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个时期,大家都觉得当一个"事后诸葛亮"是不光采的事,后来我们才晓得,按照毛泽东同志时"实践论"里的道理看来,人们多是"事后"才成为"诸葛亮"的.诸葛亮决不能从娘肚子里一出来就有"神机妙算"的本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是慢慢地学得来的,而且也免不了要出错(比如失了街亭,就是由于错用了马谡).这就是说,诸葛亮自己,也是一个事后的诸葛亮.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事先的诸葛亮"?有的.不过,从人们认识的过程看,总是要先做"事后诸葛亮",以后才能做"事先的诸葛亮".有了后见之明才能有先见之明."事先的诸葛亮"要从"事  相似文献   

2.
黄丽峰 《中州学刊》2005,(4):182-186
从魏晋到明清,文人们对诸葛亮评价的主流,是由客观平直到玄虚空泛,由褒贬不一到绝对肯定,思维方式愈益呈现出道德化、绝对化的倾向.对诸葛亮忠义的阐释过程,使文人们越来越认同于官方文化.由此,距真实的诸葛亮越走越远,文人的思想日益僵化,民众亦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文人绝对化的思维观念.  相似文献   

3.
范捷 《社会科学论坛》2007,(13):153-157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  相似文献   

4.
从“隆中对”到蜀汉的衰亡——论诸葛亮战略管理的失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远成 《船山学刊》2004,(3):99-103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悲剧人物,又是一个集儒、法、道观念的多重人格的大成悲剧角色.他从"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到襄助刘备父子经营西蜀而造成的种种失策:战略方针的失策、用人用权的失策、基业发展规划的失策等等.实际上,这是诸葛亮个性人格所蕴含的种种"无能为"的表现,塑成诸葛亮"谨慎"而失误的一生、"躬亲"而守旧的一生、"尽力"而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荚丽  丁绍虎 《兰州学刊》2008,(Z1):127-129
文章对诸葛亮"为将之道"的伦理思想作一番历史考察,弄清楚其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诸葛亮"为将之道"伦理思想的要义。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高风亮节、忠贞不贰,为历代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所尊崇,尤其在唐宋时期,更是笼罩了浓厚的儒家色彩,成为封建社会着力标榜的圣贤宗师。诸葛亮具有的传统美德是其备受青睐的原因之一,而特定历史背景下各阶层不同心理需要的满足和历代倡导的"宗本之心"是促使诸葛亮原始形象不断趋于伟儒倾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子彦 《文史哲》2004,(5):27-34
诸葛亮秉政时,不仅大权独揽,且以"太上皇"自居,将后主刘禅置于股掌之中。为了实现刘备白帝托孤时许诺的"君可自取",诸葛亮竭尽全力北伐,其目的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晋爵封王,并受近似天子规格的九锡之礼。一旦条件成熟,诸葛亮本人,抑或其子孙极有可能易代更祚,登上帝位。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北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论题.由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了以人谋智计安天下的路线,替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蓝图,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得以实现.诸葛亮被目为智慧的化身,认为他的“权智英略,有逾管晏”.但后来诸葛亮北伐,手握重兵,却未建奇功,在当世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吴国大鸿胪张俨所作《默记》,在《述佐篇》中就提  相似文献   

9.
王晓峰 《天府新论》2010,(4):116-122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法律思想家和成功的实践家尚未被人们广泛的熟识接受.诸葛亮在治理蜀汉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包含着大量的法制思想,这些法制思想在治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诸葛亮的法律思想体现了自汉代引礼入法以来,诸子思想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借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诸葛之成规"是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基本政策,也是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其核心内涵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以士人统领宫中、府中取代宦官、外戚在宫中的地位。"诸葛之成规"既是承接东汉中期以后士人政治理想,也是刘备、诸葛亮反思汉末政治的结果。在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相继离世后,后主逐渐放弃了"诸葛之成规",并以宦官、外戚、东宫旧臣统领蜀汉政权,打破了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诸葛亮在越南、日本等国也被称为古代名人,据说,日本民间曾把“诸葛亮”这个名词作为“智慧”的同义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国际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重于政治、军事.本文就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作以探讨.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一个关健人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潜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文集》中.概括地说来,可以说是以“本末”为基点的唯物论,以相辅相成为主线的朴素辩证法,以“才须学也,非学无  相似文献   

12.
论诸葛亮的古代知识分子特质梅铮铮千余年来,诸葛亮一直是人们推崇和景仰的对象。尤其是宋元以后,随着平话、小说、戏曲的兴盛,诸葛亮更成为三国题材故事中最突出的人物之一,并且呈现出偶像化、神圣化的趋势,直接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但天下奇才的诸葛亮一生行事却非常谨慎.这一点无论是其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世评论家都有共识.本文主要从其对入世的态度,对刘备的态度、对关羽的态度和其军事用兵的原则等方面来分析其为人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4.
张栻的军事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出"兵政之本在于仁义":反对和议,主张修边备,讲武功;提出"机谋权变,其条不可紊";强调"用兵之道,当以奇正相须";称颂诸葛亮,批评春秋五霸为三王之罪人等方面.其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联,与理学思想不可分割,是理学思想在军事谋略领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三国相争,蜀汉其兴也快,其亡也速。如果从人才学的角度来考察一下,人们不难发现,蜀国人才奇缺,后继无人是导致灭亡的致命原因。而在这方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蜀国巨相诸葛亮,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本文试图就诸葛亮识才、选才、用才、育才的得失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6.
<正> 千百年来人们对诸葛亮思想的探讨,一般侧重于对其儒、法、兵家思想的研究,而忽略了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另一种思想即道家思想对诸葛亮本人的影响。这样一来,就使我们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诸葛亮的杂家思想体系中缺少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展开探索和讨论,同时期望获得大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7.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恢复汉室谋划天下的战略总决策,其核心是跨有荆、益二州,鼎立而三,待天下有变,则分兵两路,从宛、洛和秦川北定中原.但兵出秦川未能将汉中列入进兵基地战略的高度,因而在刘备事业进程中未能及早占有汉中,又过分重视荆州,所以失荆州之后蜀汉集团没有及时地调整战略,反而是孤注一掷与吴交兵,结果造成了夷陵之战的更大惨败.至此诸葛亮才迫不得已实施法正"蚕食雍、凉,广拓境土"的兵出陇右战略,结果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从而客观地暴露出<隆中对>战略决策中的一着失棋.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虽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道家思想的成份,但不等于他就是一个道家人物,或者应该以一个道士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几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在一些纪念祠庙内,在清代《三国演义》一书的插图中,诸葛亮的形象确是一个身穿八卦衣的道士,而且至今如此。这一外观形象与他的身份极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是怎样形成的,其影响有多大,本文略作探讨,以就教于各位方家同仁。一诸葛亮的道家外观形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一些方面,找到不少例证。诸葛亮的祠庙,作为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19.
南阳与襄阳的诸葛亮躬耕地论争,其萌芽于陈寿《三国志》所转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自述与习凿齿《汉晋春秋》对襄阳隆中有诸葛亮故宅的追叙;其肇始是因清代湖北顾嘉蘅到南阳任知府作何必辨襄阳南阳的对子;其直接的论争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论争中,襄阳方面强调,襄阳归南阳邓县管辖,习凿齿等人的追叙文献是可靠的,东汉末年的南阳属于曹操所占领的敌占区因而诸葛亮不可能在南阳躬耕;南阳方面则反诘,邓县属于汉北的南阳郡,而襄阳属于汉南的南郡,东晋至唐的追叙文献所记载的是诸葛亮的家、故宅不是躬耕地,东汉末年的南阳大多时间属于刘表控制,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适于诸葛亮躬耕。  相似文献   

20.
论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品德高尚,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智慧、勤劳、勇敢的品格,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成方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忠诚与曹操之奸诈,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人是一对一正一反互相衬映的历史人物。尽管历史的本来面目,诸葛亮并不如是之好,曹操也不如是之坏,但历史的大节却是曹操要谋纂汉室,诸葛亮要兴复汉朝,这一奸一忠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本文在结语中将两人作一些比较,应当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