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利用武力征服中国。然而在事变之初,日本政府却宣扬“不扩大”方针,表示希望事变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得以就地解决,一直到8月底,日本才撕下这层“不扩大”的伪装,公开宣布以武力解决中日争端,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侵略战争一开始,日军统帅部就制订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在较  相似文献   

2.
七七抗战,是二十九军打响的中国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它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但是迄今为止,对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仍褒贬不一,评价尚欠公允。本文试图根据史实进行探讨,以求指正。 1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乐陵人。1912年投效陆建章之左路备补军,入随营学校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二年。左路备补军改编为京卫军,冯玉祥任团长,宋哲元隶冯团任连长。其后宋哲元追随冯玉祥,并受到重用和提拔,成为西北军五虎将之一。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邹宇雷一、支持中国抗战,对日实行绥靖“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日美谈判这段时间,一方面,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却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继续卖战争物资给日本,大发...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七·七”事变后,华北战场形势危急,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日本在轻取平津之后,华北敌军由五个半师团猛增至十二个半师团,共30万人,并沿主要交通线长驱直入,妄图速战速决。 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共中央于7月8日发表《抗战宣言》,9日,红军通电请缨开赴华北抗日。15日,中共中央发出《国共合作宣言》。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坚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方针,以极大力量去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会议还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立即向日军的侧后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八年四月间,在鲁南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著名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六十军四万多名云南人民的子弟浴血奋战,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七.七”事变后,云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抗战情绪十分高涨。同时,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指导下,云南编组成陆军第六十军,军长卢汉、参谋长赵锦雯、军辖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第一八二师师长安恩溥,第一八三师师长高阴槐,第一八四师师长张冲。  相似文献   

6.
芦沟桥事变,四十七年过去了。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然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讨论。 一、“七·七”事变的必然性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日本华北驻屯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从而点燃了中日战争的烈火。这场长达八年多的中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惨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招致巨大牺牲。实事求是地研究这次事变,得出科学的正确结论,对今后中日两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动,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伟大胜利,是全国主张抗日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桂系首领李宗仁在逼将抗日中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但过去史学界对此论述较少,而一提到李宗仁等发动的两广事变,就说他们是“打着‘抗日’的旗号”,或说是“假抗日,真反蒋”;或说“两广事变以失败而告终”。实际上否认或贬低了李宗仁在“七七”事变前为发动抗战所起的历史作用。值此纪念抗战爆发五十周年之际,就李宗仁在两广事变、西安事变及联共抗日诸方面对发动抗战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以简述,以纪念对民族解放战争有过贡献的人们。  相似文献   

8.
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最后胜利,阎锡山对抗战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为什么?只有从中日民族矛盾、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以及阎锡山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民族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 抗战初期,阎锡山所以对日军的进攻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这固然是有的人所说的,是为了保护他多年苦心经营起来的那份家当,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在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当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动员阎锡山脱离南京政府,参加组织“华北五省自治联合政府”,并答应让其出任该政府主席时,他完全可以拿上  相似文献   

9.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也就是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之日,即是中.国全面抗战之时。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七·七"卢构桥事变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全面抗战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广东社科界于7月6日在广东省社科院举行"纪念全面抗战七十周年座谈会".这次会议是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省社科院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广东省社科院老专家工作室承办的.  相似文献   

11.
全国抗战应以“八·一三”事变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一)1937年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决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信号,但它全面侵华野心的暴露有一个发展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作为中国执政党的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的野心,也有一个由妥协到抗战决心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距今已整整五十周年了! 七·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是子孙后代需要永远牢记的日子。 自七·七开始的八年抗战,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它记录了我们民族的苦难,也记录了我们民族不屈的斗争;它记录了侵略者的残暴,也记录了侵略者的可耻的下场、彻底的失败。 八年抗战是全民族的胜利,是全国人民包括各行各业、各个党派,共赴国难,团结对敌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1941年晋察冀边区进入了抗战以来最困难时期,为了坚持抗战,渡过难关,晋察冀边区以反正伪军和杂色武装为基础建立了八路军外围军。外围军是一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特殊武装,除了接受晋察冀边区少量补给外,保留独立建制,来去自由,它主要活动在日军统治比较严密的敌占区、游击区,具有地方性、独立性、擅长游击战等特点,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1944年敌后抗战形势更加好转后,晋察冀边区逐渐改造了外围军。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率领下,立即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一一五师挺进晋东北,首战平型关,取得了震惊中外的第一个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之后,一一五师之一部在聂荣臻率领下,以五台山为中心,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活跃在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的边缘地带,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七日,成立了以聂荣臻领导的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七届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述评左鹏军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近代文学第七届学术讨论会,1994年11月13日至18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参加本届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  相似文献   

16.
独立自主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心一环明月一、独立自主原则的实施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电令第29军军长宋哲元就地抵抗,并调集兵力援助。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但是,夺取东北,只是日本企图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不久,日本又开始实施所谓“华北分离计划”,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日本不仅采用了政冶和军事进攻的手段,同时还采用了经济进攻的手段,在华北的冀东地区进行猖狂的走私贸易活动,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冀东走私贸易的发端是和“九·一八”事变后国难的加深以及中国外交上的失策节节相应的.1933年春,占领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越过长城,侵入河北省境内,到达连接北京、天津、塘沽的北宁线铁路。面对关东军的挑衅,国民党政府一味妥协。5月,中日双方在塘沽签订了“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从北宁线以东和  相似文献   

18.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到1935年日军企图大规模越过长城南下,全面控制华北,进而独占中国,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交叉的中国政治,蒋介石的政策只有一点,即全力维护他的独裁统治。谁威胁到他政权的稳固,他打击的矛头就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由武汉失守到百团大战及百团大战以后,华北日军对伪军由不重视、比较重视到真正重视的发展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20.
卢沟桥之战是日本的预谋,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触动了华北军民的觉醒。卢沟桥之战爆发后,全国人民一致支持29军的抵抗。因日方实施和谈阴谋,以及南京政府与冀察当局的相互猜忌,平津相继落入敌手。平津沦陷及日军的残暴激发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举国抗战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