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战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兴起于燕齐滨海地带,而以齐地为大本营,在先秦两汉时期有过三次发展高峰。齐地方士在方仙道方术和神仙理论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领袖和主导的作用,其神仙理论和仙道活动构成了齐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仙道还与黄老之学共同促成了民族宗教——道教,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世俗生活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与齐地关系极为密切的神仙文化,在精神关怀、文化创意及文化品牌的建设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与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山海经》中绝大多数的志怪神话并非史前文化的“遗存” ,而是在战国时代根据特定社会需求对前赋文化做出的新综合。记录在儒家经传上的传说故事也不是神话的历史化 ,倒正是《山海经》神话的原始素材。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而以现实主义为文化的基调。这种文化在个人生活上追求长寿、富贵、多子孙。战国诸侯在享乐腐化方面超过春秋 ,他们注重养生 ,追求长生。这样 ,方术之士为取信诸侯而为历史人物制造神圣故事使战国发生了一场造神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角方士以长生不死之术谒见诸侯时多备有说辞底本 ,临事取用。《山海经》当是神仙方术之士事先备好的资料汇编  相似文献   

3.
孔子拜师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享有极高的威望。然而,孔子并没因国人的极力推崇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谦虚谨慎。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谓能者为师,不分长幼。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而成就了万世师表的美名。孔子跟苌(chang)弘学过音乐,跟师襄学过弹琴,还跟老子学过《周礼》。在当时,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远在孔子之下,孔子却虚心向他们请教,取长补短,不耻下问。  相似文献   

4.
论方士与汉代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士:儒士、方士与文士。人们习惯认为,儒士是搞儒学的,方士是搞方术的,文士是搞文学的。由于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因而现在流行的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在论述汉代文学时,只是着眼于文士与文学的关系,而避口不谈或很少谈及儒士特别是方士与文学的关系。这是十分不妥的。其实,在汉代,文士与儒士、方士刚刚分离开来,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文士固然战斗在文学第一线,儒士、方士同样与文学同呼吸共命运。限于篇  相似文献   

5.
<正> (一) 《楚辞·远游》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我国的游仙诗可谓源远流长,《远游》乃开其先河。但《远游》的出现,不仅有其社会的原因,而且有其文学上的渊源。在战国齐威王、齐宣王时,齐燕一带出现了一批方士,他们“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神仙思想的勃兴,是与对殷周以来上帝崇拜和信仰的动摇相伴随的。神仙家宣称:  相似文献   

6.
五代时期的闽国较其他政权灭亡较早 ,原因与宗教、方术与政治的互相影响有关。闽国依靠王氏宗族的力量而建立 ,由于多种因素 ,实行崇兴佛道巫教的政策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流弊。王审知之后的历代闽主日益迷信宗教和方术 ,甚至借用巫道方士的力量加强王权 ,与宗室集团对抗。激烈的政治斗争使闽国陷入内争而亡国。  相似文献   

7.
张世响 《齐鲁学刊》2004,(3):108-109
上古时代燕齐海滨的仙人不死传说,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形成了方仙道。方仙道与道教的关系甚为密切,道教成仙长生不死的核心信仰,来源于燕齐方仙道的海外仙人信仰;道教的神仙道术,主要来源于燕齐的方仙道术;居家道士和宫观道士,分别来源于方仙道中的海外仙人派和山岳神人派。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璀璨夺目、万紫千红的文学遗产领域中,诗歌是一块十分丰茂的园地。上古的口头徒歌,如《击壤歌》、《康衢谣》等;春秋时代的逸诗,如有其辞的《貍首》、《骊驹》,佚其辞的《河水》、《新宫》等,再加上曾经入乐传习人口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真可谓“业峻鸿绩”、“英华日新。”两汉乐府以下,永明新体,唐诗宋词,以至明  相似文献   

9.
<正> 一在中国古代本有祭祀天神、地祗、人鬼和一些巫术迷信;战国以来又有神仙方术一类迷信,长期地在社会上下各阶层中广泛流传。自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在佛教的影响和刺激之下,方士把阴阳五行,服食炼养,导引行气,辟谷延年,神仙长生,鬼神祭祀,图谶符箓,巫术迷信等互相杂糅,并同《老子》牵合在一起,造作道书,构成原始道教。  相似文献   

10.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前期一位对学术文化事业卓有贡献而又以谋反被究自杀的藩王。《史记》、《汉书》本传虽然只着重记载了刘安谋反的史实,但我们仍可从某些片断叙述或其他资料以及刘安传世的著作等方面,窥探到他在西汉前期对学术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汉初藩王以招纳儒者、文士及方术之士著称的有楚元王刘交、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及河间献王刘德,而以刘安为最有名。刘安所招致者不名一家,道、儒、阴阳、方士及  相似文献   

11.
<正> 1521年5月4日,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著名领袖马丁·路德为躲避德皇查理五世的迫害,而匿居到萨克森选侯腓特烈领地上的瓦特堡。这件事长期被人们非议。从戚美尔曼到恩格斯,从苏联史学界到中国史学界,大都视之为背叛农民革命,投靠封建诸侯的最初行动;并认为是路德一生中的转折点,从此他“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背叛了市民阶级的要求”,“寡廉鲜耻”,成为“叛徒”,“变成诸侯的奴仆”,“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学术界这一传统观点,笔者认为难说公平、得当,为  相似文献   

12.
封建官僚是和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有关系的。例如周天子分封诸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这种分封制以周天子为核心,受封的各方诸侯,仅对周天子负责;这种分封制又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如受封者多为周天子的兄弟、子孙,即所谓同姓诸侯,另外还有一些有功于周室的异姓诸侯。周天子封他们当诸侯,赐给他们土地、臣民和奴隶,让他们当一个方面的官老爷,掌握生死予夺之权,可以说都是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东北地区,在古代称燕地,是方仙道比较盛行的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而且这些少数民族及其先民们大都崇拜鬼神,奉行巫术。故此,东北地区的人民从古至今与道教的渊源都是很深的。仅《奉天通志》、《岫岩县志》中所记载的东北地区的著名道士(含方士)就有丁今威、帛和、刘海蟾、高仲振、李元久、张道中、张三丰、黄花老人、马真一、郭守真、玉化清虚真人、上清宫道士、五女道士、李本岩、邢崇光、张道士等十几位。  相似文献   

14.
“鬻熊始受周封”刍议——与孙重恩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中,关于楚国的第一个受封者,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是这样记述的:“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近来,孙重恩同志以《楚始受封者——鬻熊》为题,标章明义:“楚国的始受封者是鬻熊,  相似文献   

15.
《诗·国风》中周、召二南的含义,说者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或指“南”为“南国”。如宋朱熹《诗集传·周南序传》下即谓:文王“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后成王继位,周公居摄,“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取法后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故“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但此江沱汝汉一带,周初本属荆蛮之地,后即为楚之封域。《史记·楚世家》虽记有楚人先君鬻熊曾“子事文王”,故  相似文献   

16.
白效咏 《文史哲》2023,(5):157-164+168
关于公元前212年坑儒一事,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另一部分则怀疑是虚构的故事,实际坑杀的是方士,形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史记》《汉书》所载“坑术士”“杀术士”的理解不同。考之于典籍,秦汉时期的术士一词均不作方士解,方士被称为术士始于三国时期。结合许慎《说文解字》和《汉书·宣帝纪》《夏侯胜传》所载本始四年诏书等资料来看,两汉时期术士一词其实指的就是儒生,“坑术士”无疑就是坑儒。秦始皇对于方士,仅仅限于考校虚实,并未坑杀,仍寄希望于他们为自己寻找不死仙药。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诸侯对周天子自称“天子之吏”,表达的是“我是您的保卫者”之意;诸侯间自称“天子之老”,表达的是“我们是天子的办事员”之意;人们称诸侯曰“君”,表达的是“您是天子最尊贵的臣子”之意。秦汉以后,君用于对一般人的称呼,表达的是对人的尊敬之意;子有尊贵之义,称他人曰“子”或“某子”“某某子”,是认为他是一个尊贵的人;国君的嗣子称为“世子”或“太子”,谓此子最为尊贵;世子太子继位为君王,若尚未除丧,自称“予小子”,是相对其尊贵的父亲的自谦之称,表达的是我虽尊贵,但还不如父亲尊贵之意;国君称诸侯曰“小子”表达的也是对诸侯的尊敬之意。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这一段话,从表面上看,理由很充分,而实际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他所说的中国古代的疆域,只是春秋时期的疆域。而不能说明虞夏时期的地理。春秋时期中国早已进入文明社会,而虞夏时期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所谓军事民主制时期。例如《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曰“诸侯”,曰“万国”,只是译成后世的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中常见“立事”一辞,事字早期多作形,晚期多作形,有作当是形的缺刻。“立事”过去多读为“立使”或“立吏”,从有关卜辞看应读为“立事”。 《殷墟卜辞综述》谓“立吏云云,当指立使或莅事于侯伯”,又云“立吏的对象是侯伯”,是“与侯伯建立使者的关系”。有的认为商王与诸侯之间的这种使者之关系表示“王的宗主权和侯伯对这种宗主权的承认及服从”。也还有“立事就是派遣祭祀的使者,即是立使之意”的说法。我们查验了有关卜辞,认为“立  相似文献   

20.
“通心疾首”《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形容痛恨到极点”。其说本于《辞源》:“谓恨之甚也”。引《左传》(“吕向绝秦”中语):“诸侯闻之,斯是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