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继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出版之后,国内外文艺界掀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文学的死亡"以及"文艺理论的危机".事实上,文艺理论自身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艺理论都是在危机中向前发展的,没有文艺理论的危机就没有新文艺理论的发展.文艺理论没有永恒的形式和原理,文艺理论是在文学创作实践活动中提炼、升华并向前发展的.随着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文学形式也由传统的文本文学向影视、广告、大众文化、网络等新的传媒方向转换和发展.随着文学整体形势的发展,文学理论也就有了新的形式和新的话语.文艺理论已经向文化理论倾斜,甚至有融合趋势.文化的多元性也必将导致文学理论的多元化和大众化,文艺理论也必将走下纯理论的神坛而融于大众文化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比较成熟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唐文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云:“他(指陈独秀)还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种态度比起胡适‘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来,显然也要勇猛得多。”这里的意思是说,胡适在白话取代文言的主张上,态度不如陈独秀坚决。是耶?非耶?我认为有加以辩正之必要。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黄遵宪、龚廷梁、陈荣表都曾主张用白话行文,“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①。由于影响较小,他们的主张很少有人知道,在社会上也没有形成势力。…  相似文献   

4.
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论陈辽到2000年,人类将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下简称文论)在21世纪将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这是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作指导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的人,都不能不关心并寻求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  相似文献   

5.
熊元义 《学习与探索》2012,(10):125-127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对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的关系研究不够,以致有文艺批评而无文艺理论,这使得文艺批评无法向纵深发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之所以没有出现飞跃式发展,不是因为在数量上增加不快,而是因为对理论理解不彻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的不少分歧既有起因于对一些文艺作品认识的差异,也有起因于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道路追求的不同,但从根本上说都源于理论的贫困。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的辩证关系,探讨两者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在促进中国文艺繁荣和发展中实现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的价值。为此,本刊特编发一组探讨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关系的文章,以期引起文艺批评界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的性质渊源及特色成九田,畅孝昌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文化应该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但实际问题还不这样简单。首先,中国古代始终未能将“文章”与“文学”明确区分开来,一般所谓“文章”是包含“文学”在内的。东汉时,开始出现了“文章”的概...  相似文献   

7.
杨晓新 《学习与探索》2012,(10):134-1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成为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突出主题。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尚未获得根本性、整体性的突破。文学泛化现象的出现和文化研究的兴起,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遭遇到严峻挑战,文艺学已经陷入范式危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重新审视文学本质,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实现理论范式的转变,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推进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政治立场问题——对《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一书的政治评价》的回应张泉拙著《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以下简称《八年》,引文只注明页码)出版以来,国内外有关人士作了各种各样的评论,使我受益匪浅。然而对我来说,迫使我重新全面检讨我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文艺理论是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作出的新回答和理论概括,是适应新的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因此,邓小平文艺理论既和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0.
吴子林  周娆 《阅江学刊》2012,4(2):97-105
2011年的文艺学研究覆盖了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两大界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的全球化、视觉文化、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以及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等诸多论域,均有较为出色的研究成果,使文艺学研究呈现出多层级的深入与科际之间的互动。文化研究丰富、扩大了传统的文学研究,突破、超越了文艺学既定的学术体制,但是,作为一种"后学科",文化研究是当代"学科大联合"的一种积极努力,文化只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文化研究不可能完全取代文学研究。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融为一体,对研究者而言仍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命运及其启示胡秉俊引言毫无疑义,近百年来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莫过于马克思主义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流行而居于指导地位数十年,使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印上了最为鲜明的标记。这...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文学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无论文学创作的现状呈现怎样的态势,文学理论的研讨运动到哪一个兴奋点上,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学理论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投入当是我们学术界的永远的热点。时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创作及文学...  相似文献   

13.
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特征,其实是在与传统文学理论研究有别的另一种知识语境中、用另一种知识话语来理解和解释文学的。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却忽略了文化批评与传统文学理论在知识构成上的这种差异,忽略了文化批评的"问题意识"与理论研究的知识状况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因此,对各种西方文学理论的介绍和阐释,往往因为偏重"方法"或"模式"而忽略了理论生成的知识语境,忽略了理论研究的演变与知识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批评对文学研究的冲击集中体现在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知识状况的质疑,文学理论知识结构的更新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不必也不会都在文化的领域中研究文学,但却不能不思考文化批评的知识结构对拓展文学理论研究视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学中的佛像发声故事传到日本后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类故事从中国文学最简单的片段式描写发展到了日本文学中的比较复杂而完整的叙述,而且发声主体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两国的此类故事颇有相异之处,但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梳理,仍可以清晰地判明其内在的关联性,认定这些故事应属同一系统。本文重点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日本灵异记》为例,论述佛像发声故事在中日文学中的流变。  相似文献   

15.
为中国历史文学做贡献林佩芬我来自台湾。台湾目前文化界的优点和缺点,我可以跟大家做一个简短的报告。台湾既比较多地保留了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比较多地受到了一点西方思潮的影响。所以,目前台湾的史学界、文学界在这个时候比较风行受到欧美影响的像法国年鉴学派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宝库。值《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之际,本刊组织了王元骧、钟本康、彭晓丰的三篇论文,并组织本院文学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进行笔谈,在此一并刊出,以示纪念,并祝愿社会主义文艺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17.
刘锋杰1953年生,安徽泾县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重点学科文艺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论史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蜕变与回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进入新时期以后,逐步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走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因卢卡奇和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争论而引发的讨论,这场讨论不仅促进了卢卡奇与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学界纠正偏见、借鉴学习,还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晓平所谓日中比较文学,是指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为出发点、以日中两国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这自然属于日本学术的范畴。它与中国学者以中国文学为出发点的相同对象的中日比较文学相比,由于立场、出发点、视角、方法的差...  相似文献   

20.
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的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多彩。文艺转型,即中国文艺如何从古典型转为现代型,是研究现代文艺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这一方式看,中国文化的三种转型模式最具有理论意义。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转换,文学的形式转换和绘画的功能转换。关于建筑转义,我已经在《中国建筑文化三题议》一文①中有详论,这里就专门讨论文学和绘画的转型问题。中国文学的转型模式:“形式”转换中国文学的转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结构的等级变动,从古代以诗文为最高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级制转为现代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