计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在标准样地体系控制下,建立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形成了一套适合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提供依据,为实现耕地动态占补平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影响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科技因素、人口因素、制度政策等因素构建耕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四川省1978-2015年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人口和农业科技是推动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政府对耕地的利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农民集约利用耕地;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性原因.  相似文献   

16.
“藏粮于地”是我国面对时代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而形成的核心粮食安全战略,客观剖析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路径依赖,明确相应的实施策略,对于切实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藏粮于地”目标实现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藏粮于地”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二是要立足于现有耕地的产能提升,聚焦于耕地的质量建设;三是要着眼于全球化的粮食保障,“藏粮于地”需要国内外的统筹;四是针对保护性耕作是“藏粮于地”的内在需求,配套制度创新至关重要。为此,“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策略在于:一是提高公众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民为“藏粮于地”作贡献的社会氛围;二是严防耕地“非农化”,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三是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区域耕地质量整体提升;四是提高耕地实际耕种者的质量保护意识,严格规范耕种行为;五是加强相关制度创新,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工程的实效;六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维持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由于耕地资源的产权特征与地方知识库的影响,与外部管制主体相比,农村社区管理耕地资源更能促进本地耕地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农村社区行动的实现需要多重条件配合,并非所有的农村社区都能达成有利于耕地资源系统的集体行动。只有当农村社区有社区精英的引领、高水平的人际信任或社会资本,有足够的建立、监督和执行规则的决策自治权,并能整合耕地资源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双重目标,具备精准惩罚某些耕地资源使用者投机行为的能力时,基于农村社区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论述了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结构调整中耕地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南省耕地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足迹模型是测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能非常直观地表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文章基于该模型,采用可变地区单产法,对河南省及其18个地级市2000--2005年耕地资源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1)河南省各地级市耕地利用情况差异悬殊;(2)河南省耕地生态资源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3)河南省耕地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程度相对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20.
两宋时期我国自然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 ,灾害频繁并且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的因素很多 ,但人为因素对宋代自然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表现在四个方面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军队屯垦 ,大兴土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