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爱默生在<自然>一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驾驭自然的王国",今天看来仿佛早已过时,十九、二十世纪人类幻想"人定胜天",盲目地发展经济,破坏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新的世纪我们应怎样解读爱默生的作品?笔者认为我们应走出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打破静止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王国.  相似文献   

2.
后世对汉人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具体所指,意见不一.此文在前人论证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考证和落实.认为是汉代<左传>研究者通数<春秋><左传>二书的结果.同时是对姚曼波女士<再论孔子作〈左传〉蓝本>(载<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的答复.姚文说"惟独<左传>恰合‘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之数",是孔子作<左传>的"铁证".此文指出,姚文对"弑君"、"亡国"的论证没有界定,并且背离<左传>的相关论述,一再随意取舍,拼凑数据.论证又异常草率.姚女士是古今提出孔子作<左传>的第一人,她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低估了两千年来的学人,高估了自己.姚文的论证存在严重偏差.强烈的主观愿望,使她不顾事实,一再提供不实之证.她所谓孔子作传是"先秦以来全部典籍……证明的铁的事实",足以引发人们思考.这等于说,两千年来的学人对于"全部典籍"中无所不在、唾手可得的"铁的事实",竟然个个熟视无睹,只有她一人"敏锐地"出来揭"秘",这绝对背于情理.事实是,她至今没有提出任何可信的证据,她的"考证"不合于学术规范,她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剖析了"上帝创造说",扬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创造说",提出"自由自觉活动"的自我创造说,从而出现三种创造说."上帝创造说"和"绝对精神创造说"一脉相承,实质是神创论的不同形式.但是,绝对精神创造说包含着许多积极合理因素,在对这些合理因素的批判改造中,马克思对人的创造性作了较为客观的解说.马克思的自我创造说,是在批判改造费尔巴哈感性原则和黑格尔创造原则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个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社会统一思想有新的继承和发展,认为世界一统于"道",自然和人及社会"通而为一"、"一齐";人应该顺乎"自然",重建"天府",达到天秩、天均、天和.庄子强调的是反对重压,追求自由基础上的和谐统一,这便是<庄子>在社会统一和进步理念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50年代初针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个人主义、温情主义、悲剧气氛三方面,其根本原因在于建国后文学要承担起证明现实秩序合法化的功能,而<洼地上的"战役,">在以上三方面未能承担此功能.这场批判一方面指出"什么不可以写",另一方面暗示了"应该怎样写",作家们也在此要求下作出了合乎规范的叙事选择,路翎同题材的长篇小说<战争,为了和平>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经过这样的规范,当代文坛既迎来了创作上的一个丰收期,也遗留下了模式化、教条化的痼疾.  相似文献   

6.
"讲真话"、"反封建"和巴金自我解剖都是<随想录>的核心内容,但结合巴金先生百年人生全部活动的考察,可知<随想录>最终是一部探索如何"做好人"的大书.记住这份巴金"遗嘱",即是对巴金先生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7.
重释“比”、“齿”——与《语林趣话》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林趣话>对"比"的解释有三处失误一是认为其古文字形"像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二是引证材料中认为比目鱼"也叫偏口鱼",三是讲述"比"字的引申义"等同"时的引诗翻译不准确.<语林趣话>对"齿"的解释有一处失误和一处不足失误在于认为"齿"字"本义是门牙,泛指牙齿",不足在于没有对"牙"、"齿"二字的异义进行分析.文章结合古籍和实际语言材料,对上述的失误和不足分别进行了辨析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中有许多性及性变态的描写,这种描写,当时许多卫道者侮以"诲盗诲淫",后来多有论者从社会历史批评,作家批评等多角度进行了批评,说法不一.用拉康的主体间性中的说话主体理论,解读郁达夫小说<沉沦>中的性及性变态描写,指出这种性的欲望只是一个"能指",而其"所指"潜藏在无意识在场的说话主体的言说的欲望中.  相似文献   

9.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孔子言以论<诗>三百,后世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但学者对其理解不同,众说纷纭,有十余家之多.正确理解"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时代背景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相似文献   

10.
竹简<文子>与竹简<老子>的思想主题多处呼应,该文选取"天地"、"帝王"、"执一"、"无为"等核心范畴进行分析,论述了天地与万物、天地与帝王的关系以及"执一"的具体含义,认为道家的"无为"实际上是"为无为",越是有地位的人越需要"无为".竹简<文子>强调帝王要"执一无为",以求得"功遂天地",而不仅仅是"富有天下",这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在政治领域中的重点在于"天王合一".  相似文献   

11.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12.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主要的小说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虽然他的文学成就倍受世界文学界的关注,然而在生活视野中,他确实又是一个普普通通、非常个性化的人。  相似文献   

13.
“和”源于饮食、音乐等感官的调和相应,具有感官之和、性情之和、政教之和、生命之和与天人之和等不同层次的涵义。“和”、“同”并论、“和”、“中”并论,但“和”不等于“同”,“和”也不等于“中”。“和”的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文宣作为巴金小说《寒夜》里的主要人物,其个性特征十分突出,其中"老好人"的描述在小说中出现多次。"老好人"是汪文宣内在性格与悲剧性命运的连接点,将其善良与懦弱的性格融于一体,揭示出汪文宣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内因。除性格因素外,仍有许多关键点促成了"老好人"悲剧性的毁灭。探讨汪文宣的"老好人"形象,剖析其悲剧性的源头,揭示出时代背景下旧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作品体现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西游记》塑造了各种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文化的特点,即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以及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出发,把女性塑造成了色欲、食欲、情欲的化身,从而显出吴承恩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一位男性作家,摆脱不了已成为骨髓血液的宗法文化积淀的制约,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和整个民族心理去制作,具有视女人为祸水这一落后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不仅无法解释由“囚犯困境”所引发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悖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行为主体在“囚犯困境”情境下对合作行为的选择。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总是将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等同于理性,进而再把实际行为等同于理性行为。其实,不仅人类寻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对利他行为的追求也是理性的。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体现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双重性。对“囚犯困境”悖论的解决应该引入道德维度,引入理性“道德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黑塞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智者。这是由黑塞独特的作品和独特的文化性格决定的。黑塞具有超越民族和意识形态的文化眼光,他的作品充满智慧,他的生活态度超凡脱俗。他的作品和为人,对当代中国的文艺、文化工作者很有启迪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标,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议.在冷静思索卢梭关于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异常激烈的批判之际,综合分析他的感性观、理性观和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他倾注了毕生精神与情感而为之奋斗的事业——人的解放.今天的教育力图冲破普遍理性主义的樊笼,追求个人自由完整的发展以及个人与他者、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正可以从两百多年前卢梭通过"自然人"而描绘的教育理想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9.
《荒原》和《坐六》作为东西方诗人对人生本质把握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人类生命至奥的体验和追求,对诗歌艺术永恒与世界性的向往。艾略特的成功,是几千年西方人道观的历史总结和现代人生思考的开始。龙彼德基于文化多元性和流动性的眼光的全面纵横考察,以东方的睿智,实现了世界、人和人生全面的把握,达到了人道的人类沟通。  相似文献   

20.
整理阮籍《大人先生传》和其他文章中的人格类型,我们可以看到,阮籍理想人格的系统是由君子、圣人、大人、至人等四个类型组成的结构,君子和圣人是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具有现实的意义。君子为低次的人格类型,圣人是高次的人格形象。大人和至人则是理想世界同类型的理想人格,缺乏现实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其理想性弥补了现实世界中自我丧失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