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雨中过舒教授》“起听风瓯语”中的“风瓯”,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为:“瓯,瓦制小盆、小盂之类。这里风瓯指建筑上瓦制铃铎之类。”此后注家多承此说。我认为这种解释尚可商榷。 何为“瓯”?《说文》:“瓯,小盆也。从瓦区声。”“瓯”本是盆盂类瓦器。这种瓦器可作酒杯,亦指深碗,又为茶杯。后一义在唐宋时代常用,如白居易《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相似文献   

2.
苏轼《贾谊论》是一篇有名的人物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书”)与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张书”)都在文选部分里收了这篇文章。《贾谊论》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王书对这句话仅注了一个“累”字,释为“忧虑”。张书则注得颇详细:“遗俗之累,指不同于世俗的毛病。‘遗俗’:与‘高世’句式相当,等于说‘遣世’,即‘离开世俗’,与世俗之人不一样。累:事相因致损。拖累、负担,这里指缺点、毛病。”张书既释“累”为“缺点、毛病”,则两书对“遗俗之累”的解释很显然是不同的。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遗俗之累”呢?考“遗俗之累”乃前人熟语,苏轼于此不过是  相似文献   

3.
《文选·报任少卿书》曰:“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似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文中“佴”,李善《文选注》①云:“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胜②:“佴(er),次,指罪居李陵之次(依王先谦说)。”杨金鼎先生《古文观止全译》“佴”下注③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同。郭锡良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注④:“佴(er),相次,等于说随后。”《辞海》、《辞源》亦将“佴”洲作居次,随后,所引例证曾为《报征少卿书》中这段文字。这样释“佴”极不妥。《古今汉语实用饲典》及《新编汉语实用词典》皆…  相似文献   

4.
蔡蒙考异     
南朝宋时裴骃在《史记·夏本纪》中给“蔡蒙旅平”作注时说:“孔安国曰:‘蔡、蒙二山名’.”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蔡山不知所在也.蒙,县名”(见《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四十六页).这样就出现两个问题:1.蔡蒙是不是二山名.2.蔡山究竟在今天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尚书》这一书名的含义,刘知几在《史通·六家篇》中总结说:“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铃》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由此可见,到了唐代,关于《尚书》书名的解释,社会上流行着三种说法。由于后两种解释过于牵强,因此孔安国的说法逐渐为后人所接受。现在,把《尚书》书名解释为“上古之书”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如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均作这样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仆少负不羁之才 ,长无乡曲之誉。”其中的“负”字 ,现有两种解释 :一种认为“负”为“恃”义。《说文解字》 :“负 ,恃也。”今人一般注明此句中“负”作“恃”解是依王先谦说。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负 ,恃 (依王先谦说 )。”王先生如此做注亦说明此解有分歧。二是认为“负”是“无”之义。此解最早出自《汉书》颜师古注 :“不羁 ,言其材质高远 ,不可羁系也。负者 ,亦言无此事也。”第二种观点所持理由 ,除依颜师古说外 ,也是从该文的语境来推断。有人认为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怀死之作 (史书关于司…  相似文献   

7.
<正>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两句话。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1179页注[6]说:“这是说每人技分得的韵字赋诗。完成一首四韵八句的诗。一言,即一字,指分韵所得的字。”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5页注[80]说:“意谓与会的人,各分一言(字)为韵,以四韵八句成篇。赋,分。”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763页注[6]中说:“古人集会赋诗,往往规定一个统一的韵,或者规定一些字分配给各人做韵脚。一言可能指规定的韵字。均赋,指每人都赋诗一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三位先生都忽略了分韵字赋诗的种种严格限制,把不  相似文献   

8.
<正>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阿能久自全”中的“结发”一词,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注云:“结发,指男女初成年时。男年二十结发加冠,女年十五结发加笄,表示已长大成人,可以结婚了。”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注云:“结发,古代男女成年的时候要把头发束起来。女子新婚,作成年装束,也把头发结上。”这二家注“结发”,都是有根据的。《仪礼·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紒,在房中,南面。”注:“紒,结发。”《史记·主父偃传》:“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又《李将军列传》:“广结  相似文献   

9.
郑玄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常常引用《诗经》。若《三礼》中引《诗》,郑玄也大多作了解释。但是郑玄《三礼注》中的诗说,却和他后来作《毛诗传笺》时的诗说颇多矛盾之处。这是什么原因呢?据唐孔颖达说,是因为郑玄“注《礼》在先,未得《毛诗传》”。孔颖达这样说的根据,就在于《郑志》中郑玄答炅模问曾说:“注《记》(案指《札记》)时,执就卢君(案指卢植),后得《毛传》,乃改之。”  相似文献   

10.
作认为陈寅恪先生据杜甫《咏怀古迹》认为《哀江南赋》中“用无赖之子弟,举江东而全弃”二句即“指武帝事而无赖子弟指侯景”一说认为不妥,并据同“王子召戒”句主要应指引狼入室之临贺王正德。又旁引东魏杜弼为证。同时作指出,谭天璧,纪馥华选注的《瘐信诗赋选》中“用无赖之弟”句注亦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1.
高中文言文中用到“面缚”的语句有以下两处:1.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2.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阎典史传》)这两处中的“面缚”,课本均注释为“缚手于前”,不妥。这里“面”应为正反同词,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学通》云:“面,通偭?薄端滴摹?“偭,向也。”段玉裁注云:“偭训向,亦训背,此穷则变,变则通之理。”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  相似文献   

12.
披衣服的“披”,如果学生写成“被”,老师是一定要加以纠正的。但是清朝文字学家徐灏说:“披衣之‘披’,乃‘被’之假借。”按照他的说法,“披衣”倒应写成“被衣”,才是正字。他说得对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被”与“披”的本义说起。《说文解宇》衣部:“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身。”《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孔安国解释说:“今之被也”。郑玄注:“今小卧被是也。”《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王逸注:“被,衾也。”由此看来,“被”  相似文献   

13.
少益稍益《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触说赵太后)“少益”,少者稍也,无异议;于“益”字注家却颇有纷争,约有二说:①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注:“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中华书局1962年版117页)《古代散文选》释作:“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48页)或译为:“渐渐地越来越想吃一点。”(上海教育出版社《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②释“益”为动词“增加,增进”。冯其庸等编《历代文选》注:“少增食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曾两次提及“K 学堂”:“我要到N 进K 学堂去了”、“终于到N 去进了K 学堂了”。对此,教科书课文注释说“K 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而于漪、陶本一主编的《中学语文备课手册》则认为:“K”应指矿务铁路学堂。笔者倾向于后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于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桀,《鲁诗》作。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息的圈子,不用可以摺起,俗称鸡摺子。”此释不妥。桀,不是用竹木编的“鸡摺子”,而是供鸡息的用木头搭的鸡架。《尔雅·释宫》:“鸡于弋为,凿垣而为埘。”《毛传》:“鸡于为桀。”可见桀即鸡所之弋。弋、为古今字,其义为木桩。《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尚书大传》卷二:“者有数。”郑玄注:“者,系牲者也。”《说文·木部》:“枳,也。”段玉裁注:“弋、,古今字。……谓之,可以系牛”。《南史·程文季…  相似文献   

16.
一、从词义上看“杀”和“弑”是同义词。都可以指把人杀死,使人致死。《说文》:“弒,臣杀君也。”《易·坤·文言》:“臣弑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高亨为它作注道:“弒,杀也,以下杀上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也这样解释:“古代下杀上口多叫弒。”“弑”的意义和用法,一般地说,确实如上面所解释的。  相似文献   

17.
统编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一课给唧唧一词的注解是:“唧唧,织机声,一说哭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常德师范学校和岳阳教学辅导站合编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给唧唧一词的注解是:“唧唧,本指虫叫声,这里是指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而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注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又把唧唧一词诠释成:“唧唧,机杼声。复,又。”  相似文献   

18.
《南齐书·陆澄传》载陆澄与王俭书曰:“太元立王肃《易》,当以在玄、弼之间,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众经皆儒,惟《易》独玄,玄不可弃,儒不可缺。……且弼于注经中已举《系辞》,故不复别注。今若专取弼《易》,则《系》说无注。”(见中华书局1971年标点本,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其中“《系》说无注”,应为“《系》、《说》无注”。《系》即指《系辞》,《说》即指《说卦传》。我们知道,王弼注《易》较《老子注》简略,而且对《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传没有注释,后来,韩康伯续注。现今流传的《周易注》就是王弼注和韩康伯的续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云:“其《系辞》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韩康伯注续之”。又在“韩康伯注”下说:“王辅嗣  相似文献   

19.
《春秋左氐传·稳公元年》中的“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选本都以《郑伯克段于鄢》为篇名)一句,历来对“聚”的注解有两种意见。一种以“聚”是聚集粮食或粮草,一种以为“聚”是聚集民众。东汉服虔作《春秋左氐传解谊》,首先提出“聚为聚禾黍”的意见,后杜预为《左传》作注,在“太叔完聚”下云:“完城郭,聚人民。”唐孔颖达疏云:“服虔以聚为聚禾黍也。段欲轻行袭郑,不作固守之资,故知聚为聚人,非聚粮也。”从此两种意见并行,各家取舍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聚集百姓”(见第一册第11页),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几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注同上(见上册第129页);杨伯俊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则以为是“聚粮草”,  相似文献   

20.
《左传·宣公二年》:“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教材修订本28页.以下省“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教材修订本”,只写页码.)“倒戟以御公徒”注:“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灵公手下的人.”这样注解只是把字面意思翻译过来,没有把“倒戟”准确的含义注解出来,容易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