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英雄"理念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美学范畴,也是革命文学英雄叙事文本建构的核心规范。左翼时期的"新英雄"理念是由革命文学家根据各自的理解而独立提出的,强调新英雄的特质乃是集体主义,却未成为文学创作的指令性规范;《讲话》发表后,"新英雄"理念则成了工农兵文学的法定性的头等重要创作原则,它演绎出的新英雄范式越来越理想化偏激化,成为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而文学创作必须遵循,从而悖离了现实主义轨道;及至"文革"新英雄理念便成了制造现代迷信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福街商会"是草根民间商会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合法化的组织形态,它酝酿产生的民族志故事表明,社会群体认同是流动不定的.社会人属于某一不确定"认同环"上的一分子,当其所属的"认同环"呈现强势之时,该社会人就以此类"认同环"属性表现出利益诉求,而其他的潜在认同属性则暂时被掩盖.社会群体认同的流动性决定了社会群体认同及其基础上的政治共同体具有流动性与可塑性,"福街商会"这一官方与民间共建的政治共同体,包容着福街草根民间组织、福街管委办和福区总商会等不同的社会群体认同.他们各自的"认同环",时而为"隐性认同环",时而为"显性认同环";时而其间产生矛盾对立,时而其间产生交叉甚至耦合.这种类似"旋转"动态的"社会认同",构成了转型期社会重建过程中的多样性与过渡性等特征,它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妥协与合作提供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夸父拥有地母神的特征,"夸父逐日"乃"控日巫术"仪式的言说。地母神运用自己的神力通过掌控、模拟太阳的运行轨迹,以自身的死而复生促使太阳再生,使其循环往复,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4.
关于组建"环广州大学城体育圈"的理论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学城的建设过程中,"环广州大学城体育圈"不容忽视.文章提出了组建"环广州大学城体育圈"的理论构想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象征型艺术的一个典型形象,夸父身上蕴涵着一种源自洪荒时代的宗教旨趣和生存理念,一种"处在人世现实中的神性因素",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夸父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个仰望太空思考神恩的人,是中国先民中的第一个理想主义者.就其悲剧意味来讲,夸父身上兼具黑格尔所说能引起"真正的同情与哀怜"的美好品质和尼采所称赏的体现生命意志的狄奥尼索斯精神.  相似文献   

6.
船山在对历代诗文和诗文作者的品评中,高标自许,少所认可,"诗圣"杜甫、"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均在讥嘲之列。船山对诗史的苛评,缘于他标举的"英雄美学",而此种"英雄美学"的标举,又与他重建社会文化秩序的自我承担和角色要求相关,这是诠释船山美学与诗学的根本轻路,也是观照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理论对现代性的追索,是在晚清文化启蒙运动的进程中展开的.在这一充满忧患的启蒙语境中,"写实"和"理想"这两种小说观因其价值倾向和观念内涵而显示不同的形态.前者成为中国历史追求启蒙现代性的一种思想表述;后者受西方审美自律论的启示而对启蒙论进行反思,表现为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写实"与"理想"两种小说观的分立,呈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萌端时的多维价值与不同指向.  相似文献   

8.
"美国梦"是美国社会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广义上,"美国梦"指的是实现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实际是一种梦幻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语法化(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日b"句式是"问"字语法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问"的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日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文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10.
处在丹阳与常州中间的奔牛古镇,由于其地处地势较高的"宁镇丘陵"与地势较低的长江下游环太湖平原地带的交界处,只有在此处造坝才能避免大运河水一泄无余,因此奔牛这一造坝之地便成为水路驿道上行人盘坝、住宿、休息、商贸的理想地点和军事要塞,造就了古代奔牛镇的繁华.文章从字义角度探讨税收起源,提出以奔牛坝为代表的"牛埭税"是古代税收起源的一个缩影.由于要用畜力(牛)拉船过坝,需要缴纳一定的使用费,古人谓之"牛埭税","奔牛埭"也就成了大运河上过往船只过坝征税的"税务(税卡)"所在.  相似文献   

11.
论龚自珍的“豪杰”理想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正统儒家至高至大的"圣人"人格,龚自珍提出了平民化的理想人格———"豪杰",这一理想人格为传统人格向近代人格的转换提供了思想养料。  相似文献   

12.
针对“红色经典”对英雄塑造脸谱化模式的研究仍停留在"下结论"表层这一不足问题上,研究并揭示出“红色经典”英雄塑造的脸谱化问题并不是“红色经典”所独有的,而是中国传统小说英雄叙事的一个特征,只是“红色经典”将其更极端化了。“红色经典”继承并改写了中国传统小说“感生异貌”的英雄母题,是其脸谱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五权宪法”理论。“五权宪法”与“三权宪法”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五权和三权的形式上,更体现在理论基础、实现方式以及制度设计的理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威尼斯商人》一剧通过“一磅肉”的故事 ,间接反映了西方社会中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歧视 ;贵族青年子弟巴萨尼奥选择“铅匣子”的爱情实质 ,充满了功利性和资产阶级追逐财富的庸俗气 ,虽然如此 ,但它并不影响此剧在人文主义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对果戈理短篇小说《涅瓦大街》的主人公形象给予分析,指出画家皮斯卡廖夫的悲剧性行动———试图通过“审美化”的爱情追求以实现其审美诉求和伦理诉求———源白其独特的“艺术-文本化”生存观念。主人公形象“艺术-文本化”生存的幻灭使得他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获得了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辞赋史与绘画史上,由苏轼创作的前、后《赤壁赋》占驻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出现了大量的辞赋文本与图像文本的拟效作品,而且是历史图绘赋文作品数之最。“赤壁”作为赋与图的“母题”,其摹仿作品的图像与语象又呈现出相异与相同,这决定于读赋与读图有着不同的视角,因为图像对语象再现的共同点在物象的展示,其不同又在于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差异,其中作者的选择与需要,自然成为艺术史的一个聚焦点。从绘画史来看,这标志了文人画与山水画的成熟,从辞赋史来看,又表现出文人赋由写物到写意的变迁,其间的趋同性,正是“赤壁”赋图凸显的意义所在,而通过赋作与画作对“赤壁”情境的追摹与创造,又可于中探寻赋与图的异同及其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早在《毛诗序》的“六义”之说以前,荀子就有以赋名篇的作品问世。因此,荀子的赋其名称的命义不是取义于《诗经》的“六义”。从赋体的起源来说,“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赋者,古诗之流也”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荀子以赋名篇,取义于“不歌而诵”的含义,以与诗三百的入乐歌唱相区别。由于汉初贾谊作骚体诗却以赋名篇,造成汉代以后辞赋的混淆。  相似文献   

18.
《论语》铸就了“诗圣”杜甫。无论是杜甫的社会理想的确立、人生态度的选择,还是一部杜集何以会对世人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都与杜甫接受了《论语》的精神要义有关。作为儒家思想起源的《论语》,在塑造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上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杜甫对《论语》中的精神要义不只是一般思想上的继承,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因此而有了让人感动至今的“诗圣”杜甫,有了一部熠熠生辉传诵千载的杜诗。  相似文献   

19.
非"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空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空白论” ,是建立在通俗小说都得到妥善保存的“假设”之上的 ,它完全没有考虑通俗小说大量湮没的事实 ,因而是完全不合事理的。如若没有郑振铎、马隅卿、傅惜华、孙楷第等老一辈学者的抢救“引进” ,可能今天面对的“空白”就会是整个明代。从遗存文献史料的字里行间 ,仍透露出明代前期小说的种种信息 ,不仅能够证明稗官小说的大量存在 ,有些作品的内容亦可窥知一二。而现存多数的历史小说 ,都有它更早的“原本”。“明代前期空白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一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蒙古人生性质朴,敬重英雄好汉”的理想品质,但是,这些蒙古想象并不出自金庸对于蒙古文化以及蒙古生活的现实了解。金庸的蒙古想象更多地是出于郭靖的英雄形象塑造之需要。因为需要塑造英雄形象,所以需要有各种陪衬形象来完成这一塑造,于是,有了各种对照人物的出现。同样,因为需要塑造英雄,所以需要有适合英雄品质生长的土壤。金庸选择了蒙古作为英雄生成的土壤,自然也就只能按照英雄的生长条件对于这一土壤的要求来对蒙古进行艺术想象。可见,《射雕英雄传》中的蒙古想象,主要是出于结构的需要,而不是对于现实的临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