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左传》中“烝”、“报”婚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中的“烝”、“报”婚实质上是一种带有淫乱性质的婚姻,“烝”是下辈男子与长辈女子间的一种不符合伦理的婚姻名称,“报”与“烝”的形式相近,也是与自己不同辈份的女子之间的乱婚。“烝”、“报”婚与群婚中的转房婚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婚制,也不属于任何形式的群婚。  相似文献   

2.
说“说鳖”     
提起“说鳖”,大凡徽州人都会会心一笑,不就是北京的“侃大山”,四川的“摆龙门阵”吗!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本原理,古希腊哲学提出了"迷狂说"、"摹仿说"等,中国古代文论倡导"神感说"."迷狂说"和"摹仿说"以纯理性超验主义为核心,"神感说"推崇感性经验主义,两者都不能全面阐明诗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诗本原理的认识还需进行语言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敢于讲话,是社会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大家有话直说,口没遮挡,逐步感到一种宽松的气氛,心情也日益舒畅。人民群众对大至国家建设、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都能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小至对本单位的诸多麻烦都能直言不讳,不吐为快;心里话、牢骚话都可在大庭广众之下曝  相似文献   

5.
《尚书》的“知行说”产生于青铜文明的商代,孔子的“学知行说”产生于钢铁文明的春秋时代,二者都是官员培养和国家治理的理论,都强调君子躬亲实践国家治理之学的极端重要性。前者虽然包含了理论学习的含义,但并不重视理论学习;后者则特别强调学习国家治理理论对培养官员、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是春秋至今最重要的国家治理哲学。战国至今长期轻忽“学知行说”,而将“知行说”抽象化为教育哲学,这对国家治理、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年,初出茅庐的刘晓波向美学泰斗李泽厚挑战,在《中国》7月号上发表了《感性·个人·我的选择——与李泽厚对话》,此文曾引起了两种毁誉不一的极端性评价。当我们对前一阶段的美学研究进行一种必要的总结,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时候,李泽厚的“积淀说”和刘晓波的“突破说”便成为一种不容回避而又必须超越的课题,这也就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原因。本文力求在严肃的学术立场上就李、刘之争的美学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说“丙”     
李刚 《殷都学刊》2014,(1):91-94
  相似文献   

8.
说“恶搞”     
“恶搞”是最近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种创作方式。本文把考察点放在对“恶搞”的解释来源和解析上,并具体辨析了“恶搞”和其他两个相似概念“仿拟”和“戏仿”的异同,对不良恶搞一定要坚决抵制。  相似文献   

9.
说“韵”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从“韵”语义的历史流变可见,“韵”的传达表现,既强调超迈不俗的内在精神与个性情趣之美,又追求一种淡泊自然、含蓄空灵、意在言外的意境风格表现。“韵”与重神写意理论不同,有着更明确的源自庄、禅的哲学美学基础与文化内涵。“韵”范畴在魏晋和宋代得到推重,从艺术创造和艺术品味两个方面大大深化了古代审美意境和风格理论。“韵”还典型地体现了山水画审美意识和追求,这又为进而考察古典美学具体范畴在不同艺术类型表现上的特殊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说“尼”     
所联所尼"一语出自《山海经·大荒北经》,其全文为:"共工之臣,名曰相德,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统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想,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初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晋·郭噗注云:"邹,呕,犹喷阿;尼,止也。"又《尔雅注})中云:"尼者,止也,止亦定。"郭氏认为"尼"是"止"的意思,与"定"是同义词。这一解释来自《尔雅,释估》,以后的字典、辞书,皆把此义作为"尼"的常用义收录。对《山海经》中'尼"字的解释,历代各家皆祖《…  相似文献   

11.
说“信徙”     
《墨子·贵义》:“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信徒,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毕沅《<墨子>校注》认为“信徒”的“信”当作“倍”;孙诒让《<墨子>闲诂》进而认为“信徒”的“徙”通作“蓰”。毕、孙之说,影响至今。然而,将“信徒”释为“倍蓰”,“市贾信徒”一句似乎能够圆说,但“此为信徒、不可胜计”一句,却有漏  相似文献   

12.
说“理”     
<正>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事交往中,经常会听到说:“合理不合理”或“讲理不讲理”,这“理”是一种规范法则,它维护着自然秩序,规范着人生行为;在哲学上它有极丰富的内容,而构成我国哲学中的主要流派——“理学”。宋代理学我们且从二程说起,程伊川曾经有“真元之气”的命题,这“真元之气”不是气,而是“真元”或者“元”。后来在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中,采用了伊川的“真元之气”的理论,作了充分的发挥,形成了他的《新理学》体系中主要的一环。他说:“今试随便取一物,用思将其所有之性,一一分析,又试用思想其所有之性,一一抽去。其所余不能抽去者,即其绝对底料。例如自一  相似文献   

13.
说“韵”     
如果用一个定义来概括"韵"的字义,是非常困难的.韵与韵母等是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韵母是现代音韵学上的概念,是就字音或称音节结构的分析来说的.韵是广义诗律学上的概念,是作为语音艺术来研究的.对于韵的理解还必须具有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4.
说“盾”     
《说文》小篆盾是隶楷盾的前身,字形结构并不复杂,却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对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的特点认识不够。曾简文字是迄今为止书写年代最早的竹简文字,保留了不少早期的写法,比一般战国文字要古得多。就曾侯乙墓竹简所存字形结构分析来看,盾本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允声构成的,后来字形发生讹变,便成了小篆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说“仁”     
庞朴 《文史哲》2011,(3):16-18
儒学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无疑是"仁"。其在字形、字义及字源方面,说法颇多。梳理此中种种不同,寻其合理所是,当大有助益于对儒学的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6.
说“范儿”     
"范儿"作为方言词汇存在于北方方言之中,但在新时期发展出了新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与方言中的"范儿"和"风范"等近义词比较考察,发掘该词近年来在语义特征与语法表征上的新发展,同时探讨其在使用的过程中语体风格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说“转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语”是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之一,始见于西汉扬雄之《方言》。其后,历代学者虽沿用这一术语,然所指多有差异;同时,还出现“语转”、“语之转”、“声转”、“声之转”、“一声之转”、“语声转”等纷杂称谓。这些都使人感到窒碍重重。从传统训诂的实际出发,研究转语这一术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演化情况以及它与一些相近术语的不同,进而赋予它在科学的训诂术语体系中规范的涵义与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一“转语”在扬雄《方言》中凡四见: 庸谓之倯,转语也(卷三)。(口阑)哰、謰(讠娄),拏也。……南楚曰謰(讠娄),或谓之支註,或谓之詀謕,转语也(卷十)。  相似文献   

18.
说“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詩經分“風”、“雅”、“頌”三类。关于“風”和“頌”的解釋,大家似乎已經有了一致的意見。那就是:“風”的本意指音乐和歌謠,“國風”就是各國的音乐和歌謠;“頌”的本意为“容”,“容”就是帶跳舞表情的祭神歌;唯独对于“雅”的解釋,大家还沒有一致的意見。  相似文献   

19.
说“落英”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句话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记”中。其中“落英”-词,历来的说解者均作“落花”解释。未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为“落花”;中央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只注“英”为“花而对“落”字不注,估计是因为选注者认为“落”字是一个常训字的缘故;全日制初级中学课本也注为“落花”,总之,诸多选本的意见没有分歧,一致认为“落英”就是“落花”。但是,统观全文,疑窦顿生,以飘零之落花,作为桃源洞外的主景,总感到有背于作者的本意,把“落英”解释为“落花”,笔者认为有欠恰当,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20.
说“儿”     
《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句中“儿”字,一般注本不予注释。唯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儿,木兰自称。”此注实为必要。但可惜过于简略,似有加以补充的必要;儿,是当时妇女的自称之词。这一点,宋赵与时已曾指出:“术兰诈称男子,代父征行,逮归家易服,火伴方知其为女。当其见天子之时,尚称男子。而‘送儿归故乡’何哉?儿者,妇人之称也。”(《宾退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