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四化 《理论界》2009,(5):216-218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毒瘤",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笔者从经济学角度和现实状况分析了上市公司占款的原意,并给出了解决大股东占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控制权私利问题始终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大股东为获取私利,把上市公司当成"取款机"和"摇钱树",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资本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本研究从制度、行为和伦理决策视角对控制权私利研究演进脉络做了梳理与分析,提出涵盖"制度—行为—伦理决策"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并提出立足行为博弈的实验经济学是识别控制权私利行为的有效工具,将伦理因素涉入决策过程是打开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黑箱"的视角。本文指出了有效识别、解析与预测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可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股东的广泛存在表明了分析大股东治理机制及其效率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利用对深圳证券交易所 2 49家上市公司的调查样本对我国大股东治理的偏好和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同性质和持股比例的大股东在治理行为和治理效率上又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实证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5):81-85
目前,我国现代公司治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资本市场存在着大量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开,大量国外投资者持有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这不仅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技能、经验和理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大股东操纵坐庄、占用资金的侵害中小股东的行为进行了有效规制。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约束监管,继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运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建立一个控股股东与监管部门的博弈矩阵,对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讨论了控股股东占款的违规成本、违规概率以及监管力度对混合战略博弈纳什均衡的影响,对控股股东处于博弈优势方的现实根源作了深入分析,对有效抑制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赫晓峰 《兰州学刊》2006,8(1):136-142
从代理理论角度看,公司治理机制是决定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制度问题,研究治理机制与中国企业的融资行为的关系,特别是股权结构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治理机制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对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和规范企业融资行为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统计性描述、相关分析以及加权平均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分析了2000-2003年3886个次上市公司的基本现状、股权结构与融资结构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与负债比例是负相关关系,说明了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将导致负债水平进一步降低,这与我国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矛盾相一致;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管理层及董事会持股与负债比例成反比,这说明在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为主要代理矛盾情况下,股东可能会选择债务融资替代股权激励对经理人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散户、大户(控股股东)和机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也构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由于不同类型投资者的特征不同,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方式。散户投资者通常资金规模较小,一般进行被动投资,不直接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上市公司治理主要依靠法律法规体系,股票市场交易机制。以散户股东为主构成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保持距离型”公司治理模式,其特点是没有大股东侵占公司利益,但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大户投资者所拥有的资金规模较大,且是自有资金,所以没有资金的代理成本,他们在上市公司中通常拥有一定的控股地位。存在大户投资者股东的上市公司,由于大户投资者会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管,不容易有“内部人控制”现象,但大股东为追求“私有利益”,往往有着对小股东的侵权行为。机构投资者虽然也拥有资金规模大的特点,但其资金是有代理成本的,另外受政策法规的限制,传统上机构投资者也不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只进行被动投资。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断上升及维持投资者风格等原因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开始逐渐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其方法主要是积极主义投资,如投票动议和与上市公司经理人谈判等。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97-202
由于不同股权结构下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能力存在着差异性,大股东以及被大股东所控制的管理层会对上市公司交易安排作出不同选择。股权的相对集中会造成股权制衡的困境,中小投资者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在实际的控股能力和对公司的经营影响力方面完全无法与大股东相抗衡,从而造成股权制衡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在上市企业治理结构中,股东的控制权通过建立有效的股东内部控制机制和竞争的法人控制权市场来实施。要治理我国国有企业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应通过改变"一股独大"的现状,并重点关注终极控制人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的复杂的控制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监管中介组织成为中国监管治理的重要主体,但其参与监管治理的绩效状况差异较大。为探究不同中介机构参与监管的有效性差异及原因,本文以RIT模型为指导,基于机构性质和机构规模方面的不同,将中国的检测机构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依赖式机构、成熟型和发展型独立式机构四类,并对各类别代表进行案例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类机构分别实行权威导向和职责导向的稳健型行为模式、声誉导向和利润导向的积极型行为模式;在参与监管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方面,全国性和成熟型机构表现较好,地方性依赖式机构相对逊色,发展型独立式机构的治理失灵问题严重。对此,本文提出"独立程度—机构禀赋"的解释框架,结合中国情境分析上述差异的原因,总结出各因素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框图。最后,本文阐述了中国RIT过程的特殊性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健康发展。要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应从治理上市公司;完善我国会计推测和会计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等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所引致的风险已成为证券市场风险的重要来源,同时公司治理得不到改善也是公司难以持续发展的突出障碍.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是当前公司治理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对大股东侵害的根源进行分析发现,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没有对其监督服务提供必要的补偿。因而,完善大股东侵害治理的措施主要有:转变对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传统观念;我国司法部门加大证券市场民事赔偿责任制度的执行力度;降低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增加公司价值;中小股东加强维权意识;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严格执法,在市场监管中加大对大股东侵害的处罚力度等。  相似文献   

13.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舞弊的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本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委托一代理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形成的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影响该行为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明晰产权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预期成本才是有效抑制会计舞弊行为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莉 《东岳论丛》2012,(3):164-168
非公司关联交易是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关联交易的治理是各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法律体系的不完备性为证券市场中政府监管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近年来,我国证监会、财政部等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的政策法规。其所涵盖的监管措施主要集中于:名称界定、价格规制、数量规制、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违规措施等几大方面。将关联交易监管措施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同第一大股东关联交易发生额与监管程度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资金借出及净借出的数额与监管程度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在监管环境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关联交易依然是上市公司及其控制股东偏好的交易方式,关联交易监管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的利益侵占。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以沪深两市2009-2011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政府干预的视角对治理结构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干预程度越高,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现象越严重,按政府干预程度分组研究治理结构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政府干预强化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过度投资的正向影响,弱化了经理层薪酬激励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对独立董事与过度投资之间的负向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动因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飞虎 《学术论坛》2008,31(4):84-88
文章以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问题为切入点,结合经济学领域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建立了以监管机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为研究个体的"1×1×1"模型.并在效用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选择违规行为的背景和动因,进而提出治理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郑铁柱 《理论界》2007,(7):229-230
本文以我国已经存在的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为基点,对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从其存在的必要性、特点、机遇与风险、市场表现以及治理结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加大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加强完善相关立法,大力推广诸如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设立和监管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3-2006年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公司治理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总体竞争力水平不高.但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变动趋势表明,由于制度约束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逐步合理、股东大会逐步规范、董事会以及监事会治理竞争力逐步提升,使得上市公司治理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而由于上市公司偿债能力以及增长能力的下降,使得其财务实力出现下降趋势.提升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根本是完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股权结构的优化必须伴随着投资者理性意识的培育方能奏效,否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大股东行为.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还必须关注于财务状况的改善,以避免财务状况恶化和财务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11):99-106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国有上市公司较非国有更倾向于进行现金分红。特别是随着国有上市公司派现数量的逐年增多,为规范其"分红"行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上市公司"分红"的动因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文章选取2007-2012年深沪A股的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择控股大股东、市场中小投资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经过实证考察了这两者与国有上市公司"分红"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在"分红"中存在"双重"迎合现象:一方面,企业发放红利为大股东输送上市公司的现金提供了可能,企业管理者迫于大股东的控制权不得不去迎合其对现金股利的需求,而有效的制衡可以约束大股东行为;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为了能迅速提升企业价值,彰显自身才干,也会考虑市场中小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偏好而采取迎合性的"分红"政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所引致的风险已成为证券市场风险的重要来源 ,同时公司治理得不到改善也是公司难以持续发展的突出障碍。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