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对传统村落的合理保护与利用,能够延续传统村落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保持传统价值。村民自治权的让度部分解决了古建筑修缮资金缺乏问题,但村落经济结构的改变拉大了村民的贫富差距,而资本逐利的面子工程掩盖着的村落空间有结构性塌陷的危险。在皖南地区成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下深度探究对原住民的生活影响,可知传统村落发展的长效机制应以回归尊重村民的主体性为基础,以村民的自然生活场景活态呈现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田野调查,在村落转型过程中以"人-村"离合的视角考察了南岗古排旅游开发模式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南岗古排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村民、地方政府以及外来企业等不同主体的行动策略分析,认为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实践中,地方政府和外来企业一定要尊重当地村民的主体性地位,实现政府和外来企业以及当地村民三者间的良性联动。  相似文献   

3.
集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反映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公共空间。在边境集市研究中发现,不同等级的集市空间中所透露出的二元对立的认同观强化了以集市为基础而构建的跨国村落共同体,这一特征使其具有了特殊性。集市建构的村落共同体也为研究边境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白杨  代显华 《民族学刊》2022,13(1):39-45, 135
村落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空间单元,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拓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民族地区出现了村落萎缩、组织体系崩溃、价值体系扭曲、内生动力与脱贫稳定性不足等问题。脱贫攻坚具有的乡村空间内涵以及与乡村空间的潜在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基于空间研究视角解构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有利于改善和提升脱贫攻坚效能。以提升内生动力为中心和多层协同自主治理是新时期脱贫攻坚与乡村空间关系优化的基本路径。乡村振兴的实现应基于乡村空间整体的综合考虑与整合推进,建立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内公共机构等参与的乡村振兴学习共同体,促进乡村空间多功能协同转型,显示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之全新的空间维度。  相似文献   

5.
王萍  陈楚寒 《民族学刊》2020,11(4):96-102, 142-143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传统村落为母体集聚的文化资源数量丰厚、价值突出,其独特性、多元性亟待保护。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模式的梳理,从保护主体、对象、方式、范围、优劣势五个方面对比分析非遗保护模式、传统村落名录保护模式、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村民自治式四种模式的成效与不足,进而在比较意义上论证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实施建档式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希冀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一个藏东地区的农业村落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群格理论分析信息化交往媒介的引入如何同当地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同构,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化社交对于这个村落的结构性变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人际交往产生何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社会转型与村民文化自觉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艾菊红 《民族学刊》2017,8(3):1-8,95-98
本文通过对湘西凤凰传统村落保护的实地调研,采用"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的概念分析凤凰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式与前景.认为在文化空间视阈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强调人的主体性,是综合性、本土性和活态性的保护,使文化在这样的空间中存续、发展,从而使传统村落的保护走一条可持续性的保护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8.
西藏民主改革后藏北牧民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在藏北牧区的村落社会中,村民自治是牧民享有公民权和政治权的一个重要生活场景,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威性,村落社会成员的社会规范,从人类学的视野考察这三者互动所构成的村民政治生活图景,正是牧民公民权和政治权在微观层面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9.
唐晓梅  杨戴云 《民族学刊》2018,9(3):25-30, 104-105
随着乡村“过疏化”蔓延,我国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失。为应对这一危机,2012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工程。黔东南作为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虽然对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已成共识,但在实现路径上地方政府与村民仍存分歧。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尊重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二要尊重传统村落生成规律;三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四要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五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六要挖掘传统村落的典型性。同时,应积极落实国家项目;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传统村落日常管理;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发展“农文旅”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结果。随着生产环境的改变,"城中村"文化空间也开始蜕变。村落文化的失落,既是村民的自我逃离,也是城市文化中心主义对村落文化的消解;不仅会导致城市文化生态的失衡,同时也由于城市的同质化管理而引发原住民传统文化心态的失落。因此,必须把握"城中村"民俗文化的未来走向,探讨适应新的社区和谐的柔性、异质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这个对话围绕的主旨是如何在村落、如何在当下书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怀的民族志.这种民族志所要求的田野作业必须正视知识生产的在场,把乡村设定为村民、知识分子和国家发生持续互动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郎维伟  周勇军 《民族学刊》2015,6(2):34-39,99-102
藏区的宗教文化既独特,又多元。在嘉绒藏族的村落社会中呈现出两种传统宗教,二者并不排斥,村民都接受和认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两种宗教同时存在是一种大小传统的关系,它们互为补充,在互动中共存。通过村落社会的微观场景来观察村民的信仰文化,有助于对嘉绒藏族底层社会宗教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双创”赋能传统村落振兴,既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实现传统村落振兴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将文化“双创”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优化传统村落的生产函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互补共生关系的同时,共享相关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的附加价值。这一模式,不仅最大可能地保留了传统村落村貌的原真性,更保留了原有的生活网络、文化脉络和社会结构,使传统村落进入良性的经济自循环中,并最终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因此,要改变一味地以物质资源投资实现振兴的旧思路,战略性优先文化投资;吸引多元主体加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在地活化”,落实“一村一品”;重塑村民文化认同,激活村民内生动力。文章还对具体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科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流入吉林边境朝鲜族村落的外来汉族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和分析他们的生活叙事和主观感受,真实呈现人口流动背景下外来汉族农民的生计实践、与当地朝鲜族村民的交往互动、居留本地的意愿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为新时期民族关系的微观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田野资料。研究发现,在吉林边境村落,原本处于不同生活空间的朝鲜族、汉族两个民族的农民由于人口流动和土地流转催生的族际接触的契机,建立了生计互补、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关系,也创造了日常交流互助的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汉族两个民族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时空的重叠性不断增加,这为他们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基础,有助于边境社会空间新型多民族村落共同体的整合与再造。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与变迁成为村落生存的外部环境诊断意味着村落后乡土特征的呈现,这促使村落以内部结构调整与文化变迁来消解来自外部环境之不一致带来的不适。少数民族村落空间的特殊性将村落与民俗二者绑定为一体,仪式民俗的展演是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实践结果。"报笨"作为布依族重要的仪式民俗,面对其社会空间变迁所呈现的式微值得关注。面对布依族村落后乡土时代背景下"报笨"民俗传承的困境,"报笨"民俗在村落变迁中呈现消逝和融合之外,亦可探讨其他可能性出路。  相似文献   

16.
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开发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政府管理者自上而下的建设下,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村落传统建筑遗产在功能上呈现历史性的转变。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澧浦镇琐园村个案为探究对象,对比了该村村落公共建筑从传统的"祠堂"到现代的"文化礼堂"的功能变迁,并在"乡村旅游"和"遗产运动"的大环境下,反思村落建筑遗产的主体性,从而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和城市普遍经历过一个从"野厕""公厕"到"家厕"或卫生间的空间转换过程,厕所成为城乡社会治理非常具有显示度的一件事。通过对云南西部和南部傣族村寨厕所问题的考察,探讨人们如何将无遮蔽的野厕空间,变成可遮蔽的家庭共用卫生间;而家庭卫生间这样的私密空间,又是怎样部分地转化成了村落共享的"公厕"。接着,通过几个城市公厕问题的案例分析,探讨在社会治理与粪便控制问题上,厕所这样的私密空间,是如何"公共化"为社会治理指标,甚至成为社会控制空间的。最后,通过城市厕所问题调研和改造的案例,关注作为社区公共空间之一的公厕,其间发生的交流和建立的人际关系,如何成为它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分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也是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介。本文分析了现代陶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表现形式,阐述了现代陶艺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意义,认为陶瓷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天然环保的材料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藏北牧区过去不存在村落的形态.在经历了新的社会组织体系的建构和草场使用权由集体到户的权属继承关系的推进,使原有的定居点出现清晰的行政和草原边界,从外部整合形成村落.当牧民以定居为常态,固定的房屋完全取代帐篷的居住模式后,原有的定居点与村落有了明显区分,同时村落社会的礼仪和公共仪式建构,增强了牧民的"我村"意识,从内部整合形成村落.藏北基层在内外整合下完成了定居点向村落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郑洲 《民族学刊》2021,12(2):68-75, 100
本文立足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时代背景,以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为研究切入点,首先对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内涵、文化设施建设与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生成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解读;然后重点从原生性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与再生性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西藏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建设实践困境;最后从空间规划、资源整合、功能创新以及环境改善等角度提出了西藏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系统建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