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码转换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语码转换的定义和类型入手 ,探讨语码转换与社会文化的联系 ,论证语码转换现象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都属于人类言语行为的范畴 ,都能够履行语言的社会功能 ,因而具有社会意义 ,并从语码转换反映会话者的社会身份、会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会话发生的社会情景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码转换型会话含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语码转换在社会语言学、语法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具体的会话范例,从会话含义的角度探讨语码转换现象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研究表明说话者可以通过恰当的中英语码转换,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来表达特定的会话含义以达到预期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3.
语码转换是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的转换,它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近年来,语码转换在语言界受到了多方关注,语言学家们从句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多维视角来研究语码转换。如果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语码转换句法简单,社会功能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语码转换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涉及的语码可以是语言(language)、方言(dialect)、语体(style)等。进行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基础语(base language),另一种是辅助语(auxiliary language)。基础语是会话中使用的主要语言,辅助语则是转换中出现频率相对小一些的语言。语码转换是语言学家,特别是社会语言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某高校英语专业10个宿舍日常会话交际中的会话实例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依据会话实例对英语专业学生宿舍交际中语码转换的类型、特征、发生原因、功能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以克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英语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的语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语言学家从句法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多方面来研究语码转换。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英汉语码转换是在特殊语言环境下的语言行为。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运用语用学顺应理论分析了英语课堂上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一般来说,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主观选择不同语码的有意识行为,一个人在交际中所进行的语码转换是种种社会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人际行为、协商行为、语境化行为和心理行为,其社会心理分析模式将语码转换现象定义为在客观语境中对话双方协调视角,协调人际关系,并且会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一种言语选择过程。同时,语码转换也会反作用于人际关系,并构建新的会话语境,从而影响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言语交际中,语码转换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受到来自社会、语言本身以及交际双方心理的制约。本文探讨了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动机,以及言语交际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指出语码转换在心理上能使交际双方减低"不确定性",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作为言语交际中的会话策略,实现其交际中的社会语用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码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在语言界受到了多方关注,语言学家们从句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多维视角来研究语码转换。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即用顺应论来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笔者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0.
机构话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在会话分析和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一组海归留学生的求职面试话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海归留学生使用语码转换的频次远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前者的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比后者强;绝大多数的嵌入语为名词成分;语码转换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词汇的可及性、策略选择和标记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网络会话语篇已逐渐成为除了传统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之外的一种常用语篇.网络会话语篇作为“互动着的书面语篇”在“网络”这个特殊环境下,某些方面出现变异,有着异于传统语篇的非常态现象.这些非常态现象也非日常的语用规则和会话规则所能解释,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则可以很好地解释网络会话语篇的这些非常态之处.而且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阐释网络会话语篇的这些现象,有利于我们从认知的根本来理解网络会话语篇的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在表达感谢时,除了直接使用"ありがう"(谢谢)之外,还会使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等表达歉意的词语,这是日语表达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日本人的会话中十分普遍。致歉表达的潜在前提条件就是是否存在"歉疚"之情,它蕴含着日本人的人际和谐观。  相似文献   

13.
会话分析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分析各种各样的自然会话语料,揭示出会话结构在不同类型的会话中的不同特征.分析所收集的访谈语料的会话内容,发现不同媒介的访谈的会话结构有各自特征.由此可见,媒介手段对会话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凌叔华的小说有意追求语言的通俗性与典雅性的统一,擅长用对话塑造形象,善于调配使用色彩词汇,从而形成了温婉清幽的独特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5.
日常交际中人们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从而使交流得以顺利进行,但有时为了表达特定的含义,交谈双方又会违反会话原则。本文利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这两项原则在商务函电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产生了特殊的会话隐含,传递了特定的商务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以问卷方式对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和马来西来语文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组共215名学生进行调查,比较大陆和马来西亚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情况。结果显示,由于社会背景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和中国大陆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程度和范围有所差异:对陌生人用亲属称谓语,而用零称谓或者礼貌语言为起始语的现象在马来西亚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教育评价是对评价发展历程的超越与展望,它致力于弥合评价中的主客二元对立和多元价值的冲突混乱,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提倡通过以共同客体为中介的对话交往来实现理解沟通,以便使评价活动真正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参与评价者主体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8.
信息过量与会话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重会话过程的动态研究,主要探讨会话的生成及发展方式。会话应对中经常出现的信息过量现象对会话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会话进程的推进、延缓和阻碍上。特定带有过量信息的话轮对会话发展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一方面取决于其语用特征,另一方面主要取决于交际对方的态度。从信息过量对会话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揭示会话应对中交际双方无时不在的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19.
苗族锉花是湘西苗族民间剪纸的代表工艺,和一般的剪纸艺术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大的不同。除去创作主体与实际功用的差异外,苗族锉花的审美意义表现为对生活的诗化,表达了对于世俗生活中的“福”、“禄”、“寿”、“喜”等价值的追求。苗族锉花作为民间信仰的物质载体,实现着人神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传递着对于民间神灵的衷心祝祷和美好祈愿,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世俗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新批评派"细读法"与《文心雕龙》"六观说"实质上是文学文本的批评方法,它们对文本的细化析评是两者共通的内核,从某种意义上讲,"六观说"就是"细读法"的中国式转换。另外,批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正在于文本运用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