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之昂 《文史哲》2005,(2):11-15
基于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肤/视联系和肤觉经验的“视觉化”,人们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内对外物进行肤觉体验和肤觉把握,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肤觉比喻就具有空间的、情感的、无意识的诗性的特征。肤觉比喻以其意向性,将肤觉自我投射出去,在一定的空间中形成“大人”。肤觉比喻和肤觉“大人”是自然美、形式美、优美、壮美等审美范畴的内在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肤觉—躯体经验是人类自身创造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类一切创造的原点。人类工具创造中包含着肤觉—躯体经验的审美创造因素,这些因素通过视觉化间接表现出来。甚至在思维领域的创造中,也潜在着一定的肤觉—躯体经验的象征因素。  相似文献   

3.
赵之昂 《中州学刊》2007,(5):234-237
审美形式不是一种自然属性,而是人类身体的一种属性,是肤觉经验与视觉经验联合感知、凝聚的结果。侧重于肤觉经验的形式其风格表现为简洁,侧重于视觉经验的形式则是繁复。现代艺术形式的简洁,是人类摆脱意识的工具性而对自身肤觉信息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身体-肤觉的视觉空间扩展是人的本性之一.身体-肤觉空间扩展向个别事物的情感投射形成"情景交融",这一空间的情感充盈形成寥廓空间快感,两者的结合是艺术意境形成的根据之一.这样就将现代实验心理学与艺术意境联系起来,从而为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找到了现代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的美学趋向中,审美经验的迁转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现象。传统美学中的那种以“审美无利害”为经典命题的自律论已在大众传媒和视觉文化的背景中遭到了广泛的解构。如果说人们对原来的艺术品是以“韵味”为主要的审美经验,而现在则是以“震惊”为其主要的审美经验;对于以往的那种脱离了人的身体感的抽象审美意识而言,身体介入成为当今审美经验的普遍方式;传统美学追求整体的形式感,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而电子媒体的图像,则给人以“超真实”的幻像。审美经验研究取代了美的本质的追问,同时,审美经验自身的迁转是美学转向的一个重要态势。  相似文献   

6.
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中的有情性,建立在其有象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之上,美感与丑感的区分关乎感情价值评价,美感与快感的区分关乎审美之为审美、美感之为美感的原则.而美感的超功利性也非建造空中楼阁,它亦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以感情、感情态度及其价值评价为基础,对民艺美学中的美感与丑感、美感与快感、美感的超功利性与快感的功利性以及快感与美感的转化逐一剖析,将使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的有情性得以立体化呈现.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35-238
在当今消费社会的语境下,视觉图像的生产和传播给人们的审美活动带来全新体验,"注意力经济"的流行意味着一种新的图像拜物教。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度的图像在不断地刺激人们视觉欲望的同时,也削弱了认知新鲜感,导致了审美疲劳和视觉缺失感,从而进一步追求视觉惊奇化。而高科技创造出来的图像更是把人们的视觉经验带入了虚拟现实的世界,如何超越浅层次的视觉快感,回归到"诗意地栖居"的美的境界中,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当代越来越多的美学家对审美感知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其中不少美学家是从视知觉入手来研究审美感知的.因为自然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存在,艺术家与视觉世界之间,观者与作品和自然事物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这种视觉把握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感觉元素——形、色、光、影等——的分析都是在这个整体把握之后进行的.其次,审美过程中的想象、情感及理解都是以视知觉为基础的,不了解视知觉过程,其它方面就无从深入.此外,心理学实验证明,视知觉在整个知觉系统(包括视、听、味、触、嗅等知觉)中明显地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审美视知觉既是审美感知的基础,也是全部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视知觉具有完整性、主动性特征,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心理建构活动.  相似文献   

9.
赖大仁 《中州学刊》2007,2(4):226-231
当代文艺不断向审美价值立场回归,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何理解文艺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功能,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当前文艺审美观念上的一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文艺审美本性论、审美快感论、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影响较大的审美价值观。事实上,文艺审美本性论,意味着文艺拒绝责任与使命,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既不能解释文艺的历史发展,更无法回应当今时代文艺的发展要求。审美快感论使审美学意义上的感性解放,被替换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欲望的放纵,使人的精神美感下降为动物式的官能快感。这不仅会造成审美本身的异化,同时也将导致人性的异化。文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一方面使文艺从精英回归大众,从艺术回归生活,在民间生活中获得生命力及消费市场;但另一方面,文艺审美也往往不得不屈从日常生活中审美消费的潮流,从而不断降低艺术审美的水准,消解真正的艺术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
图像主导的现代视觉图式以其直观的意义书写与情感表达获得了表征世界的极大自由,在看似"视觉自律"的背后,现代视看行为与视觉文本同样规制于权力的布控作用。借力现代媒介的技术支撑,这一权力运作以更加潜隐的话语言说制约着视觉行为与文本建构,并通过技术干预、快感激发、时尚引领的特有方式控制着视觉图式的叙事策略与意义表达,而由此衍生的视觉文本的资本增值效应、审美范式的多重变异却又引发更多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以“味”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哲学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美学以“味”为“美” ,认为不只五觉快感相通 ,而且官能快感与思想快感也相通 ,它们都可以称作“美”、称作“味”。这是符合人的审美实践的 ,并已为当今西方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转变所证明。系统清理、准确认识中国古代美学的这份财富 ,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美本质 ,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文化受众的心理及审美机制,本文把当前审美文化分为化感文化,美感文化和快感文化三种形态.化感文化是一种坚持反映论和一元真理论的政府文化,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和道德正当性,在乎的是"民心"即社会效益:美感文化是一种追求艺术纯粹性的和个人独创性的精英文化,是一种高度自律的小众文化,在乎的是"文心"即艺术品格:快感文化是一种复制性、标准化、类型化的诉诸于大众感官与生理欲望的后现代文化样式,遵循的是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在乎的是利润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论巴赫金的“躯体时空”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把躯体分为内在躯体与外在躯体.内在躯体是一种时间记忆的存在,它的开始与结束的把握需要借助他人对我的体验.外在躯体是视觉空间中的躯体外表,它的完整把握要借助他人的审美体验.这样,"我与他人"成为构建躯体时空的重要参与因素.同样,在价值层面上,世界也是我与他人积极参与建构的世界,躯体存在的时空性特点也同时是世界存在的时空特点,巴赫金的躯体时空和文学时空体的时空也是在同一立场上的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14.
从审美经验和艺术观点两个角度比较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奥古斯丁区分美感和快感,强调审美体验是虔诚心灵认识上帝的一种方式,审美过程是一种内省直觉的心理过程。奥古斯丁一方面指责世俗艺术,另一方面要求艺术为信仰服务。阿奎那指出只有人类具有发现和欣赏美的能力,美感是最高层次的快感,具有不假思索、无需推理等审美直接性特点。阿奎那对艺术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维护,尖锐批判艺术道德主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视觉文化不同于传统视觉文化的特点在于视觉表达的肤浅化、视觉形象的虚拟化、视觉传播的表征化。这些特点源于当代视觉文化推崇世俗趣味、视觉快感,追求奇观展现、闹剧氛围、风格混搭的美学原则。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则是视觉审美转向的结果。从视觉生产来看,视觉形象的创造从个体性的创作转向机械复制和商品化生产;从视觉接受来看,人们逐渐从艺术欣赏转向艺术消费。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当前敦煌艺术及艺术史研究的主流及转向,做了客观的描述;在简单回顾当今视觉文化滥觞和演变的基础上,以“敦煌艺术史的符号学视看方式”为命题,将敦煌艺术中“涅榘-净土-菩萨-飞天-莲花”等绘画元素,结构成一个符号系统,提出多角度“视看”敦煌艺术作品的符号学方法,对敦煌艺术研究的多方法转向,做了肯定性回应.  相似文献   

17.
张中 《江淮论坛》2013,(1):86-92
知(直)觉是梅洛-庞蒂美学的出发点,也是审美的重要环节。身体美学强调“互逆性”,使我们形成新异性直觉。我们可以重新组织知觉和布置空间,从而实现审美自由。语言是知(直)觉的首要目标与中介,也是感知世界、通达他人的必然之途。通过语言的中介和迂回,我们瞬间直觉事物本身。语言直接给予形象,它让我们生成艺术和审美自由感。对梅洛一庞蒂来说,艺术是一个关于自由的秘密。这一秘密会在审美知(直)觉和身体运作中被唤醒,而其全部意义也将被感知和体验。知觉是与“意义”的相遇,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知觉的发现、配置和构造。艺术是审美知觉的再创造.它是身体一主体运作的结果。进入审美,我们直接参与知觉和身体的交互融通、交相反馈过程:在这种互逆性的知觉与身体中,我们能够察知艺术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由于日常形式感知中,非视看性的内容性因素如观念、联想等,不可避免地会渗入到意义生成中,现代视觉创造才开始突围,力图使形式感知回归单纯视看。形式感问题由此出现。形式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一种将内容性因素剔除,同时又保留对象性指向的形式创造。中国和西方的视觉现代性历程由于各自传统的缘故,都没有很好地展现出这一形态:西方是匆匆走过,中国是还未及。从现代性的内在规定和迄今展现出的弊端来看,形式感应该是视觉现代性努力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