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竟"语篇具有两种基本的语义结构形式:前因后果式和前果后因式。前因后果式的基本结构模式是三个语义项依次形成的"转折+因果"的语义链条,"毕竟"语义项是中心语义项,它与前项构成转折关系,同时又与后项构成因果关系。在语篇中,其中某一语义项常被隐含。前果后因式中,"毕竟"语义项是前项的原因。"毕竟"具有凸显原因的作用,"毕竟"语义项是上文或下文中情况或观点的原因,是对上文某一情况或观点的解释,或者是对下文中情况或观点的解释或推导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强调转折功能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是"和"可"是现代汉语中一对使用频率最高的转折连词."可"也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多功能语气副词,是由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可"转化而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的用法演变过程也有利于对"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范围要大于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动量词"把"在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就进入了普通话,并且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动量词"把"的在普通话中句法功能变化的描写,可以揭示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所达到的特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由”本是一个表否定的动词性结构,后来语法化为一个表情态的副词,这一过程经历了语义的诱发,结构的重新分析,羡余词的脱落等一系列变化,既体现了语法化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考察了"还是"作为意外范畴标记时的鉴别方法、句法环境与产生来源.通过语料分析发现"还是"与表首次发生的词语共现常出现在新闻报道或报刊语体中,且常位于句尾."还是NP呢"表意外时传达的多为积极或中性语气,此时与传达消极语气的反预期标记"还"为同形构式,二者在语义和结构上均不同.从语义脉络来看,"还是"经历了延续、...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较全面地考察了日本留学生习得副词"也"的情形,归纳出六种偏误类型.针对这些偏误,笔者从副词"也"和日语词"ま"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异同的这个角度,试分析了偏误产生缘由,并针对日本留学生习得副词"也"的偏误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9.
10.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作为人际意义的语气在交际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不同的语气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文章从语境暗示、人际关系、连贯性和交际目的等方面阐述了语篇中语气的选择。第一部分阐述语气和语境的关系;第二部分阐述语气如何体现人际关系;第三部分阐述语气如何达到语篇中的连贯性;第四部分阐述语气的选择与交际的目的。其目的在于阐明选择恰当的语气,能实现有效的交际。  相似文献   

11.
12.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其中人际隐喻又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语气系统涉及四个言语功能:提供、命令、陈述和疑问,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涉及非一致式的实现方式,即语气隐喻。研究语气隐喻可以帮助分析人际关系和会话意义;应用于政治实践,可以为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新思路。解读政治语篇中的语气隐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交际双方的观点和态度,并加深读者对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转化后进青年要注重"情"与"理".具体方法是多与之谈心, 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不同对象,以真情感化,以真理服人.  相似文献   

17.
根据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 "的思想,结合高等院校现实特点,探讨了这一思想在高校发展和党建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问题.文章认为,高校应注重把人才培养工作和科研工作搞上去,体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眼于全体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利益,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毕竟”一词的源流 ,不仅从共时平面展示了该词的使用概况 ,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理清了其主要的衍变脉络 ,在聚合关系等方面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含程度副词"好"的"好AP"句在近代汉语阶段通用于南北方言,从清末开始才在粤语区形成使用优势;程度副词"好"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是由形容词"好"在语言明晰原则的驱动下,经过动因竞争、类推和重新分析语法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分析教学中,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