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转型加快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凸出.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对于协调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在深入分析了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最后指出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在西部民族地区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4.
湖北景阳是个自然、文化生态资源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社区,由于清江水布垭电站的建设,景阳新镇的移民搬迁,即使景阳口传及非物质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又是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村、发展旅游业的绝好时机。选择好民族文化生态村建点模式;认清旅游业的发展将带给社区文化的影响;维护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可为建立西部民族文化村,谋求西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西部开发与贵州民族地区生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生态环境问题是其切入点和突破口。文章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 ,阐述了在西部开发中加快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思路 ,提出需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 ,把消除贫困与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相结合 ;调整利益格局和帮扶方式 ;加大对外开放 ,争取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协作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地区地理范围与民族地区基本重叠,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西部大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民族有关的事宜必将存在于开发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开发的始终,这是西部开发的重要特点。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战略已经指明了西部开发的方向,但具体实施却刚刚起步。西部开发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范围广泛,相关问题庞杂,背景条件独特,结果影响巨大。如何把握它的历史背景和实现条件,如何认识它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如何乎衡方方面面和利弊得失,如何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但落后的产业结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等不断给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增量,使西部民族地区难以可持续发展,建构完善的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民族地区处于长江、黄河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它在西部大开发中以生态环境治理为目标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四川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出发,分析了国家区域经济分工中四川民族地区的地位变化对四川民族地区的影响,指出四川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并提出了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公共产品定价、建立生态公共产品价格支付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永政  庄勤早  甘祖兵 《民族学刊》2018,9(3):80-83, 123-125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共同构成了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融合意识的逻辑起点。同时,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的基本文化特征。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对国家认同建设发挥引领、促进、整合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邓彦斐  易建州 《民族学刊》2020,11(2):22-29, 125-12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近些年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西部民族地区作为全国扶贫工作攻坚难点地区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各类形态的特色文化资源,因此西部民族地区通过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脱贫工作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可行性。但是,西部民族地区因历史地理等原因,生态系统脆弱、社会文化复杂多样以及文化资源本身的特点等客观因素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必须考虑生态系统和当地社会的承载能力。因此在扶贫视角下,西南民族地区通过开发文化资源脱贫并实现文化振兴,应当将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效用放在首位,杜绝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11.
论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与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在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中具有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逐年恶化。因而,必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环保法,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由于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具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体精神的生态文化观,并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原则为集中体现。因而,在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立法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为主要立法原则,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进行充分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框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其中包括了生态补偿的基本要素、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基本要素有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方式和途径等,它们是整个补偿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生态补偿的管理机制包括科学决策机制、综合协调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它们是生态补偿制度能够良好运行的基础;生态补偿的保障措施包括体制保障、政策保障、法制保障、财政保障和意识保障,它们是生态补偿方案能够顺利实施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项事业的协同发展。人、自然、社会,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如较低的人口素质,或动荡的社会环境,抑或是恶劣的自然环境,都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为之提出了几点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略论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方针,建设先进的政治文化。只有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才能完善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条件、西域的屯垦移民促使汉文化的广泛传播、西域教育使汉文化逐步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文化维系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宁夏沿黄城市带回族新型居住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途径现状的调研,总结并评价目前已经形成的三种回族居住区模式。提出应以尊重回族传统文化、宗教习俗及生活习惯为前提,通过"规划先行、政策集成、部门联合、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并探索实现回族新型居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及文化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民国政府为了建立民族一国家,以汉族文化为标准对湘西苗族进行了文化同化策略.其内容包括:对湘西苗族进行风俗调查和开展新生活运动,改变苗族称呼,兴办国民教育等.但是文化同化的初衷却以失败而告终,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民族-国家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文化同化策略缺乏持终性且实施不力;国家政权力量较弱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是经济文化较落后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西部开发,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既要依靠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合作,也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9.
古敢水族《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把水族民间观念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和游艺民俗等多种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既体现了古敢水族"吞口"崇拜的独特民俗,又以此为载体将水族更多的民俗事项融入舞蹈之中,成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