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这个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理解、接受和运用。但也有人认为政治课、语文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进行思想教育。那么,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教书育人?能否渗透思想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书育人、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公共外语教学中同样是公共外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2.
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视阈看,一方面,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是生成、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另一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他所处世界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关键.因此,区域化教师教育的发展首先是要回归教师个体的教学教育实践,其次要注重对教师所在区域教育环境整体的营建,使区域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沃土,从而走向"主体间"关系的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活美学以感性的生活为根基,以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旨在提升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品格和幸福感。生活需要美,教育呼唤美。生活美学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弘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健康的娱乐方式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生活美学于教师而言,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教师的生活包括了感性的日常生活、理性的精神生活和专业性的教育生活。借助生活美学理论探索教师审美素养的意蕴和表征,可以帮助教师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教育生活等多个层面提升其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另外,丰富教师日常生活审美感知、拓展教师日常生活审美内容、提升教师日常生活审美趣味,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以及将审美素养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能力,从而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本教师教育是对教育本真的必然回应,是教师职业特点对教师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人本教师教育应该从人的立场出发,关注教师的主体性发展、生命质量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青岛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前身是成立于2006年的国际合作学院,2009年更名为国际学院。学院以留学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宏观管理为中心工作,设有对外汉语教学部、留学生管理部、国际合作部以及学院办公室等部门。现有在职教师9人,另有兼职教师30多人。在职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2人拥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国外留学或学习背景,现任院长是曾为德国洪堡学者的张宜恒教授。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多学习教育理论,学会扬弃,把每一堂课加工成精品,让学生获益最大,实现课堂教学实质高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广大教师出现了倦怠、焦虑、离职等种种存在危机。这些危机源于教师存在意义的遮蔽。教育意义是教师存在的根基。教师在教育中存在,教师的活动应指向教育的本质,教师存在的旨归是追寻意义。教师走出存在危机的路径是重建教育意义。生成教育意义,意味着教师通过理解过程逻辑、体悟学生发展、创造生成空间等方式,回归教师作为人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宁夏大学“两课”教研部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师41人,担负着全校90多个班级公共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点的专业课以及全校研究生公共课的教学任务。41位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3人,占56%。中级职称10人,占24%。博士、硕士研究生19人,占44%,另外有硕士生导师6人。有的教师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马列教师,有的教师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9.
教育创造的本质是人的创造,而人是艺术和诗意的存在,人不可以对象化,也不可以客观化,因而人的创造也不同于知识创造和技艺的创造,人的创造只能是诗性的、艺术的创造,只有审美性的创造才是教育创造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的教育创造最终要依托于教师的审美创造力,从这一理解出发,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关键不是培养教师的知识创造力和技艺创...  相似文献   

10.
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教育、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对教师人文科学素质的要求。本文从多个维度着力构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相似文献   

11.
你听说过教师也有同桌吗? 1996年我从南安师范毕业, 回到家乡安海等待安排学校。安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特多,教师子女也特多。那几年受父母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人报考师范的也特多,所以每年从师范毕业的人也就多了。师范生一多,想留在本镇的就不容易了。本来能留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必须矫正漠视生命的异化现象,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发挥化育生命的育人功能。教育要实现化育生命的价值和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生命意识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生命的体验,是教师对教育事实的反映,是教师对生命的意向性活动,是教师对教育与生命关系的感知与体悟。增强生命意识有助于教师成长为具有自主性和较高生命境界的卓越教师,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觉知生命、关怀生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教师生命意识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拓宽了对教师及其教育实践的认识,同时也确立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实践起点。教师的生命意识结构包括“教师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教育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克服教育的异化,回归教育原点,需要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教育叙事是融入教师自身体验而唤醒生命意识的一种方法。教师的反思性写作是增强教师生命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方式。教师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理性人,每一位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世界中会与他者打交道,其生命活动就是实施教育的过程,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绽放生命的光彩以及寻找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莫把“课堂”当“秀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既是对教育重要性的认可,也是对教育责任的赋予。百年树人,要求教育要从长计议,要求我们对教育要有所期待。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人,学生是被教师教育的人,如果我们认可  相似文献   

14.
徐特立先生既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的学生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可以概括为学生应当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人可以走"多条道路",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合一,教师要成为教育科学专家,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等五个方面。徐特立先生的学生教育思想对对我国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成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应加强对徐特立先生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现代化主体的培养教育现代化面临着许多难题。首先是教师主体。由于在长期的理性管理模式之下 ,一切都是在统一的计划之中进行 ,教师很少有自主的机会 ,对于教育知识的积累 ,教育思想的形成 ,教育问题的主动设计、主动操作情况是不多的。教师主体虽然“人”不缺位 ,但是意识缺位、思想缺位、知识缺位、操作能力缺位的情况 ,却是严重存在的。其次是学生主体。学生多年是在一种单一地学、机械地记、简单地练的习惯中 ,扭曲地成长的。长期的奴役式的教育使他们也认同接纳了这种模式。所以 ,在今天推行现代化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主体缺位…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 ,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邓小平抓住培养人这一教育活动的核心 ,重视人才和人才的全面发展 ,着力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的塑造 ,重视教育主体的作用 ,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爱护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一) 最近,我们为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强化“人民教师品德修养”的教育,对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系八五级320多名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竟然有250多名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从教,占总数的78.6%。这样的心态实在令人担忧。在这320多位同学中,入学时志愿填报师范院校的有42人,占总数的12.9%。经过一年多教育,表示毕业后乐意当教师的只增加到69人;在这仅仅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教育的内在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教育强调教育应以人为本 ,将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最基础的出发点 ,以尊重人、发展人为教育的根本宗旨。主体性教育观应是以教育、教师、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吴武典、冯观富、胡金枝等台湾教育专家的感人事迹启示人们,真正的师者,以身载道,道在自身。这样的人,人在哪里,教育在那里。教育,作为人的教育,必须透过创造性和示范性的生命活力来激发,传播真善美,才能让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和谐发展。教师教育之根本,在于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要正确处理术与道的关系。术是末,道是本,以道驭术,术便是仁术。在科学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教师教育要重视"术",但又不能停留在"术"的层面,还必须进入到"道"的境界,坚守"传道、授业和解惑"之统一,道术并举,互相促进,才能回归教师教育之本真,避免"没有灵魂的卓越"。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教育思维是教师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进行反映的机制,在这一反映过程中既要运用又会形成教育观念,继而作出判断、计划和决策.教师的教育思维在教育活动中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育思维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关键和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师范教育要大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思维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