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茅盾早年把“五四”的科学精神贯穿到文学中去,把文学与科学联系起来,也把文学的真实问题与科学精神联系起来。他说:“近代西洋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为唯一的目的。”这实际上就是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五四”以来的进步新文学,正是依靠“真实”这个法宝击败了封建旧文学,  相似文献   

2.
张业松 《浙江学刊》2001,21(3):91-96
茅盾对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史料出发,对茅盾青年时期的文学主张与实践作了分析,对周作人、胡适等人对他的影响作了探讨,并对茅盾从"文学新青年"到"阶级艺术家"的思想轨迹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学,以它开创的朝气,揭开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同时,它又呼唤着大批奋发有为的文学青年为这块新地播种耕耘。在开拓者的行列里,茅盾以他卓越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创作实践为现代文学这棵新苗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试就茅盾早期的文艺思想,特别是他与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茅盾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文化背景.文章认为,茅盾童少年时期的时代条件和家庭影响使他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五四"时期的时代条件,为他以后的政治事业和文学事业的双重定位准备了条件.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走上文学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又有时代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负性背景”这一概念,并用它从一个新的角度解析中国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文章认为,构成中国新文学产生的文化和文学背景颇为复杂,不仅有许多促进其产生和发展的正面因素,更有一些负性成分。这些负性成分对中国新文学发展并不只是一种阻碍,它还从反面激生和推动新文学的发展。那个时代思想文化界沉闷僵化的负性背景激起“五四”先贤文学革命之热情,专制力量临阵退隐等现象造成了某些负性背景的缺扬,这反倒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向深度掘进。  相似文献   

6.
“浙江潮”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文学“浙江潮”在参与“五四”文学革命、创建中国新文学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探讨了“浙江精神”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中一次最生动的张扬及其为浙江和中国文学提供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张宝明 《求是学刊》2004,31(2):88-94
五四时期的Humanism思想将“人”抬到了中心位置。“人的文学”一度成为时代的呼唤。就中国现代文学孕育、成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 ,新文学的指导思想至少有三个明显的传统 :陈独秀的受传统思想制约的人道主义 ,胡适的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文学观 ,周作人的夹杂非理性主义色彩的人本主义文学观。在这个意义上重新认识“人的文学”的路径 ,乃是当今文学创作突围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8.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酷爱托尔斯泰并继承托尔斯泰艺术传统最有成效的小说作家。他之所以酷爱托尔斯泰,是由于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形势和文学潮流,对于托尔斯泰的成就和地位以及中国文学现状、个人志向、美学爱好全面分析的结果。茅盾接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思想的“为人生”“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和艺术创作上的史诗般的广阔和雄伟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从文学批评开始的。他是新文学创作最早的扶植者和评论者之一。他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方法,以及文学批评家应具备的条件,都有精辟见解。今天,我们亟须加强和改进文学批评,研究一下茅盾有关文学批评的主张,是有现实意义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茅盾有过一系列论述。一九五八年,当他把自己十年来写的文学评论结集为《鼓吹集》出版时,他回忆了自己三十九年前写第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时,就是为了“赶任务”。那时的任务是反对既有封建思想又有买办意识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以后常常写些小文章,都是为了赶任务。解放后,他更感到“在党的领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鼓吹党的文艺方针和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这是“最光荣的任务”,自己能“厕身于这个最光荣的任务的行列”,是“光荣的事儿”。联系文学战线的实际,对文学运动中有  相似文献   

10.
张业松 《浙江学刊》2003,(1):137-142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是一个涵盖从“五四”新文学的前期酝酿到当代文学的最新进展、基本上与整个二十世纪相始终的文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学科前沿对其现状和前景作了分析 ,并逐一评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和广义的“文化研究”等三种研究思路 ,对其学术创新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在借鉴与创新中成长发展──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思考马晖客观地说,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是开放型的。它特别注意向“异邦求新声”,广泛地吸收外国的文艺思想,同外国的作家、文学团体发生联系,但与“五四”新文学多视角引进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不同,左翼文...  相似文献   

12.
李建平 《社科纵横》2007,24(4):91-92
本文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作了简括、剀切的论析。  相似文献   

13.
茅盾接编《小说月报》后,全面地进行了改革,把这个原为鸳鸯蝴蝶派所控制的刊物,改造成为新文学的战斗阵地。为了及时地传达国外文学讯息,茅盾还特地开辟了“海外文坛消息”专栏。这个专栏的开辟,对当时闭塞的中国文坛来说,犹如打开了一个天窗,对于扩大新文学工作者和读者的视野,起了很大的作用。茅盾十分重视这个专栏,每一期的稿子都由他自己编写。甚至在他为了抗议王云五的背信弃义行为而辞去主编职务后,仍继续编写这个专栏的稿件。从《小说月报》第十二卷到十五卷六号,茅盾根据当时欧美的报刊资料,共写了二百零七篇消息,涉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除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苏联外,还有北欧的挪威、芬兰、冰岛、葡萄牙、瑞典、丹麦,东欧的匈亚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捷克、波兰,南美的阿根廷、智利、尼加拉瓜、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的当代文学,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影响当代中国文学走向的中外现代思想资源,包括“五四”新文学、延安文艺、民国时期国统区文学、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模式以及东西方现代文学和思潮。理清它们的起落消长与当代文学观念的调整和艺术方法的革新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面对未来而且有可能重新激活“传统”,使20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架更为清晰、完整。  相似文献   

15.
象“五四”前后的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外国文学哺育了郁达夫的创作。其中尤其明显的是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和日本的“私小说”。卢梭所主张的“返回自然”,就是要返回人的自然本性,就是对“自我”的肯定。郁达夫称颂卢梭为“大自然的骄子”,赞扬他“称许本性的善处”,“比那一个都要猛烈,比那一个都能彻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怎么也掩没不下去的影响”。只要想想他在日本高等学校四年里所读的近千部外国作品中,很多就是德国、法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就不难理解欧洲  相似文献   

16.
:如何处理父亲与儿子、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始终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面临的困境。从“五四”新文学到延安时期及建国后文学 ,再到新时期文学 ,内中作为他律机制的“父亲”和作为自律机制的“儿子”(自我 )之间 ,有着太多复杂的情境。“自我”一方面反抗压制 ,追求自由 ;另一方面 ,为了克服因自由而滋生的孤独感 ,他们又“逃避自由”。本文选择九十年代初王朔的《我是你爸爸》与九十年代末苏童的《驯子记》进行比较 ,并以此折射出曾经立意于反抗、立意于“审父”的一代作家在九十年代所走过的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17.
赵明 《学术交流》2002,4(6):138-142
在五四文学传统中 ,应包含如何接受外来影响的内容。这一传统在其流程上经历了由欧美文学向俄国文学转移的过程 ,并在对俄国文学特点的归纳和解释中完成了对新文学创作规范的制订。这使得新文学在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以俄国文学为范本 ,以民族意识为轴心 ,以文学参与民族解放为半径 ,而以作家个人审美意识为潜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茅盾在青少年时期,除了阅读大量的经史子集外,对中国的戏曲、弹词也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踏进文学的门槛后,他就大力介绍外国的著名戏剧作品和作家,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年,先后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了萧伯纳、易卜生、高尔基、契诃夫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戏剧活动和剧作,介绍了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戏剧发展史和现代戏剧的各种流派。在这些文章中,不仅看出茅盾早期对戏剧艺术已经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造诣,而且初步表明了茅盾“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观。他认为“近代文学,是现代人生的反映,而戏剧又是近代文学的中心点,所以欲研究近代文学,竟不可不研究戏剧。”在茅盾看来,戏剧之所以成为“中心点”,是因为戏剧是人生更为直接的反映。茅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传统的全面总结,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先导因素,因此能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到文学正宗的地位,多方位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学核心精神与关键理念的建构,显示出对各种言说的巨大的构成功能。围绕《红楼梦》的指涉所带来的文学命题和语言形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意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资源。  相似文献   

20.
“五四”以来,在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女作家,她们的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内容,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过去,较长的时期内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对于中国现代女作家,未能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在当时是见怪不怪的事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重新研究她们的作品,正确估阶她们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我们文学史工作者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就此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