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和理想实现的心理体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标准以财富为第一位,其次是家庭美满、身体健康、生活如意以及社会和学校认可等。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上状态。影响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是人际交往、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专业学科及家庭教养方式等;主观因素则是人格特质、主观效能感及价值观。高校应从创建高尚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利用社会实践提高应对能力等方面创设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客观环境;同时,也要从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主观变量方面多维度进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2.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便有不同的幸福观。如何引导大学生构建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的基础;吸收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有关理性幸福观的精华部分是建立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的有益补充;而学习当今中国社会模范先进人物高尚的幸福观,则是端正大学生对幸福认识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对幸福的渴盼更是他们寻求发展的动力。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引导他们客观认识社会问题,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培养他们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不仅是大学生的意愿,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学校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重要部分。不同群体因所处的位置各异,势必形成 不同的幸福观,女大学生也不例外。研究她们的幸福观对于高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对她们的人生观教 育和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基于此,通过对重庆市五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统计调查研究,揭示女大学生的幸福观 现状,指出其存在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5.
幸福观是多元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幸福观也不同。指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幸福观,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诚信友爱的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和正确对待享受的态度等途径,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幸福观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大学生当中的主流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幸福观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和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目前大学生错误幸福现的表现、危害及其形成因素进行剖析,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7.
郭志峰 《阴山学刊》2008,21(6):90-96
以《综合幸福感问卷》为工具研究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发现大学生幸福感在性别、文理科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生干部的幸福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城市学生幸福感高于农村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幸福感有显著差异;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主观幸福感;运动能提高幸福感,但过量运动反而会导致幸福水平下降。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回归作用的依次是运动时间、是否贫困生、年级、生活支出、性别、是否学生干部.对心理幸福感有显著回归作用的依次是是否学生干部、年级、运动时间和城乡来源。研究发现SWB与PWB都是幸福感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积极心理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幸福观给予了最新解读,并结合当前大学生幸福度较低的心理实际,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幸福观给予了最新解读,并结合当前大学生幸福度较低的心理实际,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关怀是人的精神需要,又具有广泛的德育意义,把关怀与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活关怀"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人际关怀"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相结合等途径,可达到增强学生幸福感与德育实效性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1.
吴晓斐 《兰州学刊》2013,(3):210-212
文章从理解什么是幸福这个概念前提出发,区分了理解幸福的两种维度。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幸福的不同态度和评价。从获得幸福的外在条件出发,从幸福和社会的关系去理解幸福时,我们是从社会存在层面反思当今社会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的原因;当我们从个体的主观方面去理解幸福感时,关注的是如何构建幸福感,树立起合理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是科学幸福观的创立者,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具有四个基本哲学维度:幸福的概念确证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幸福的根本基石是"唯物史观支撑的现实生活世界";幸福的实现路径是"人的全面发展";幸福的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对当代人树立正确幸福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彭永东  朱平 《江淮论坛》2012,(5):153-157,75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呈现出重结果幸福轻过程幸福、重物质幸福轻精神幸福和重享受幸福轻创造幸福的特点。加强大学生幸福观研究的目的是纠正大学生的幸福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幸福能力。为此,需要加强大学生家庭幸福观教育和高校幸福观理论和实践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发现、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生态幸福观是关乎人与环境相互促进永续发展的幸福观念。大学生生态幸福观的养成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加强大学生生态幸福观养成教育主要从协调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培养深层生态意识、投入创造性的劳动以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开展幸福观教育的重要理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理应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对象,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和人际交往等困难,更容易感受不幸。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贫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重要现实意义。有效地开展幸福观教育,应关切大学生成长实际,丰富幸福观教育内容;强化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责任;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优化幸福观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王鲁宁  孟庆仁 《理论界》2010,(12):18-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的科学诠释,是我们获取理解幸福范畴本质内涵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为指导,才能解决以往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偏见,同时也能从根本上和理论基础上把问题吃透和搞清楚;要实现对幸福范畴从"本质属性"到"幸福本质"的认识跃迁,就不能仅停留在或满足于把幸福范畴的内涵界定为是由于人实现了理想和目标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还需要从人生实践活动的视角去进一步揭示幸福实现活动的本质;本文关于幸福问题的探讨,主要以传统幸福观已经达到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成果为直接研究对象,专门把幸福范畴的本质、幸福和快乐之间的现象与本质关系及幸福实现活动的基本矛盾等作为重要"问题"来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8.
陈萃琳 《理论界》2014,(2):174-176
在校大学生是接受网络新生事物的主要群体,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继而在整体上也将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社会资本、自我呈现、社会支持、社会比较等理论框架出发,探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浅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高校、媒体及相关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大学生幸福感缺失主要是由高校缺乏幸福感教育、大学生功利性观念严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低、大学生缺乏获取幸福的能力、大学生缺乏积极人格的养成等原因造成的。为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高校应把幸福感教育列入高校课程中;大学生应树立生活目标,活出生命意义;增强挫折承受力,学会与烦恼相处;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学会享受生活;培养积极人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注重精神与肉体的结合,借鉴哈佛"幸福灵药"。  相似文献   

20.
幸福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理性与感性、质与量、共建与共享、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仅仅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还应该包括人生价值以及自我潜能的实现,也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和与社会的融合程度。深入进行幸福感的概念、结构、方法、机制研究以及幸福感本土化、整合和跨文化研究是未来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