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久以来,史学界对于维经斯基首次来华的研究资料比较匮乏,而作为共产国际和俄共(布)远东局派往中国的第一位代 表,维经斯基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增强共产国际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方面的作用不 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在中国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只介绍陈独秀于1924年7月和9月写给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维经斯基的两封信。这两封信对研究第一次国共合作、陈狈秀这个时期的思想以及大革命失败陈独秀应负的责任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两封信的主要内容第一封信是陈独秀干1924年7月13日在.L海写给在莫斯科的维经斯基的“秘密’信件。维经斯基接替马林任共产国际驻华代表,他回国前在北京曾给陈独秀写过信,回国后又从莫斯科发来电报。陈独秀在收到信和电报之后写给维经斯基一封500多字的短信。第二封信是陈独秀在尚未收到维经斯基的回信再次于同年9月7日写的仍是一封“秘密”信件。这封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共产国际为推进世界革命,派维经斯基前往中国开展工作。作为第一位代表俄共(布)奉命赴华的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的重要使命是了解中国国内的情况,与中国的进步力量建立联系,帮助中共做好建党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与干部准备。为此,他在1920年4月到1921年2月在华期间,积极帮助早期的中国革命者在各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俄华通讯社对十月革命进行报道,印刷出版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书籍,指导各进步刊物宣传革命,创办外国语学社对进步青年进行理论教育,并从中选拔优秀者赴苏学习。等等,从而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魏金斯基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渠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人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时,几乎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日本和俄国,认为主要是通过这两个渠道传播到我国的。该文通过考察俄国共产党(布)远东局代表魏金斯基来华后的情况,认为通过美国(主要是英文)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的渠道之一。通过这个渠道,使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情况,了解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情况。魏金斯基来华后的中国,日语文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所占有的压倒性优势,逐渐被间接来自俄国、共产国际的文献所代替,而来自俄国的影响在理论上逐步支配着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而在这方面,通过美国这个中介的作用则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逝世以后 ,国民党内部分化严重 ,右派活动猖獗。对此 ,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维经斯基、国民党政治顾问鲍罗廷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之间意见不一。具体表现为 :陈独秀先争后让 ,让中有争 ;鲍罗廷先让后争 ,争中有让 ;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维经斯基则始终主张让步。三者之间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最后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 ,让步策略占据上风 ,从而形成了 1 92 6年初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第一次大让步 ,即政治上的大让步。  相似文献   

6.
马林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来的第一位正式代表,他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三年之中,他三次来华。第一次来华,在他的帮助下,“中共”一大召开。“一大”后马林就开始关注孙中山及国民党。马林考察各方面情况,向共产国际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第二次来华,马林提议召开西湖会议。西湖会议确定了国共两党有“党外合作”转向“党内合作”的方针,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打下基础。为解决合作的具体事宜,党又召开了“三大”。马林以“三大”代表的身份第三次来华。“三大”最终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具体方针及政策。  相似文献   

7.
刘军 《源流》2011,(15):66
2011年是瑞士驻华记者阿鹤腾先生的"本命年",他第一次来华工作是1986年,照他的说法,他在中国横跨了五个"五年计划",他用"夜与昼"来形容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变。阿鹤腾喜欢骑着一辆老旧的"永久"自行车去采访。他认为骑车采访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安芬妮,42岁,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一等秘书。从1980年第一次到中国来学习汉语,20多年来她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中国。) 对有的美国人来说,有一天能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来工作,是他们的一个很久远的梦想,而我却没有想过。 1980年我来北京留学,完全是因为对汉语感兴趣,想来看看这里到底是什么样子。记得当时有朋友问我,你去中国干什么?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也正是如此。1984年回国后,我的工作和中文根本不搭界,和中国完全没关系。后来因各种机会又来过中国几次。到了  相似文献   

9.
崔建东 《中华魂》2020,(4):41-44
2019年12月29日,是聂荣臻元帅诞辰120周年,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我将自己在工作中收集到的关于聂荣臻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繁忙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撰写成这篇文章,以此来纪念他、怀念他。一、长夜难眠中南海聂荣臻戎马倥偬大半生,既经历过无数次千难万险,也经受过无数次艰难困苦,更承受过无数次任重繁忙,但对他来说,这一切都已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10.
1922年4月,美国节制生育领袖玛格丽特·桑格夫人前往伦敦参加世界节制生育大会途经中国.在北京和上海作了两次著名演讲,中国知识界人士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节制生育思想,从而引发了关于此问题的大讨论.讨论涉及到女性解放、性道德、民族一国家的强大等问题.受桑格夫人来华影响,节制生育实践在中国随之出现."桑格夫人来华"为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冲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文俊 《21世纪》2010,(9):24-25
对于71岁的日本老人丹羽宇一郎来说,每年来中国已是家常便饭。但以日本驻华大使的官方身份来华,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2.
<正>回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擅长经商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族源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来华的中东穆斯林和元代来华的中亚和西亚穆斯林。经商是回回先民来华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得益于穆斯林商人的贡献。日本学者曾经说过:"从八世纪初至十五世纪末,欧洲人来东洋之前,凡八百年间,  相似文献   

13.
纵观陕北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从1923年春,魏野畴来榆林中学任教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25年间,在陕北这块英雄的黄土地上,曾发生过两次轰轰烈烈的文化发展高潮。这两次文化发展高潮,对陕北现、当代历史的进程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国现、当历史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力图以教育的发展为线索,对这两次文化发展高潮进行概括地构勒,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华传教工作始于1829年.美国来华传教士雅裨理和卫三畏分别于1830年与1833年来华.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来华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个奇风异俗盛行的异教国度,是个等待西方"先进"文明与宗教拯救的民族.他们用文字记录了来华美国人对中国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也成为此后美国人中国观的最初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79年,我第一次到中国驻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代表团任职。此前,我虽然曾在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工作过六年,对国外情况有所了解,但对美国和联合国却知之不多。由于当时北京到纽约没有直达航线,我们乘中国民航飞机取道巴黎,然后转乘美国航班飞往纽约。  相似文献   

16.
颜军 《21世纪》2001,(12):40-41
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中西文化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交流。在这次交流中,传教士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他们不但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介绍到中国,同时也把中国古老的文明传播到西方,对促进中西方了解沟通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越洋而来的传教士 世界新航线开辟以后,为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基督教,从十六世纪中叶起,罗马教廷开始向中国派出传教士。来华的传教士虽然国籍各异,有葡萄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波兰、瑞士等国,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而明确的,那就是“做耶稣的勇兵,替他上阵作战,来征讨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准备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日本对清入关前史的研究情况。一、关于明代女真的研究日本在明代女真史研究上的重要成果,较早的是内藤虎次郎在一九○○年发表的《明代东北疆域辨误》一文。这是第一次比较准确地论证明代前期的东北疆域“到黑龙江口”以及库页岛原来属于中国的事实。系统研究的著述,当推和田清在一九三四年完成的长文章《明初的满洲经  相似文献   

18.
留学教育本身是一种知识迁移活动。我们应当站在全球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知识迁移的视角来理解来华留学生教育。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迁移和传播起着巨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教育科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都将伴随着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流动向世界各地迁移。"中国知识"将随着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知识迁移的视角理解来华留学生教育是落实习近平主席要求"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却仍然存在总体思路不明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注重人文关怀,但思想文化引领不够;注重形式创新,但内涵价值凝练不够;注重“引进来”,但“走出去”不够三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增信释疑、融通互鉴作用,做好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先行者和创新者,就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给北科大学子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始终遵循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及坚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在筑牢中华文化自信根基、凝聚价值共识和创新载体方式这三个方面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20.
《新天地》2006,(11)
9旬老父的来信亦杰我过70岁生日时,收到了95岁老父亲写来的信。这是我离开父亲和家乡到外地工作50年来,第一次收到父亲的亲笔信。我非常惊讶,父亲岁数这么大,还是个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