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实践所包含的需要、价值、理性等基本要素密切相关。首先,超前认识与人的需其直接相关,其目标是为了设计和创造自然和社会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其次,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可能运动过程的设计和反映,它遵循人类实践的规律和主体价值利益原则;再次,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基于此,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  相似文献   

2.
(一)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不仅要正确地说明世界,还要能动地改造世界;说明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谓说明世界,也就是将物质变为精神;所谓改造世界,也就是将精神变为物质。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然后又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我们党的正确政策,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发展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指导我国几亿人民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狭义认识论和广义认识论在对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认识目的以及认识形式的理解上都有着重要的分歧,因此,循着广义认识论的路径,使认识论的研究综合化、多元化,从总体上考察人类认识活动,把真善美统一起来,便成了现代认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真善美反映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层次关系,因而三者的统一才是人类追求的理想认识境界。人类确实具有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客观基础,这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理性认识向实践观念转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性认识不能直接向实践飞跃,必须经过实践观念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实现。那末,理性认识向实践观念的转化有没有客观依据主普遍遵循的方法?实践观念又是怎样具体形成并受到检验和丰富的?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一、转化的客观依据和普遍遵循的方法人们为了实现理想中的世界,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在认识世界“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世界按照人们的意志和愿望变为“应是什么样”的。所以,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既要从客观世界的实际出发,又加入了人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实践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观念地认识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改造世界。要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不仅需要获得一定的感觉经验和理性知识,而且还必须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定的实践理念。实践理念是认识过程中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后的又一基本环节。人对世界的认识如何能够指导人对世界的改造?理性认识怎样才能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为什么实践既表现出合规律性的特点又表现出合目的性的特点?不研究实践理念,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就实践理念的规定、实践理念的形成及其现实化过程等问题,作一初略的探讨。 理念历来是哲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对称性思想方法刍议张兴近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用理论不断去逼近客观世界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活动逐渐深入到远离人们直观感性经验的领域,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将变得愈来愈隐蔽、愈来愈复杂,理论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通常是来自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解释仅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全新、整体的理解,把实践概念内涵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8.
论物质生产领域审美文化的本体──技术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占而喻,审美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审美活动,即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并给自身带来愉悦的精神实践活动。提到审美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传统的艺术活动,因为它的宗旨就是创造美,直接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与之相关,美学史总是研究艺术哲学,对艺术美的规律研究得十分深细。其实,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以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为基础的。最初,它同对象一实践改造活动完全交织在一起,后来才逐渐成为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9.
韩强 《求是学刊》2003,30(4):45-51
关于"虚拟经济"的讨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同时也是哲学问题.我认为作为一门学问,用"模拟经济"比用"虚拟经济"的概念,可能更好一些.模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能动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文字到文化、艺术,以至到经济活动,都是人们模拟客观世界,同时又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模拟经济在形式上是"虚拟"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它最终受实体经济制约.  相似文献   

10.
人脑的认识功能有三:知、智、慧。与之相适应,认识的途径或方法亦有三:接、谟、悟。接,就是接触、触摸。接触,包括耳闻、目睹、鼻嗅、口尝、手摸等。从哲学上讲,接,就是感性活动,就是实践。这是感知功能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要了解某一事物的真实情况,就必须进行实际考察,以便掌握该事物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接触、实践,是感性认识的源泉。没有接,即没有实践,就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感知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甚至可以说就没有感知功能本身。因为,人的感知功能虽有先天的因素在内,但它总是在感性运动的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认识源泉”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围绕“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些同志认为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应是“客观实在”,不能是带着“主观性”的实践;有些同志则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的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人们进行实践,首先总有一个实践目的,有一个实现此项目的的计划方案,这是从现实产生的对所要争取的东西的假设和蓝图。为了进行实践,人们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手段,如搞科研的实验设备,工农业生产的机器和动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价值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哲学指导作用的发挥,却需要有各种条件来保证,否则就谈不上哲学的指导。因此,应该开展关于哲学指导条件问题的研究。所谓哲学指导,是哲学理论在一定条件对人们的探索、创造和思维等活动提供方法论的过程。其一,哲学只有在指导人们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它的作用和意义,并经受实践的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二,哲学指导是以普遍规律进行引导,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方法论,而不是替代具体科学和行为规范;其三,哲学发生指导及发挥指导作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哲学自产生之日起就表现出超出现存世界的超越指向,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解释世界为己任的知识论的超越理论.与此相对,马克思哲学则形成了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实践论的超越理论.从改造世界的超越使命出发,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感性活动,指出实践表现为有限的超越活动和无限的超越指向的辩证统一,从而把实践理解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理解不能超出改造世界的时代背景,不能割裂有限与无限辩证统一的理论特质,忽视实践的有限特征的做法必然会促使实践泛化为抽象的本体论范畴,导致对实践的理解陷入抽象化和实体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人的生命价值构成了理解教育目的的原点: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人之所以要发展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只有从这一原点出发,教育才能引导人走向生命自觉,才能引导人像人那样去生活。从人的生命价值角度看,人的实践活动决定了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在其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改造世界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对世界的改造以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学生认识世界"应成为基础性教育的目的,而"教学生改造世界"则应成为终极性教育目的,二者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15.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及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植根于人类社会基本实践之中的有规律的过程。 劳动是人类审美认识的起点。经过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产生了人类社会的最初组织形式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向自然界索取直接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当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最初的满足物质需求的生产劳动中,原始人类就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自然。为了使主观目的合乎客观规律,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他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和掌握对象的某些属性及其联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种实践…  相似文献   

16.
通观当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一方面,当代科学比较系统地描绘了一幅主体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图景,另一方面,当代实践也越来越成为当代科学的发展源泉和普遍应用。这种科学与实践逐渐趋于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揭示了实践与科学二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它们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本文试从当代科学如何更进一步地突出了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的普遍改造,也就是科学对人类实践的深入描绘和当代实践如何朝着  相似文献   

17.
论意象思维     
一、传统思维理论的困境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思维就是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在头脑中运动、演变的过程。人们惯常理解的思维,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的理性认识及其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过程就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按着这个观念理解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和符号性。思维活动的对象是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它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人脑对事物的形象的认识和反映,被称为感性认识,这种认识活动被学者们排斥于思维活动之外。学者们认为思维撇开感性认识中事物个别的、次要的、具体的特征,把握…  相似文献   

18.
马俊峰 《阅江学刊》2014,(5):101-106
生活世界开启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同样它以自身的整体性纠正着人类前行道路的偏差,它使得人们在社会之中建构的各种权利获得了合法性和合理性支撑,同样,它促使人们认识到,对共同体的忠诚是公民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人类必须对生活世界或者栖息之地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对自己生活的共同体应该负有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生态公民身份,以便人们更好地处理人对自然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个体的人是一个开放性存在。他在寻视烦忙之中组建起一个属他的世界——他的社会关系整体和自然关系整体。这种组建活动就是个体实践。个体实践与个体实践处于不间断的互生运动之中。这互生运动的总体化就是世界。为了透彻地把捉个实践,在这里必须追问的是:个体实践之为实践的本体论机制是什么?是什么将人类个体的实践活动与阿米巴虫等前人生命个体的自下而上活动区别开来?个体实践的根基性结构是什么?一、个体实践的共时性结构①——对个休实践本质的探讨个体的人的活动不外分两种:个体用手、脚、躯体和由它们把握的物质工具系统改造外部物…  相似文献   

20.
论平衡     
哲学上的平衡,均衡、稳定、静止、统一等,指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种形态,即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所保持的相对静止状态,或者说,事物量变过程的暂时稳定状态。恩格斯说:“相对静止即平衡。”毛泽东同志也说:“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平衡,或相对静止,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正确地认识平衡、重视平衡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