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和阿来两位作家都对社会转型期下人类精神上的困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关注人类的价值及其意义。《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在人物设置方面既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又独具特色,具有极大的可比性。两部作品都塑造了傻子、家族守护者、于乱世中挣扎的女性以及宗教信徒这四类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败史。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比较,解析处于社会转型期中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复杂心理,可以引发人们对于人性以及社会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自中世纪以来的欧美史 ,是个人完全“脱颖而出”的历史。 19世纪后半叶 ,西方个人自由发展到一个高峰。但是获取了自由的个人却陷入了孤独、空虚的困境。“上帝死了 !”这并非一个耸人听闻的断言。许多哲学家、文学家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探讨 ,他们都试图寻找一条出路。法国作家约瑟夫·凯塞尔的小说《狮王》① 集中体现了人文学者们的思索与焦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阐析 ,揭示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3.
鲁迅主张文学创作要显出人物灵魂的深。他高度评价俄国作家陀思妥也夫斯基,认为他能在人中间发现人,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这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了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鲁迅在这里提出了刻画人物灵魂过程中自我与创作对象的关系。一方面是相互融合,创作中的自我要变成他创作的人物,深刻体验他所创作人物内在思想情感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创作中的自我又不是他所创作的人物,他要保持自我的独立品格,成为他所创作人物灵魂的“审问者”,在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心灵达  相似文献   

4.
《围城》是一部探索人的生存状态的小说。在该书中,作者以其犀利的眼光洞穿婚姻、爱情、家庭生活的面纱,给我们揭示了处于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夹缝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从而对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病态和生存困境进行批判和探索。从《围城》中人物的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是病态的人性,隔膜的人生和虚妄的爱情,是人物在这种种的精神围城中灵魂的畸变和挣扎  相似文献   

5.
茨威格小说多从平凡入手,展示人物偏离正常生活轨道和思想情感轨道的痴狂行为。这些人物的“偏执”性格是处于时代环境造成的心理拘因中由于偶然的遇合而精神强烈释放的艺术现象。在现实尺度看来不可理喻的人物行为背后,有着他们特异的人格追求和自我实现。他们的自由追求是精神和心灵上虚幻的慰藉,茨威格为人类提供的是精神审美对象而不是精神理想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作家中,焦祖尧同志以写煤矿题材而见长,他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引人注目。 焦祖尧同志于一九五七年开始写作,先后出版了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长篇小说,这是他二十多年来坚持深入煤矿,和工人们一起生活的丰硕成果。这一篇篇洋溢着对矿工的深情厚意的作品,就象从矿井下奔驰而出的“一车车的乌金墨玉”,“发出闪亮的、金属般的光泽”,显示了煤矿工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他的长篇新作《跋涉者》(载《当代》1983年第2期),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作品的生动性、丰富性同思想深度交融在一起,从一定的历史高度来探索现实生活的底蕴,提出了一个较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使人们从矿山的改革和反改革的斗争中,意识到前进步履的艰难,看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国家的未来发展的深情关注和责任感。因此,这部作品的问世,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现代叙事理论,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进行了解读,说明现代小说叙事手法的时空变异,挖掘其叙事结构的艺术特点.小说分别采用了“复调”叙述、“陌生化”叙述、“意识流”叙述、“多元”叙事的视角,以透视现代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霍桑,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小说家,是美国最早重视心理描写的作家。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字》中,霍桑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并且获得巨大成功。人物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同时也是这部小说所以能蜚声文坛、行之久远的一个主要原因。霍桑开创了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众多研究者对《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目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难点,本文着重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该小说的要点,让学生通过更容易的理解方式达到掌握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精心勾勒了一幅精神荒原的画卷。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主人公昆丁四兄妹的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固着、倒退等自我防御与抗争行为进行剖析,揭示作者的"荒原情结"与小说的抗争主题。  相似文献   

11.
鲁迅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时代让鲁迅小说创作表现人物精神时选择了借酒解闷的方式 ,以此超越生命的痛苦 ,升华灵魂。即饮酒是苦闷的象征、醉酒乐天真、祭酒求尊重。而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的鲁迅 ,对此是深有体验的。  相似文献   

12.
<正>白寿彝先生学术事业的高峰是他总主编的大型《中国通史》的撰著完成。这部巨著在1999年春全书出版之时,就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20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此书为什么能获得学术界如此高度评价呢?用最简单的话来回答就是:内容贯通上下囊括全面,体裁形式令人一新耳目!全书贯彻了白先生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叙述从远古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千年历史。而在编纂形式上一改以往史著的旧观,创立了新综合体。全书由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种体裁构成,各种体裁之间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常被看作是一部关于男人的小说,原因大致有三:一、小说的四位叙述者中有三位是男人,所叙述的自然是他们作为男人的所见所闻与思想感情。二、小说写了以男人康普生为宋长的康普生家族的衰败。对于衰败的描写容易使人联想到T·S·艾略特在《荒原》中已反映出的当代西方人悲观绝望的心态,所以论者们都注意这种描写,并进而将小说的主题理解为以男人为代表的现代人的失落与衰败。沃尔普就说:“一种灾害性的失落感明显地弥漫于每一章节与每一场景,所以它可被看作小说的基本主题。”三、在小说的四章中,由昆丁叙述的第二章无论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都受到论者们的普遍关注。昆丁的思想言行与存在主义几乎一拍即合。白瑞德在《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4.
:微型小说要出精品,关键在于要有“小说精神”。直面人的生存状态与价值,重视人文关怀;展露自豪感与自尊心,表现忧患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崇尚理想,张扬崇高,烛照世人灵魂;等等,都是小说精神的体现。重视小说精神,追求小说精神,是微型小说长盛不衰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喧嚣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全面展示了其思想艺术倾向和纯熟的创作技巧。这部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多角度叙述方法,并将这种叙述方法与意识流和象征手法相结合,从班吉、昆丁、杰生和迪尔西四个不同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刻画了美国南方一个古老家族的衰败,再现了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揭示了南方旧秩序瓦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论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在很大程度上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表现人对一种新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向往,丰富了现代文学的画廊。他完全是在一种生命的冲动中表现人的主体欲求。精神价值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理性的觉醒,郁达夫的精神价值世界则主要表现人对平等自由意志的向往和追求。巨大的思想孤独感是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孤独感反映了一代青年的精神特征,是一种病态时代的病态反映,是他笔下人物从自在阶段走向自为阶段的情感的折光。同时,他还从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感出发,真实地描写了这些人物精神的自我分裂。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美与丑、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7.
18.
《读者》的成功是胡亚权、郑元绪、彭长城等灵魂人物灵魂集合时统一的发声,是其人格美的体现。其人格美具体表现在他们本身的艺术气质,办刊的宗旨、精神,对读者的真诚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通过分析他的两部作品<夜莺与玫瑰>、<道连·格雷的画像>的故事情节,表述语言等方面,总结并概括出唯美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追求感性的形式美.唯美主义出现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19世纪特定的环境下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而真实,开辟了日本文学心理描写的先河,得到了后世极高的评价。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源氏物语》中主要女性人物的心理描写分阶段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寻找其个性差并及昔遍性特征,揭示平安时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的苦闷和压抑,以期对源氏物语》中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